从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角度谈东北林区的劳动号子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北劳动号子鲜明地反映出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状态及精神情感特点。对于这门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同时对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东北林区民俗文化具有十分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东北林区号子,它是在特定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方式中产生并发展出来。反映出东北林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
  [关键词]东北民歌;东北民俗文化;东北林区号子
  民俗文化,就其概念来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含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人民生活、生产劳动、娱乐等各个层面。最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魅力与价值的就是一个地区的文娱活动,也就是艺术活动。而在艺术活动当中,劳动号子是一种最直接产生和发展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当中,不但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能直接反映出人们精神思想、审美与思维方式。东北地区因为开发较晚,居民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对于东北林区劳动号子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东北林区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会更加认识到东北林区劳动号子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
  (一)东北民歌
  东北民歌是指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及部分内蒙古地区所流传的,主要以汉语歌词为主的民间小调,具有极强的生活化、语言化的特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东北地区人民大气豪爽、奔放热情的独特气质。对于东北地区民歌艺术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和理解东北人民的传统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东北民俗文化
  东北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人民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日习俗、民间文化、民间信仰等等一系列生活文化形态。东北民俗文化也可以说就是东北民俗元素。它是东北人民在广阔的黑土地上生产生活过程中体现出简单质朴、粗犷大气、奔放热情、勤劳勇敢、幽默诙谐的生活状态。
  无论任何地区的劳动号子都是最直接地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劳动,这也是劳动号子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所在。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劳动号子相比,东北地区的劳动号子更加具有专属性,鲜明地反映出东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状态及精神情感特点。因此对于此项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同时对于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作用。
  二、东北林区号子及其民俗文化研究
  (一)东北林区号子的产生与发展
  东北林区号子主要指吉林部分地区、黑龙江大部及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地区因木材生产劳动所产生并广泛流传的劳动号子,既林区号子,又称森林号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林区号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歌艺术,它更是当地林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林区号子具有极强的地域属性与人文属性。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发展相融合的产物,更是一种日常劳作与艺术以一种最自然、最淳朴也是最有机相融合的文化现象。早时我国东北地区森林还未完全开发,这时东北地区的各个林区规模基本较小,工人较少,劳动工具也比较粗糙简单,劳动方式也就较为单一。因此劳动号子也非常原始,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当时使用的林区劳动号子被称为“焜号子”,是现今林区劳动号子的雏形和起源。进入20世纪,沙皇俄国取得了东北地区中东铁路两翼林区的采伐权,而日本也紧随其后,强取豪夺了大片林区的开采权。由此开始,东北林区采伐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工作体系也日趋完善,劳动号子也随之发展和成型。林区的这种劳动方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以人力为主的劳作方式被先进的机械设备所取代,同时随着近几年来国家提出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抵制雾霾等等措施,对林区采伐严格限制。林区的这种极具特色的东北劳动号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东北林区号子的艺术特征
  东北林区号子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系统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国诸多劳动号子种类中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个分支。东北林区号子主要流传于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及长白山地区。东北劳动号子从音乐学上划分与工程号子有一定的交集,但总体属于搬运号子属性。在以往机械化工具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东北林区的伐木及运输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完成。繁重的劳动要求劳动者必须要集体协作,并且完美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工作。相对于其他种类的劳动,林区的劳动更加复杂繁重,对协调统一性和力量性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东北林区号子也就具有了更强的节奏感和鼓舞性。由于林区工作的多样性,不同的劳动形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林区号子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几个大的种类:滚木号子、“蘑菇头”号子(又称抬木号子)、大绳号子、赶羊号子等等,每种劳动号子都有其非常具体应用的劳动环境与劳动形式。
  在劳动设备和工具都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里,每一项艰巨繁重的劳动任务都是依靠这样的劳动号子来为工人们统一步伐,鼓舞士气,抒发豪情。这些风格各异的劳动号子在东北大地上的各个林区里都广为流传,成为工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之一。曾经有老一辈的林区工人这样说道:“干活儿离不开这号子,没了号子,大家就不知道怎么把劲儿往一块儿使,这号子也离不开干活儿。不在干活儿时唱,再好听的号子也唱不出那个劲儿,那个味儿。”东北的林区劳动号子,是千千万万林业工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辛勤劳作中,根据不同的劳动种类和劳动形式而创作出的一种声乐演唱艺术。和其他地区其他种类的劳动号子一样,东北林区劳动号子在其产生初期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结构和内容也非常简单的呼喊。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精化、细化、复杂化,原始的简单呼喊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独特声乐演唱风格和独特声乐审美特质的声乐艺术种类。在其最繁荣的时期,在东北的广大林区中广为传唱和使用的劳动号子最多曾达到四十多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划分,这些劳动号子被统称为东北林区劳动号子。因为是完全自发地产生和发展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因此也就自然而然也是必然地带有东北地区文化特点,同时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地域风情、人文特征与审美特质。其豪迈奔放、不拘一格的呼喊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具有非常典型的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特征。而其随机性,即席创作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号子歌词,又常常被用于东北地区文人们的文学写作当中,这使东北林区劳动号子又具有了一层特殊魅力的时代特征。   (三)东北林区号子的民俗文化价值与传承
  寻根溯源,东北劳动号子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在我国很多古代史料中都有着详尽的记载和介绍。根据《黑龙江省省志》的记载,东北地区的林区号子最早见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人们利用松花江运送木材,产生了一种“流送号子”,这也是最早有史可鉴的林区号子的起源。19世纪末期,当时的沙皇俄国和日本先后在东北地区获得了大片地区的木材开发权,也使东北地区的林区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劳动号子的种类和演唱形式,演唱内容也随之进一步发展、完善和丰富。至今仍有很多伪满时期的林区工人仍然健在,据他们描述,当时的林区工人甚至将很多抗日题材的内容编进劳动号子当中,展现出当时东北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敌寇的英勇豪气和爱国主义精神。20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更加重视东北林区的开发,林区号子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时光荏苒,寒来暑往,林区的人们一年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劳动号子始终紧密伴随着他们的劳动和生活。在这百年的岁月里,一声声或嘹亮,或深沉,或豪情,或舒缓的劳动号子一次次地唱响山林,伴随着他们的情感和精神,让一批批优质木材走出大山,走出森林,走出东北,送往全国各地。它就像鲜红的血液,永远流淌在东北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之中。
  时至今日,东北林区劳动号子已经不再具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但林区的劳动者们至今仍很难将其遗忘,在很多林区仍有很高的传唱度。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反映出劳动者们各自不相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这也是东北劳动号子真正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例如:在林区号子诞生初期所形成的劳动号子大多浑然天成,清新自然。而在沙俄日寇占领期间所产生的劳动号子中,节奏大多较为沉重,旋律则下行居多,反映出当时人们悲惨的生活境遇,以及压抑悲愤的心情。当时在林区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穷汉子入了山,如进鬼门关。吃的是橡子面,穿的是麻袋片。身挨皮鞭打,“磨骨头”压在肩。出尽牛马力,腿断腰压弯。绿色的监狱,活着出去难。可怜我“木把”,哪里去申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待遇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工作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他们在劳动中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也焕然一新,更加积极,更加向上。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所创造和演唱出的劳动号子曲调呈现出一种更加高亢嘹亮雄武有力的风格。这种演唱风格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工人们那种翻身得解放,对未来生活充满乐观和希望,积极工作,勇敢面对困难的豪迈之情和英雄气概。
  当前文献记载的四十多种林区号子中,对它们究竟是如何起源的记载和讲解所见甚少,这些号子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艺术土壤中产生的?又是如何逐渐演变成最终的形态?还有他们与其他民族民间音乐到底有何种渊源关联?我们都还不能清晰地解答。但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运用科学的研究和推断方法,大抵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木把”(即林区在开发时进森林工作的伐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通过简单呼喊逐渐演变成一种抬木号子;第二种则是工人根据特定的自然条件运送木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滚木号子。
  几乎所有的林区号子都没有固定的演唱内容和歌词,演唱时所使用的歌词基本都是根据不同的劳动环境、劳动方式以及实际需要即兴创作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结构也丰富多样,富于变化。同时很多林区号子还借鉴和吸收了很多其他民间曲艺,说唱和民歌的音乐艺术元素。虽然每个劳动号子基本都只是寥寥数语,并且多次反复,但当你身临其境聆听它时却并不容易感到枯燥和审美疲劳,其中好似拥有者无穷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使人百听不厌,这就是劳动号子的魅力。
  当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随着林区机械化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工劳动被先进的机械设备所取代,这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者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但是,同时也使原本与劳动紧密相关的劳动号子的使用率大大下降。曾经盛极一时多姿多彩的林区号子如今已经濒临灭绝。现在即使是在传统的林区中,还能够听到的林区号子已经减少到区区数种,很多种类的林区号子已经彻底消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如果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收集和抢救,那么这种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具有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与价值的艺术门类将会永远地和我们说再见。
  (四)东北林区号子的保护
  早在1953年,在林区曾经就有担任过领导的老工人将自己掌握和熟悉的林区号子搬上文艺演出的舞台。1981年,在老工人和文艺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又出版了《谈东北林区劳动号子音乐》一书。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歌曲集成》中也收录了一部分林区号子。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主管林区的地方县市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林区号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文化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寻访老林区工人,敲定文化继承人;专人、专款、专项的对东北林区号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收集和整理,并制订了长期的保护计划。这些都为我们东北劳动号子保护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收藏当中,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林区号子更多地进入我们东北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使东北地区的儿童能够从小便对自己家乡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在高等院校的音乐选修课程中增加林区劳动号子的部分;在东北地区高等音乐院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适当加大东北林区劳动号子的比重,尤其是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更要对自己家乡的民歌艺术形式增强了解和掌握。第二,广泛的开展社区业余文化活动。各街道,各社区应该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林区组建专门演唱林区号子题材合唱作品的业余合唱团。第三,要将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提上日程。最终的目标便是使我们的东北劳动号子这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具有独特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民间声乐艺术走出大山,走出林区,走出东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保持永久的艺术生命力,为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东北林区号子它在特定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方式中产生并发展。反映出东北林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由于东北林区特殊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情,与其他地区,其他种类的劳动号子相比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意义与艺术价值。
  结论
  东北林区劳动号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深深地影响了东北林区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他们不是史诗巨著,但他们在东北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却比一切史诗音乐更加具有力量。虽然当前的社会环境已经不能再为其提供实际的发展土壤,但其中蕴涵的精神力量及民俗文化价值却永远值得我们去珍视、保护和传承。
  [参 考 文 献]
  [1] 潘存奎.湘西苗族民歌与鼓舞[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112-213.
  [2] 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100-200.
  [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12-213.
  [4]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11-121.
  [5] 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5-145.
  [6] 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12.
  [7]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9:124-124.
  [8] 姚朝文 , 袁瑾 , 高小康 .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6-157.
  [9] 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5-56.
  [10]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3-34.
  [11] 李秀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4.
  [12] 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1:67.
  [13] 潘乃宪.感悟声乐:对国际歌唱艺术的思考与体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23-34.
  (责任编辑:章若艺)
其他文献
我研究中国经济史以来,有一点感想。我们对许多已有的史料,尤其是实证性的史料,总觉得过于琐碎,不屑细心研究,反而提出苛刻的批评,弃之不用。结果是白白糟蹋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举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由于普通高校声乐人才的扩招,教学体系出现了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还有很多教学漏洞尚待完善。
<正> 新的领导体制的建立,给我们当厂长的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就是:如何适应新的情况,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厂长。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后,我认为,要当好厂长应具备4个条件,即懂政治、精业务、善用人、会做人。对于这4点,我是有些感受的。懂政治主要是指懂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工作者,
本文介绍了HSDPA的一些关键技术,并对HSDPA应用于WCDMA和TD-SCDMA两种制式的网络结构进行了比较。
本文提出了4GOFDM移动通信系统中一种新型的自适应信道估计方法。利用信道冲激响应的最重要分量,本自适应信道估计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子载波间干扰和高斯白噪声的影响。根据性能仿真结果比较,本方法在MSE、BER上表现优于变换域插值、时域插值方法。
本文介绍了成都泰龙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采取FTTH建设用户驻地网的发展情况,指出“泰龙模式”能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设,是推广应用光纤到户技术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广光纤到户技术的必然要求,最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参与、协调FTTH数字社区的建设,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本文介绍了用于交换机的验收、测试或运行维护的模拟呼叫器,阐述了利用模拟呼叫器来测试局内接通率、计费准确率和统计准确率的方法,并对测试故障进行分析定位,从而保证交换机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电信网络的接通率。
信息时代赋予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很多的行业和领域也都做了很多正向改进。整体来看最为重要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在这类大背景下,学生的教育也须转变,无论是理论内
<正> 我们太仓县经编针织厂是一个县乡镇联营的大集体企业。1979年5月破土动工,当年8月试生产,10月织造大楼竣工并试车投入批量生产。我厂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210人。目前拥有经编织造、中长染整、涤纶染整、涤纶印花、服装加工等五条生产流水线。年产服装面料、装饰布、窗帘布等经编织造产品600吨,涤纶染整1,000吨,中长染整1,000万米,涤纶印花30万米,服装20万件。年产值9,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向国家交税200万元。我厂是江苏省和苏州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