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美国驻中国大使,我的女儿乐意是更重要的大使,因为她就是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将来她会来中国,当友好使者,我相信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美国驻华大使乔恩·亨茨曼
2009年12月3日,扬州市社会福利院里欢声笑语,新上任不久的美国驻华大使乔恩·亨茨曼(中文名“洪博培”)和夫人玛丽·凯耶带着养女格雷茜·梅(中文名“杨乐意”)一家三口赶到这里,特地为这个10岁的扬州女儿“寻根认亲”。
美国大使认下扬州女儿
被洪博培夫妇簇拥在中间的杨乐意弯弯的眉毛,水灵灵的眼睛,看上去乖巧、秀气。10岁的杨乐意现在是美国盐湖城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洪博培夫妇将杨乐意视为掌上明珠,为她创造了幸福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999年7月的一天,在扬州一家农贸菜场门口,一个出生不久的女婴被遗弃在这里。关于她的来历与身世,没有任何线索,派出所民警把女婴抱到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院的阿姨们凭经验估计她生下来两个月左右。孩子长得很漂亮,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特别招人喜欢。在福利院,每一位阿姨都非常疼爱她,福利院接收的弃婴都姓“杨”,大家给她取了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杨乐意”,希望她一生快乐如意。
1999年12月15日下午2时,扬州市社会福利院接到民政部中国收养中心的收养信息,通过照片配对,女婴的外形和有领养意向的洪博培及其夫人颇有几分“神似”,洪博培一家看了照片,觉得他们跟女婴很有缘分,于是向中国收养中心提交领养申请,很快获得通过。杨乐意就这样成了洪博培的养女。
“那是1999年5月19目的晚上,当时我和丈夫、大女儿共进晚餐,大家边吃边聊,丈夫说,我们应该领养一个中国女儿,就以今天做她的生日!”2009年12月3日,洪博培夫人玛丽·凯耶回忆起当年领养时的情景,仍然恍如昨日:“很快乐意就成了我们家庭的一员,我们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够回扬州看看。这些年,我们的心有一部分在扬州。”
12月3日回扬州认亲的当天,洪博培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玛丽一袭红色上衣,喜气洋洋,而最“出众”的还是一身小小唐装、洋溢着“中国元素”的杨乐意。小乐意活泼可爱,一路上成为关注焦点。在室外活动场所,一路上洪博培和爱女一直十指紧扣,父女情深。而“认亲”现场的各种活动,更是令一家人感到惊喜。刚进福利院大门,一面巨大的欢迎展牌出现在他们面前,上面6个大字“欢迎乐意回家”分外醒目。杨乐意和福利院的“妈妈”们逐一拥抱后,还亲手种下了象征吉祥、美好和友谊的桂花树。杨乐意还在福利院留下了手模。
洪博培大使谈及心爱的女儿说:“乐意是很重要的一座桥,她在美国帮助很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经济。我是美国驻中国大使,我的女儿乐意是更重要的大使,因为她就是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将来她会来中国,当友好使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收养杨乐意的原因。我相信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美国人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中国人也会越来越加深对美国的了解。”
美国领养新风尚
在美国,领养中国女婴的政治任务,并不止洪博培一个,民主党人克里的姐姐佩吉因为收养重庆的孩子方方(美国名:柯艾莉),一家人也跟着学习与了解有关中国的一切。佩吉说,从吃饺子到中秋节尝月饼,再到过新年的舞龙、舞狮,随着孩子学习中国文字与文化,他们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决定要让方方同时学习中国及美国文化。小孩学得快,反过来会带动和促进其美国父母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与沟通是消除歧视和偏见的最佳途径。
2004年,克里代表民主党参选总统,他比以往任何一个总统或候选人都更快地认同中国,甚至前所未有地干脆提出赞同一国两制,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他所喜爱的重庆外甥女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被外国家庭领养。孩子们在外国养父母那里得到了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外国收养人也通过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据了解,在美国收养的外籍儿童中,中国儿童的数量是最多的,大多数的收养家庭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儿,美国人甚至把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当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许多明星都收养了中国孩子。比如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儿戴西。2006年年初,梅格·瑞恩来到中国,待了8天,办理相关的收养手续,然后把孩子带回了美国洛杉矶。她曾表示:“我从来没有感觉我是出于营救或者其他目的收养孩子,我只是真切地想要一个宝宝。”自那以后,梅格·瑞恩就常常抱着戴西出现在街头,抱着宝贝女儿的这幕温馨场景,使她更像是一个细心的妈妈而不是一个明星。
2003年SARS肆虐时,我国政府一度冻结领养,许多领养者陷入煎熬之中。盼望了一两年的孩子,眼看就要团聚,却要继续忍受等待。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SARS也在威胁着孩子。当时,36岁的美国医生利兹·科林心急如焚,他说,中国政府的决定使我考虑这个国家现在是否安全,但不足以阻止我前往。“如果那里危险,那么我的孩子正身处危险之中,我能够丢下我的孩子不管,只管自己安全吗?”因此,当年5月23日,他毅然前往中国领回了7个月大的孩子。
中国养女成特殊新移民群体
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孤儿,逐渐构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移民形态,目前大约有3万多人,而且以每年5000多名的增长速度在快速递增。
领养一个中国孤儿,通常要花费15000美元,至少要等待18个月,这是国际领养中时间最长的。不过领养者仍然愿意等待,因为从中国比较容易得到健康的婴幼儿,在中国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与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使不少健康的女婴遭到遗弃。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华裔与亚裔作为模范少数民族,华裔子女会读书的印象可能有一点影响。而种族歧视观念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和美国社会中已成为历史。因此,尽管中国人不像俄罗斯人一样是白人,也不像南美一样邻近美国,但领养者仍为数众多。
被领养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不会觉得孤单的”。研究人员阿特·伍德说。领养父母不辞劳苦,带中国孩子参加各种学习与活动,如周末的汉语班,让她们与同肤色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并希望她们长大后能掌握汉语,并对中国文化感到自豪。
许多社会团体也都针对领养儿童组织相关活动。比如,耶鲁大学的土生华人学生协会组织的“兄弟姐妹:领养华人儿童”活动,每年两次。幼儿大多四五岁,他们与大学生都讲纯正的美国英语,有的大学生还能讲点不流利的普通话。项目活动有:校园游戏玩耍,有“夜市”,有奖活动,东方传统娱乐活动,根据菜谱自做中餐等,丰富多样。幼儿欢天喜地,大学生则很有成就感,白人家长在旁愉快地休闲与交流。养女家庭免费参加,2002年4月13日第一届,参加者有60个领养儿童及其家人,加上80名耶鲁志愿者,共约200人。第二届增加到240人。土生华人与新移民不易融合,但与这些小孩则很快打成一片,因为这些小孩只是出生于中国,一进入美国就生活在主流中社会之中,比土生华人还主流化,但同时又从主流走出来学习中国文化。
2009年12月3日,扬州市社会福利院里欢声笑语,新上任不久的美国驻华大使乔恩·亨茨曼(中文名“洪博培”)和夫人玛丽·凯耶带着养女格雷茜·梅(中文名“杨乐意”)一家三口赶到这里,特地为这个10岁的扬州女儿“寻根认亲”。
美国大使认下扬州女儿
被洪博培夫妇簇拥在中间的杨乐意弯弯的眉毛,水灵灵的眼睛,看上去乖巧、秀气。10岁的杨乐意现在是美国盐湖城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洪博培夫妇将杨乐意视为掌上明珠,为她创造了幸福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999年7月的一天,在扬州一家农贸菜场门口,一个出生不久的女婴被遗弃在这里。关于她的来历与身世,没有任何线索,派出所民警把女婴抱到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院的阿姨们凭经验估计她生下来两个月左右。孩子长得很漂亮,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特别招人喜欢。在福利院,每一位阿姨都非常疼爱她,福利院接收的弃婴都姓“杨”,大家给她取了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杨乐意”,希望她一生快乐如意。
1999年12月15日下午2时,扬州市社会福利院接到民政部中国收养中心的收养信息,通过照片配对,女婴的外形和有领养意向的洪博培及其夫人颇有几分“神似”,洪博培一家看了照片,觉得他们跟女婴很有缘分,于是向中国收养中心提交领养申请,很快获得通过。杨乐意就这样成了洪博培的养女。
“那是1999年5月19目的晚上,当时我和丈夫、大女儿共进晚餐,大家边吃边聊,丈夫说,我们应该领养一个中国女儿,就以今天做她的生日!”2009年12月3日,洪博培夫人玛丽·凯耶回忆起当年领养时的情景,仍然恍如昨日:“很快乐意就成了我们家庭的一员,我们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够回扬州看看。这些年,我们的心有一部分在扬州。”
12月3日回扬州认亲的当天,洪博培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玛丽一袭红色上衣,喜气洋洋,而最“出众”的还是一身小小唐装、洋溢着“中国元素”的杨乐意。小乐意活泼可爱,一路上成为关注焦点。在室外活动场所,一路上洪博培和爱女一直十指紧扣,父女情深。而“认亲”现场的各种活动,更是令一家人感到惊喜。刚进福利院大门,一面巨大的欢迎展牌出现在他们面前,上面6个大字“欢迎乐意回家”分外醒目。杨乐意和福利院的“妈妈”们逐一拥抱后,还亲手种下了象征吉祥、美好和友谊的桂花树。杨乐意还在福利院留下了手模。
洪博培大使谈及心爱的女儿说:“乐意是很重要的一座桥,她在美国帮助很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经济。我是美国驻中国大使,我的女儿乐意是更重要的大使,因为她就是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将来她会来中国,当友好使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收养杨乐意的原因。我相信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美国人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中国人也会越来越加深对美国的了解。”
美国领养新风尚
在美国,领养中国女婴的政治任务,并不止洪博培一个,民主党人克里的姐姐佩吉因为收养重庆的孩子方方(美国名:柯艾莉),一家人也跟着学习与了解有关中国的一切。佩吉说,从吃饺子到中秋节尝月饼,再到过新年的舞龙、舞狮,随着孩子学习中国文字与文化,他们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决定要让方方同时学习中国及美国文化。小孩学得快,反过来会带动和促进其美国父母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与沟通是消除歧视和偏见的最佳途径。
2004年,克里代表民主党参选总统,他比以往任何一个总统或候选人都更快地认同中国,甚至前所未有地干脆提出赞同一国两制,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他所喜爱的重庆外甥女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被外国家庭领养。孩子们在外国养父母那里得到了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外国收养人也通过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据了解,在美国收养的外籍儿童中,中国儿童的数量是最多的,大多数的收养家庭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儿,美国人甚至把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当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许多明星都收养了中国孩子。比如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儿戴西。2006年年初,梅格·瑞恩来到中国,待了8天,办理相关的收养手续,然后把孩子带回了美国洛杉矶。她曾表示:“我从来没有感觉我是出于营救或者其他目的收养孩子,我只是真切地想要一个宝宝。”自那以后,梅格·瑞恩就常常抱着戴西出现在街头,抱着宝贝女儿的这幕温馨场景,使她更像是一个细心的妈妈而不是一个明星。
2003年SARS肆虐时,我国政府一度冻结领养,许多领养者陷入煎熬之中。盼望了一两年的孩子,眼看就要团聚,却要继续忍受等待。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SARS也在威胁着孩子。当时,36岁的美国医生利兹·科林心急如焚,他说,中国政府的决定使我考虑这个国家现在是否安全,但不足以阻止我前往。“如果那里危险,那么我的孩子正身处危险之中,我能够丢下我的孩子不管,只管自己安全吗?”因此,当年5月23日,他毅然前往中国领回了7个月大的孩子。
中国养女成特殊新移民群体
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孤儿,逐渐构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移民形态,目前大约有3万多人,而且以每年5000多名的增长速度在快速递增。
领养一个中国孤儿,通常要花费15000美元,至少要等待18个月,这是国际领养中时间最长的。不过领养者仍然愿意等待,因为从中国比较容易得到健康的婴幼儿,在中国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与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使不少健康的女婴遭到遗弃。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华裔与亚裔作为模范少数民族,华裔子女会读书的印象可能有一点影响。而种族歧视观念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和美国社会中已成为历史。因此,尽管中国人不像俄罗斯人一样是白人,也不像南美一样邻近美国,但领养者仍为数众多。
被领养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不会觉得孤单的”。研究人员阿特·伍德说。领养父母不辞劳苦,带中国孩子参加各种学习与活动,如周末的汉语班,让她们与同肤色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并希望她们长大后能掌握汉语,并对中国文化感到自豪。
许多社会团体也都针对领养儿童组织相关活动。比如,耶鲁大学的土生华人学生协会组织的“兄弟姐妹:领养华人儿童”活动,每年两次。幼儿大多四五岁,他们与大学生都讲纯正的美国英语,有的大学生还能讲点不流利的普通话。项目活动有:校园游戏玩耍,有“夜市”,有奖活动,东方传统娱乐活动,根据菜谱自做中餐等,丰富多样。幼儿欢天喜地,大学生则很有成就感,白人家长在旁愉快地休闲与交流。养女家庭免费参加,2002年4月13日第一届,参加者有60个领养儿童及其家人,加上80名耶鲁志愿者,共约200人。第二届增加到240人。土生华人与新移民不易融合,但与这些小孩则很快打成一片,因为这些小孩只是出生于中国,一进入美国就生活在主流中社会之中,比土生华人还主流化,但同时又从主流走出来学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