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写的事情往往是一个模式,无新意,表现不出事物的特点,这是作文的禁忌。那么,如何才能寫出事物的特点呢?
特点是指人和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抓事物的特点就是要把所观察的事物具有的独特之处找出来。事物的特点有的鲜明突出,有的隐含不露,这就要求我们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做一番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分析、比较、提取归纳。事物的特点可以从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别、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等角度去考虑。只要我们选择的事物是自己喜爱的,便容易找出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独有的特征,并且将自己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因为选择的材料是自己真心喜爱的熟悉的事物,而且对于所写的事物有实实在在的感受,感情就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充实感人。在写动物方面的文章时,许多可爱的动物,如:狗、猫、乌龟……它们无论在外形、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都有区别点,你可以选择你所喜爱的动物,找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这就是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便能刻画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形象。
不少同学也知道写作文时要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但是如何写才能使事物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现呢?这就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越丰富,写的文章就越具体生动。想象力强的同学看到“1”这个数字,会想到许许多多的具体的事物,如“1”像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1”像一支铅笔,帮助我们学会写字;“1”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些形象、生动的句子,都源于作者的想象。有了它,则神思飞扬,多姿多彩;没有它,则文思闭塞,干瘪僵化。
想象是在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了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各种形态、各个环节或者发展趋势等展开分析、思考、回忆。想象有助于拓展文章或作品的内容,使文章或作品的内容深广丰厚,进一步完善。有时文章中的想象可以开辟新的境界,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文中大胆的想象,像飞流的溪水,不断地激起美丽的浪花,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写作文要开辟思路,要发展想象力,就要掌握想象的几种具体方式。
其一,再现想象。即将现有的某种表述、说明的对象,再现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物象。小学生的想象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他们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如:参加劳动——植树,回来后让他们凭借想象描述劳动的情景,他们往往只能说出那些具体的、直观的事情:劳动的同学、场上堆放的树木等,再现了他们看到的事情,想象是零散的,内容比较简单贫乏,读起来显得太“干巴”。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内容会更细致、丰富。
其二,推测想象。即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内在关系,对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做出推测和假设。如:《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通过观察人(邓妈妈及护士)、物(邓妈妈补睡衣的笸箩、剪刀、线团……)加以丰富的想象:“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周总理、邓妈妈生活一贯艰苦朴素的特点。
其三,情感具体化想象。即将人物的某种内在情感予以具体化,成为一种可触可感的生动形象,或幻化现实为非现实的世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在饥寒交迫、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擦燃了手中的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了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和疼爱她的奶奶。这些想象符合小女孩当时的心理,作者把它真切地表达出来,小女孩的特点跃然纸上。读到这儿,一种强烈的同情心便油然而生。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分外怜悯这个小女孩。作者还借助想象提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 这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一个美好的幻想。文章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读者带来了希望。
其四,融合想象。即将多个已经形成的事物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荷花》一文中,作者一边观察,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一朵荷花——“我”。我们仿佛见到“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丰富的想象,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把人们带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
生活中,要想把观察到的东西变成“美丽”的文字,还需要“想象”来参与。也就是说,在“看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让作文不干巴,有文采。掌握了想象的方式之后,我们还应注意在进行想象时,要根植于生活坚实的土地上,要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有自然而不是做作的情感冲动。同学们只要认真多读书多学习,有意识地经常锻炼,便能插上想象这双让智慧腾飞的翅膀。
特点是指人和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抓事物的特点就是要把所观察的事物具有的独特之处找出来。事物的特点有的鲜明突出,有的隐含不露,这就要求我们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做一番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分析、比较、提取归纳。事物的特点可以从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别、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等角度去考虑。只要我们选择的事物是自己喜爱的,便容易找出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独有的特征,并且将自己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因为选择的材料是自己真心喜爱的熟悉的事物,而且对于所写的事物有实实在在的感受,感情就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充实感人。在写动物方面的文章时,许多可爱的动物,如:狗、猫、乌龟……它们无论在外形、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都有区别点,你可以选择你所喜爱的动物,找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这就是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便能刻画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形象。
不少同学也知道写作文时要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但是如何写才能使事物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现呢?这就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越丰富,写的文章就越具体生动。想象力强的同学看到“1”这个数字,会想到许许多多的具体的事物,如“1”像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1”像一支铅笔,帮助我们学会写字;“1”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些形象、生动的句子,都源于作者的想象。有了它,则神思飞扬,多姿多彩;没有它,则文思闭塞,干瘪僵化。
想象是在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了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各种形态、各个环节或者发展趋势等展开分析、思考、回忆。想象有助于拓展文章或作品的内容,使文章或作品的内容深广丰厚,进一步完善。有时文章中的想象可以开辟新的境界,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文中大胆的想象,像飞流的溪水,不断地激起美丽的浪花,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写作文要开辟思路,要发展想象力,就要掌握想象的几种具体方式。
其一,再现想象。即将现有的某种表述、说明的对象,再现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物象。小学生的想象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他们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如:参加劳动——植树,回来后让他们凭借想象描述劳动的情景,他们往往只能说出那些具体的、直观的事情:劳动的同学、场上堆放的树木等,再现了他们看到的事情,想象是零散的,内容比较简单贫乏,读起来显得太“干巴”。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内容会更细致、丰富。
其二,推测想象。即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内在关系,对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做出推测和假设。如:《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通过观察人(邓妈妈及护士)、物(邓妈妈补睡衣的笸箩、剪刀、线团……)加以丰富的想象:“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周总理、邓妈妈生活一贯艰苦朴素的特点。
其三,情感具体化想象。即将人物的某种内在情感予以具体化,成为一种可触可感的生动形象,或幻化现实为非现实的世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在饥寒交迫、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擦燃了手中的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了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和疼爱她的奶奶。这些想象符合小女孩当时的心理,作者把它真切地表达出来,小女孩的特点跃然纸上。读到这儿,一种强烈的同情心便油然而生。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分外怜悯这个小女孩。作者还借助想象提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 这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一个美好的幻想。文章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读者带来了希望。
其四,融合想象。即将多个已经形成的事物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荷花》一文中,作者一边观察,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一朵荷花——“我”。我们仿佛见到“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丰富的想象,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把人们带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
生活中,要想把观察到的东西变成“美丽”的文字,还需要“想象”来参与。也就是说,在“看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让作文不干巴,有文采。掌握了想象的方式之后,我们还应注意在进行想象时,要根植于生活坚实的土地上,要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有自然而不是做作的情感冲动。同学们只要认真多读书多学习,有意识地经常锻炼,便能插上想象这双让智慧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