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院校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是否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只需要注重职业所需技能的培养,而不需要把素质教育、智能教育渗透其中?毫无疑问,以上观点是对职业教育内涵的误解和误读,这样的指导思想培养下的学生,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只具备简单的程序化的操作动手能力,虽然到了工作岗位后开始的一段时间能够适应岗位要求,但从长期来看,无法适应经济的转型和区域经济的高层次发展,最终因不能自我更新能力而被企业淘汰。
然而,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欠缺却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其原因有多种:一是职业教育领导者自身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尤其是高职院校,多为近十年新升格的院校,领导多为专科出身,教育体系框架多为旧式教育,教育理论水平不高。二是中国旧的教育体系与现实脱节,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机构没有创新能力评估的统一标准,无法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加以量化考核。四是社会的认识不足,舆论导向力度不大,以致创新在人们的心中印象不深,难以化为潜在的动力。
职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科学发展,这是必须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子。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职业院校管理方面,应该对职业教育的领导者进行大换血,提高其教育引导水平,积极引进西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使职业教育的领导者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大力推行学术治校,避免行政管校带来的盲区和误区;为职业院校领导者制定多层次动态考核,让老师、社会、政府来评价,颠覆其“高高在上”的“突然一阵风”式的指令式管理,让创新能力教育作为一项指标常抓不懈。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的内涵,不要泛化、概化,教育部门的领导也不要随便开口讲话,比如之前就有领导说“高职院校不应搞科研”,这其实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会对职业教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地方教育部门也应积极引导企业招聘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引导教育机构真正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部门还应制定各专业创新能力衡量标准,积极评估职业院校创新能力教育成果。
再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在教师,职业院校的老师首先应该具创新能力。高学历不一定具有同等量的创新能力,但一般来说,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从而会获得高学历,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提高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重视教师的第一学历、最高学历,不断检查教师的教育理论的更新和掌握。职业院校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审美、人格、道德教育,而不能通过简单的《美学原理》《职业道德》等的讲授知识讲授来完成一项授课任务,而应通过活动鲜明的例子、活泼贴近实际的讲座等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能把人文教育看成末业,走过场职业课的教师也应有创新能力的评价体制,由学生和专业人士评估教师的创新能力。
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是有的教育者所认为的:“医学院校要培养医学文化”,“化工院校培养化工文化”,更不是简单的在院校每年举办一两次相关比赛,校园内造几个名人塑像、挂几个条幅所能涵盖的。这种文化氛围指的是包括国文、西方文化、礼仪文化、科技史文化等综合文化,让学生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自由的非智力积淀。
然而,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欠缺却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其原因有多种:一是职业教育领导者自身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尤其是高职院校,多为近十年新升格的院校,领导多为专科出身,教育体系框架多为旧式教育,教育理论水平不高。二是中国旧的教育体系与现实脱节,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机构没有创新能力评估的统一标准,无法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加以量化考核。四是社会的认识不足,舆论导向力度不大,以致创新在人们的心中印象不深,难以化为潜在的动力。
职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科学发展,这是必须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子。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职业院校管理方面,应该对职业教育的领导者进行大换血,提高其教育引导水平,积极引进西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使职业教育的领导者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大力推行学术治校,避免行政管校带来的盲区和误区;为职业院校领导者制定多层次动态考核,让老师、社会、政府来评价,颠覆其“高高在上”的“突然一阵风”式的指令式管理,让创新能力教育作为一项指标常抓不懈。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的内涵,不要泛化、概化,教育部门的领导也不要随便开口讲话,比如之前就有领导说“高职院校不应搞科研”,这其实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会对职业教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地方教育部门也应积极引导企业招聘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引导教育机构真正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部门还应制定各专业创新能力衡量标准,积极评估职业院校创新能力教育成果。
再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在教师,职业院校的老师首先应该具创新能力。高学历不一定具有同等量的创新能力,但一般来说,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从而会获得高学历,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提高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重视教师的第一学历、最高学历,不断检查教师的教育理论的更新和掌握。职业院校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审美、人格、道德教育,而不能通过简单的《美学原理》《职业道德》等的讲授知识讲授来完成一项授课任务,而应通过活动鲜明的例子、活泼贴近实际的讲座等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能把人文教育看成末业,走过场职业课的教师也应有创新能力的评价体制,由学生和专业人士评估教师的创新能力。
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是有的教育者所认为的:“医学院校要培养医学文化”,“化工院校培养化工文化”,更不是简单的在院校每年举办一两次相关比赛,校园内造几个名人塑像、挂几个条幅所能涵盖的。这种文化氛围指的是包括国文、西方文化、礼仪文化、科技史文化等综合文化,让学生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自由的非智力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