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人鉴赏感悟、个人体验,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展、交流和分享。新课程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为当前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具有自主性、体验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基本特征。个性化作文教学创设各抒己见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透视生活储备,释放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创新求异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基本特征策略
一、前言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当前各种作文选、作文指导书更是满天飞,让众多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新课程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更为中学生展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强调“确定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的个性化写作教学是当前崇尚个性、发展自我、力求创新的需要,是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以外国个性化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果为积极引导的一种教学实验研究。我们近几年来开展这一教学实验研究的大量事实证明,个性化写作教学能有效推动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
二、传统作文教学中个性缺失的表现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的事情的,则必须给于事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感兴”与“倾吐”即“我以我手写我心”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保守谨严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严重地缺乏。
1、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
应试教育的重负与阴影,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写作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在我们的作文指导中,便有了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有了应试作文的策略,有了“万能”作文范文。如此以来,作文应“以人为本”的本体性这一理性认识也从根本上被忽视了,作文教学最终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
因为有了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样式,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于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层出不穷。据调查,在广东省某年的高中会考中所抽查的500份作文(以“发现”为话题)里,“嫌父亲是个土农民,竟对父亲视而不见”的内容出现5次:“公共汽车上一青年坚决不让座,为的是用后背遮住东窗的洞为乘客遮风挡雨”出现了38次;“为希望工程捐资,老婆婆捐的是养老金,小女孩子捐的是压岁钱”则出现了14次。这种如出一辙、惊人的雷同的现象,不由得引起了人们的震撼与深思。
2、学生谈“作”色变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硬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不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在传统作文教学下,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著名语文教师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呼吁:“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表现得尤为灿烂……”可是,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不见了创新,不见了个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也正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是与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的作文教学背道而驰的“拔苗助长”、“好高骛远”,于是,这种“欲速则不达”造成了当前作文教学基础不牢,发展缓慢的状况,使得教师自然是怨声载道,学生更是谈“作”色变。
3、创造性的扼杀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疼的莫过于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学术报告会上讲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犯了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在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批改时竟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了。晓苏提醒我们,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令我们反躬自省!
至于在我们作文评语中“错误字极多”“病句连篇”“让人无法看懂”甚至“狗屁不通”之类的语句更是不一而足。这些对学生自尊心和写作信心的挫伤自是不得而知了。其实具有个性差异、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每一篇不论成功与否的习作应当都是具有独特思想的“艺术品”,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展现,都是他们灵魂的歌唱,都有着耀眼的闪光点——尽管可能只是那么微弱的一丝。但我们如果找到了,写几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肯定,抑或建议,都能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都是对他们创造性与个性的充分肯定。
三、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
《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提出了“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即“需要、真实、健康、自主、创新”。新编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所以,我们说个性化作文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它有着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自主体验性
个性化写作就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观察思考为主,自由地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新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和能力,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强调的正是个人的鉴赏感悟和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积极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化作文十分注重作文是学生对生活“表象”的体验、人的情感的体验、心灵世界的独特体验。
2、思维创造性 美国的一位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国的不少教育家也反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个性化作文强调思维创新,强调思想独到、见解新颖、立意“殊类”、表达独特。苏东坡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个性化写作的核心内涵就是:“富有创造性”。它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奇思异趣,有自己的别出心裁,有自己的与众不同……总之,个性化写作提倡创新,反对人云亦云。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进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展现学生的文学才华。
3、批判求异性
学生要能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吸收和批判地看问题。个性化作文十分注重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问题,要求学生能“放出眼光,拿出精髓”大胆地怀疑,深刻地批判,从而发现“端倪”,写出自己的独到之见。事实上,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的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传统作文教学使不少学生形成了盲目从众的思想惰性。天南地北的学生,在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上,竟有着惊人的一致。“四平八稳”、“中庸”之作比比皆是:写“青松”必想到“先烈”,写“春雨”定想到“党的温暖”、“铺路石”等于“默默奉献者”,“绿叶”等于“朴实无华者”——我们的学生被纳入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就绪的精神套子之中。其实,有批判精神才有创新意识。个性化作文提倡探索与辨伪,提倡思考与怀疑,提倡批判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才能使反弹琵琶、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学生习作有了培育的沃土,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发人震聩的个性化作文有广阔的展现天空。
四、个性化写作教学的策略
个性化写作教学主张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展现学生独有的灵性与个性。笔者认为,在个性化的教与个性化的学的个性化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创设各抒己见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或成就感的催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课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活跃的心理氛围。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对写作的关系很大,学生只有在良好心境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改变作文单一、单调的状况,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写作的主人翁自豪感与成就感。中小学蓬勃发展的文学社团活动,各类作文竞赛、手抄报竞赛,都是开展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好平台。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或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打破作文神秘感,消除学生对作文的不良认识。学生怕写作文,不敢写“另类”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囿于传统,偏重写作理论知识、写作技巧的传授,致使学生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写作文跟同常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文章,不矫饰,不做作,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而且要努力使学生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把作文看成是一件自愿的、乐意的。
2、透视生活储备,释放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生活是作文的写作源泉,没有生活,作文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标对作文明确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个性化作文倡导“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即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讨论、透视,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清代赵翼《论诗》:“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许多同学写好人好事必然写到雷锋,写人民公仆必然是焦裕禄、孔繁森,写环境育人必有孟母三迁等等。学生习作中常出现这类烂掉牙的陈年旧事,不仅说明他们缺少知识积累,而且体现了他们个性的缺失。个性化作文主张推陈出新,选取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积累,应当是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当然,个性化作文并非不要借鉴与积累。俗话说“积学储室”,只有掌握大量的写作材料,广泛地了解生活现实,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习有余;只有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就是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3、培养创新求异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独特的思维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并很好地展现出学生不同于别人的写作素养。在作文教学中打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思维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这对提高学生个性作文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的创新意识。
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个性化作文教学不仅要保护好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与求新求异的欲望,而且要不断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激发他们张扬个性的热情,增强他们展现自我的信心。
其次,我们还应切实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对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尤为重要。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这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独特发现和个体感受。”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为视角不同,看问题的点不同,见解肯定迥然不同。这就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条件。对于一个文题或一段材料,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才能道人所未道,形成新的思想。多角度看问题,可以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训练他们慧眼识珠——去 发现细致平凡的小事中的闪光点。
第三,我们还应切实提高学生构思个性化的能力。一是力求在主题上体现个性化的智慧。具有新意的个性化主题是突破常规,能说大家不愿说,说大家不敢说,说大家不能说的东西。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题自然有个性,比如萨特的作品“世界是荒谬的”、“他人就是地狱”等思想,就属于新主题,是破天荒的,横空出世的。又如“母爱”这一永恒的文章主题,写她的崇高、伟大,属于常规,但母爱也有残酷的一面,自私的一面,虚假的一面。二是力求在选材上体现个性化的智慧。材料喜新厌旧,求真去伪。个性化作文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触发我们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例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傍,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三是力求文章体裁匠心独运和写作语文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历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体裁新颖的作文,如寓言故事、话剧、书信体、会议记录、日记体、文言小说、新闻、演讲辞,甚至还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等等,均是很不错的尝试。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学会写不同体裁的文章,鼓励他们选不同文体进行写作。要知道,独特的形式自然能“先入为主”地体现作者的创新与个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个性化语言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浓厚等方面下功夫。词语的灵活搭配、句式的灵活选用可以体现学生的不同语言功底,还可以体现学生的独特感悟。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语段中整中有散,整句成了文眼,起到领起突出作用,散句使语句摇曳多姿,舒卷自如。一个“读”字更是超常搭配,贯穿全段,很好地写出了“我”的独特感受。再者,丰富多彩、想象奇特的修辞句与具有警策性、哲理性、形象性的意蕴深刻的语句,均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并展现作者的才华,给读者思想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启迪。
五、余论
提倡个性化作文本不是什么创举。古人早有“言为心声”、“文其气之所形”之论,“言以显志”、“文如其人”之说,更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的读写原则。也正是由于视“个性”为教育的宗义,为写作的核心,为创造的灵魂,才有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彰映青史的教育名著对“个性”所做的不计其数的诠释与论证,这一切无不体现“包括写作在内的教育应当从人性的本义人手来寻觅它完美人类的社会价值”(《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这一观点。在世纪之交前后,我国教育领域关于个性化教育的呼声渐起,相关的实验课题层涌不现,个性化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从理念的区分说,个性化教育应是教育的原始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自愿、自觉、自由的发展活动,是为了让每个人的独有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挥。我国历史上自孔子指出“因材施教”而且身体力行地对其弟子进行有差异地长善救失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个性化教育一直在不屈不挠地探索,在摸索中前进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的提出,再一次唤醒了人们追本溯源、反璞归真的梦想;再一次召唤“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回归我们的课堂;再一次呼吁那些“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的教师应从个性化教育发展大势中重新关怀我们每一位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重新思考我们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基本特征策略
一、前言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当前各种作文选、作文指导书更是满天飞,让众多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新课程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更为中学生展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强调“确定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的个性化写作教学是当前崇尚个性、发展自我、力求创新的需要,是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以外国个性化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果为积极引导的一种教学实验研究。我们近几年来开展这一教学实验研究的大量事实证明,个性化写作教学能有效推动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
二、传统作文教学中个性缺失的表现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的事情的,则必须给于事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感兴”与“倾吐”即“我以我手写我心”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保守谨严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严重地缺乏。
1、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
应试教育的重负与阴影,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写作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在我们的作文指导中,便有了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有了应试作文的策略,有了“万能”作文范文。如此以来,作文应“以人为本”的本体性这一理性认识也从根本上被忽视了,作文教学最终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
因为有了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样式,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于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层出不穷。据调查,在广东省某年的高中会考中所抽查的500份作文(以“发现”为话题)里,“嫌父亲是个土农民,竟对父亲视而不见”的内容出现5次:“公共汽车上一青年坚决不让座,为的是用后背遮住东窗的洞为乘客遮风挡雨”出现了38次;“为希望工程捐资,老婆婆捐的是养老金,小女孩子捐的是压岁钱”则出现了14次。这种如出一辙、惊人的雷同的现象,不由得引起了人们的震撼与深思。
2、学生谈“作”色变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硬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不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在传统作文教学下,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著名语文教师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呼吁:“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表现得尤为灿烂……”可是,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不见了创新,不见了个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也正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是与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的作文教学背道而驰的“拔苗助长”、“好高骛远”,于是,这种“欲速则不达”造成了当前作文教学基础不牢,发展缓慢的状况,使得教师自然是怨声载道,学生更是谈“作”色变。
3、创造性的扼杀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疼的莫过于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学术报告会上讲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犯了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在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批改时竟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了。晓苏提醒我们,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令我们反躬自省!
至于在我们作文评语中“错误字极多”“病句连篇”“让人无法看懂”甚至“狗屁不通”之类的语句更是不一而足。这些对学生自尊心和写作信心的挫伤自是不得而知了。其实具有个性差异、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每一篇不论成功与否的习作应当都是具有独特思想的“艺术品”,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展现,都是他们灵魂的歌唱,都有着耀眼的闪光点——尽管可能只是那么微弱的一丝。但我们如果找到了,写几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肯定,抑或建议,都能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都是对他们创造性与个性的充分肯定。
三、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
《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提出了“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即“需要、真实、健康、自主、创新”。新编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所以,我们说个性化作文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它有着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自主体验性
个性化写作就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观察思考为主,自由地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新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和能力,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强调的正是个人的鉴赏感悟和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积极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化作文十分注重作文是学生对生活“表象”的体验、人的情感的体验、心灵世界的独特体验。
2、思维创造性 美国的一位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国的不少教育家也反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个性化作文强调思维创新,强调思想独到、见解新颖、立意“殊类”、表达独特。苏东坡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个性化写作的核心内涵就是:“富有创造性”。它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奇思异趣,有自己的别出心裁,有自己的与众不同……总之,个性化写作提倡创新,反对人云亦云。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进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展现学生的文学才华。
3、批判求异性
学生要能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吸收和批判地看问题。个性化作文十分注重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问题,要求学生能“放出眼光,拿出精髓”大胆地怀疑,深刻地批判,从而发现“端倪”,写出自己的独到之见。事实上,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的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传统作文教学使不少学生形成了盲目从众的思想惰性。天南地北的学生,在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上,竟有着惊人的一致。“四平八稳”、“中庸”之作比比皆是:写“青松”必想到“先烈”,写“春雨”定想到“党的温暖”、“铺路石”等于“默默奉献者”,“绿叶”等于“朴实无华者”——我们的学生被纳入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就绪的精神套子之中。其实,有批判精神才有创新意识。个性化作文提倡探索与辨伪,提倡思考与怀疑,提倡批判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才能使反弹琵琶、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学生习作有了培育的沃土,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发人震聩的个性化作文有广阔的展现天空。
四、个性化写作教学的策略
个性化写作教学主张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展现学生独有的灵性与个性。笔者认为,在个性化的教与个性化的学的个性化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创设各抒己见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或成就感的催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课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活跃的心理氛围。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对写作的关系很大,学生只有在良好心境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改变作文单一、单调的状况,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写作的主人翁自豪感与成就感。中小学蓬勃发展的文学社团活动,各类作文竞赛、手抄报竞赛,都是开展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好平台。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或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打破作文神秘感,消除学生对作文的不良认识。学生怕写作文,不敢写“另类”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囿于传统,偏重写作理论知识、写作技巧的传授,致使学生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写作文跟同常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文章,不矫饰,不做作,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而且要努力使学生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把作文看成是一件自愿的、乐意的。
2、透视生活储备,释放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生活是作文的写作源泉,没有生活,作文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标对作文明确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个性化作文倡导“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即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讨论、透视,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清代赵翼《论诗》:“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许多同学写好人好事必然写到雷锋,写人民公仆必然是焦裕禄、孔繁森,写环境育人必有孟母三迁等等。学生习作中常出现这类烂掉牙的陈年旧事,不仅说明他们缺少知识积累,而且体现了他们个性的缺失。个性化作文主张推陈出新,选取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积累,应当是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当然,个性化作文并非不要借鉴与积累。俗话说“积学储室”,只有掌握大量的写作材料,广泛地了解生活现实,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习有余;只有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就是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3、培养创新求异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独特的思维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并很好地展现出学生不同于别人的写作素养。在作文教学中打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思维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这对提高学生个性作文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的创新意识。
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个性化作文教学不仅要保护好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与求新求异的欲望,而且要不断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激发他们张扬个性的热情,增强他们展现自我的信心。
其次,我们还应切实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对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尤为重要。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这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独特发现和个体感受。”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为视角不同,看问题的点不同,见解肯定迥然不同。这就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条件。对于一个文题或一段材料,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才能道人所未道,形成新的思想。多角度看问题,可以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训练他们慧眼识珠——去 发现细致平凡的小事中的闪光点。
第三,我们还应切实提高学生构思个性化的能力。一是力求在主题上体现个性化的智慧。具有新意的个性化主题是突破常规,能说大家不愿说,说大家不敢说,说大家不能说的东西。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题自然有个性,比如萨特的作品“世界是荒谬的”、“他人就是地狱”等思想,就属于新主题,是破天荒的,横空出世的。又如“母爱”这一永恒的文章主题,写她的崇高、伟大,属于常规,但母爱也有残酷的一面,自私的一面,虚假的一面。二是力求在选材上体现个性化的智慧。材料喜新厌旧,求真去伪。个性化作文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触发我们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例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傍,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三是力求文章体裁匠心独运和写作语文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历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体裁新颖的作文,如寓言故事、话剧、书信体、会议记录、日记体、文言小说、新闻、演讲辞,甚至还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等等,均是很不错的尝试。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学会写不同体裁的文章,鼓励他们选不同文体进行写作。要知道,独特的形式自然能“先入为主”地体现作者的创新与个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个性化语言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浓厚等方面下功夫。词语的灵活搭配、句式的灵活选用可以体现学生的不同语言功底,还可以体现学生的独特感悟。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语段中整中有散,整句成了文眼,起到领起突出作用,散句使语句摇曳多姿,舒卷自如。一个“读”字更是超常搭配,贯穿全段,很好地写出了“我”的独特感受。再者,丰富多彩、想象奇特的修辞句与具有警策性、哲理性、形象性的意蕴深刻的语句,均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并展现作者的才华,给读者思想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启迪。
五、余论
提倡个性化作文本不是什么创举。古人早有“言为心声”、“文其气之所形”之论,“言以显志”、“文如其人”之说,更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的读写原则。也正是由于视“个性”为教育的宗义,为写作的核心,为创造的灵魂,才有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彰映青史的教育名著对“个性”所做的不计其数的诠释与论证,这一切无不体现“包括写作在内的教育应当从人性的本义人手来寻觅它完美人类的社会价值”(《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这一观点。在世纪之交前后,我国教育领域关于个性化教育的呼声渐起,相关的实验课题层涌不现,个性化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从理念的区分说,个性化教育应是教育的原始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自愿、自觉、自由的发展活动,是为了让每个人的独有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挥。我国历史上自孔子指出“因材施教”而且身体力行地对其弟子进行有差异地长善救失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个性化教育一直在不屈不挠地探索,在摸索中前进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的提出,再一次唤醒了人们追本溯源、反璞归真的梦想;再一次召唤“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回归我们的课堂;再一次呼吁那些“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的教师应从个性化教育发展大势中重新关怀我们每一位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重新思考我们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