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预防非肥胖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1)将4周龄NOD雌鼠分为吡格列酮(21只)及对照(21只)组,分别摄食含0.02%吡格列酮的混合饲料和普通营养饲料.观察52周龄的累积糖尿病发病率.(2)各组取12周龄未发病NOD鼠(n=15)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炎;TUNEL+SABC法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3)ELISA法测定血清、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和IL-4水平及培养脾细胞核因子PPARγ、NF-κB活性.结果 (1)30、52周龄时,吡格列酮及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57.1%和76.2% 、76.2%和90.5%(均P>0.05);15周龄时,吡格列酮及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4.8%和33.3%(P=0.045).(2) 12周龄时,吡格列酮组正常胰岛和胰岛周围炎比例(14.73%,26.02%)高于对照组(5.69%,15.72%;均P<0.01),胰岛内炎比例(59.25%)则低于对照组(78.59%,P<0.01);吡格列酮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6.17%±3.62%)低于对照组( 10.62%±4.43%,P=0.008).(3)12周龄NOD鼠吡格列酮组血清IFN-γ水平[(561.05 ±78.61)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666.43±28.42) pg/ml,P=0.045];在培养的脾细胞上清中,吡格列酮组IFN-γ水平[(605.84±65.60)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692.20±44.98)pg/ml,P=0.041].(4)在培养的脾细胞中,吡格列酮组PPARγ活性(0.06±0.01)高于对照组(0.03±0.01,P=0.013),NF-κB活性(0.03±0.01)较对照显著降低(0.08±0.01,P=0.001).结论 吡格列酮活化PPARγ,抑制NF-κB活性,血清和脾细胞上清IFN-γ下降,Th细胞向Th1方向分化减少,NOD鼠胰岛炎减轻、胰岛β细胞凋亡减少。
吡格列酮预防非肥胖糖尿病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摘 要】
: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预防非肥胖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1)将4周龄NOD雌鼠分为吡格列酮(21只)及对照(21只)组,分别摄食含0.02%吡格列酮的混合饲料和普通营养饲料.观察52周龄的累积糖尿病发病率.(2)各组取12周龄未发病NOD鼠(n=15)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炎;TUNEL+SABC法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3)ELISA法测定血清、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和IL-4水平及
【机 构】
:
550002贵阳,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550002贵阳,贵州省人民医院干医科,550002贵阳,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550002贵阳,贵州省
【出 处】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发表日期】
:
2012年28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白藜芦醇治疗12周后,与糖尿病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尿白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明显降低(均P〈0.05),肾脏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肾脏叉头转录因子01(Fox01)、过氧化氢酶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O.05),FoxOl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提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调节Fox01的表达而对糖尿病肾脏起保护作用。
期刊
患者男性,38岁,未婚.因“皮肤变黑1年,腹泻4个月,发热伴全身乏力1个月”于2013年3月31日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皮肤逐渐变黑,未予以重视.2012年11月因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和乙状结肠炎,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具体治疗不详).1个月前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乏力,偶有头晕,活动后心慌.门诊查8:00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538.0 pg/ml(正常范围6.
期刊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情况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根据空腹血糖,将2009年7月在本科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154例患者分为3组:非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组(A组,n=84)、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组(B组,n=41)、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欠佳组(C组,n=29),收集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实验室数据,并随访36个月,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患者
脂肪萎缩( lipoatrophy)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萎缩和脂肪组织异常分布,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广义上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按部位可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主要的遗传性脂肪萎缩包括遗传性全身脂肪萎缩(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CGL),家族性局部脂肪萎缩( familial partial lipodystr
期刊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测定33例初诊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和37例Graves病患者的血清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亚急性甲状腺炎组的血清CRP水平较Graves病组更高(P<0.01).CRP的最佳诊断界点为7.14 mg/L,且血清CRP与ESR水平显著相关(r=0.630,P<0.01).当亚急性甲状腺炎与Graves病鉴别有困难时,可考虑
检索在MEDLINE、Ovid、CNKI、维普数据库,获取与利尿剂所致低钠血症相关的文献.共纳入了6个回顾性研究,2个前瞻性研究,31个案例报道.氢氯噻嗪累计剂量与血钠水平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21 (P=0.757).临床医生在使用利尿剂时,尤其是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密切的观察和监测血钠水平。
目的 比较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NCEP-ATPⅢ)修订版(NCEP-ATPⅢ修订版,2005年)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指南,2007年)3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高危患者,比较3种标准的诊断差异,并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有无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应用IDF、NECP-AT
报道2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所致顽固性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病例1确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7年,住院期间出现严重低钠血症,足量激素替代治疗无法纠正,进一步检查证实合并肺癌继发的SIADH,加用托伐普坦后血钠恢复正常.病例2确诊肺癌继发的SIADH,托伐普坦治疗后血钠正常,但化疗过程中再次出现顽固性低钠血症,复查皮质醇及ACTH水平
目的 探讨降钙素促进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神经元谷氨酸释放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PAG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原代培养的PAG神经细胞为PAG神经元细胞;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观察鲑鱼降钙素(sCT)是否诱发PAG神经元谷氨酸释放并探讨其可能的细胞信号机制.结果 sCT可促进PAG神经元谷氨酸释放(P<0.01),此作用可被sCT受体拮抗剂sCT8-32所阻断(P<0.01).sCT诱发
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胰岛功能衰退速度三倍于2型糖尿病.因此LADA胰岛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LADA China研究(Zhou et al,Diabetes,2013)首次报道了以医院门诊为基础的30岁以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9%.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