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梦”与齐物思想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iao13939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一书中写了许多关于“梦”的内容,如“大圣梦”“胡蝶梦”等。庄子通过描写这些“梦”,并将其与“觉”这一对立矛盾统一起来,来阐释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表达他富有哲理的思想。这些“梦”反映出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以及他认为,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都是浑然一体,遵循“道”的。
  关键词:《庄子》;梦;齐物思想
  任何人都做过梦,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古人认为梦是因为魂魄离体,这时人便成为了一种类似于“神”或者“灵魂”的意念体,这种意念体在做梦的时候来到了某种神秘的、不明朗的、模模糊糊的、带有虚幻意味的境界里。而这时候就是人的本心与无形自然的相融、沟通和交流,所以古人认为梦在某时也会有预测未来的作用。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赞同“梦是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然而精神和神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确有相似之处”,同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因为白日想着,才在夜晚入梦的”。我国俗语也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古时的人们已经将梦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关于“梦”,《说文解字》曰:“梦,不明也。”段玉裁注:“梦之本义为不明。”许慎说的“不明”是“不明则乱”之意,“梦”从夕,所以解释为不明,梦的本义就是不明。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主张顺从天道,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并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对于庄子来说,饱含虚幻色彩的、超脱现实生活的“梦”显然有着不同的意义。翻开《庄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33篇文章中,有10篇涉及到了“梦”,“梦”这一意象近三分之一的出现率,足见庄子对于“梦”的重视。在这10篇文章中,庄子论述了“觉”与“梦”之间的悖论式统一的关系,表达了他对于物我、死生、有无的思考。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在“道”面前没有差别,都是一种绝对的“齐”,所以万物都是一体的。
  一、齐物我
  关于“梦”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齐物论》里的庄周梦蝶。庄周梦蝶,他并不是在说明一个生理上的梦境,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关于“物化”的道理。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齐物论》),庄子在梦(寐,睡眠)中变成了惬意自适的蝴蝶,这是他的“魂”;而他在现实中是一个人,这是他的“形”。因为在朦胧的、超脱了现实的梦境中,他才能够完成庄周和蝶的转化,在“梦”时为蝶,“觉”时又为庄周,但是又无法确定“觉”时的那个庄周是否是真正的自己,或者庄周可能是蝶的梦,神魂交接,心灵驰骋。愉悦、虚幻、不确定的“梦”与惊惶、真实、确定性的“觉”之间的壁垒通过梦境被打破,将“魂”与“形”产生的感觉相互导入,两者就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变化的、统一的整体。
  庄周化蝶,蝶化庄周:“既觉既梦,有蝶有庄,乃曰浮虚,亦不无涯分也。”“涯”者,界限,边际,“无涯分”,就是没有界限和边际的区别,这就是一种融合互化之感。梦中的感受融入到醒来的感受,醒来的时候又遥念梦中的情绪,在物化的同时化为物,一切都变得缺少真实感,变得界限模糊,徐复观认为,物化的境界,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这正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
  二、同死生
  《齐物论》里还有另外一篇关于“梦”的故事:“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补正》注:“此寤寐之事变也。事苟变,情亦异,则死生之愿不得同矣。故生时乐生,则死时乐死矣。死生虽异,其于各得所愿一也,则何系哉!”
  《至乐》:“死生为昼夜。”很明显,庄子的“觉”与“梦”就是隐喻“生”与“死”。包括庄周梦蝶的故事,也隐含着这样一种“生死同一”的理念。郭象注:“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以为自己已“觉”,但是哪里知道是不是在“夢”中呢?在庄子看来,梦者不知梦,觉而后知梦,觉者不知觉,梦而后知觉,“觉”这一种状态是很难确定的,最多不过是相对于“梦”而言,就如同人们也不知道死与生之间的关系。庄子认为死生和昼夜一样都是自然的东西,而人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人们不懂“大觉”和“大梦”。
  《至乐》篇有一个髑髅见梦的寓言故事。庄子在询问髑髅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正是生的苦楚,他对于髑髅“枕而卧”的亲近,使得象征死亡的髑髅向他道出了死亡的平等和自由。这一篇寓言似乎有乐死恶生的倾向,所以郭象特别注云:“旧说云庄子乐死恶生,斯说谬矣!若然,何谓齐乎?所谓齐者,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既齐,则无为当生而忧死耳。此庄子之旨也。”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到庄子一种超脱生死的哲思。死亡脱离了形体,所以许多痛苦就得以解脱,死亡是平等的,死后不再受任何束缚,这是渲染了“死之乐”。庄子是“生人”,他所在意的“父母妻子闾里知识”这一类“生之乐”,对于髑髅这个“死者”来说却是“负累”,这样看来,“死”又不免显得有些凉薄。死生相看,都有其可乐之处,所以生死之情是一样的,常人便不必生时忧死,而是顺其自然。
  庄子的文章中有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等理想的化身,他在《大宗师》里特别说道:“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王先谦注曰:“成云:绝思想,故寝寐寂泊。”“古之真人”由于没有思虑,所以也不会做梦,他超脱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等各种羁绊,抽离了自己“形”的束缚,游离于万物之外,甚至连“梦”与“觉”的界限都完全勘破,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这一种自由的精神是顺应自然,万象归一。
  《至乐》篇曾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而《大宗师》的子来将死和子桑户死的故事都谈到了对于生死的态度,庄子感悟了万事万物都归于道,死和生不过是道的变化,就如同昼和夜一样自然,不必乐生恶死,所以他才能有一种超然且平等的心态对待死生。庄子在临终前说被鸢食和被虫蚁食都没有区别,这是“大觉”之人即将坠入“大梦”之境的情况,庄子将自己放在了自然这一大环境中,既然“万物一府,死生同状”,那么死不过就是如同昼夜交替一样不需要做什么特别关注的事情。这种变化意味着解脱,他超脱了生的有限而归于死的无限,既然重归于道,那么也不需要再牵挂什么了。   三、顺有无
  庄子长于寓言,《外物》中有一个“其圆五尺”的白龟托梦的故事,他能够托梦于元君,却由于他的神异和特殊而被刳肠用作占卜道具,即使能够“七十二钻而无遗策”对于保全它的性命也是无用的、“不知”的。
  《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篇章,惠子认为无用的大瓠,而庄子却道可以“浮于江湖”,惠子认为无用的大樗,庄子道可以“逍遥乎寝卧其下”,并且没有困苦。这样的“无用”超脱了世俗的功利性,达到了精神上的美学领域,正如《至乐》说的“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也”,只有人囿于其间。
  《人间世》那个匠石与栎社树的见梦故事,就很好地表达出了庄子一种“无用”的思想。这个寓言讨论了有用和无用的关系,一开始匠石用世俗之人看待“用”的观念,非常功利地认为栎社木是“散木”,是“不材之木”,而栎社木入梦辩解称“有用”会对栎社木有害,“无用”才使得它能够枝繁叶茂,保持本性。
  当匠石说出:“密!……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这样的话,说明了匠石被栎社木说服了,他领略到了《逍遥游》的“道”之境界。至人忘掉自己,没有形体,顺应万物自然,再也没有物、我之分;神人没有刻意的作为,无意求功于人世间,只与至理合一;圣人无心汲汲于声名,而是超凡脱俗,自在逍遥。这些都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庄子理想型人物。栎社木立于神社,并非求功、求名,只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而已,而庄子正是赞赏这样超脱了世俗的、顺应自然天性的、在无用状态下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四、结语
  单单把人的生命放置在天地万物之间,那么看起来是非常短暂和渺小的。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且短暂,所以只有将“我”融于万物之中,才能够获得超脱于生命长度的永恒。春去秋来,月升日落,昼夜交替,繁衍生息也都是自然且有规律的,只有合乎本性,才能达到自然之道。庄子的几个梦的故事很好地表达他“齐物论”的思想,不要刻意、不要功利,在梦般的虚实恍惚之间,无物无我,无生无死,万物齐一,皆成平等自由的自然妙谛之境。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刘文典.庄子补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小兰.怎一个“梦”字了得[N].光明日報,2017-03-20(13).
  [7]付文科.论庄子梦文化中生涯混沌思想[J].求索,2013,(03):113-115.
  [8]濮琦琳.“庄子梦”阐释与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周海春《庄子·内篇》关于“梦”的哲学逻辑[J].哲学研究,2008,(04):52-59.
  [10]阮忠.庄子之梦及其生命哲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01):19-25.
  [11]张兰花.论庄子之梦的文化地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00-103.
  [12]李建中,李立.“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96-99.
  [13]张廷国.“庄周梦蝶”的现象学意义[J].学术研究,2004,(02):24-25.
  [14]侯夏娜.庄子寓言与梦意象的表现性[J].红河学院学报,2009,(04):70-73.
  [15]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02):36-39.
  [16]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23-28.
  作者简介:
  叶雯昕,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我们应该对美国做一个深入的但并不是很肤浅的了解,才能获得杜尚为何成为大智者的背后原因,并将其与东方禅宗大师铃木大拙的感悟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某种超越艺术
近年来,我国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一些公路建设中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质量问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在每个建
本文从分析“两课”考试中存在问题入手,对“两课”考试改革的原则及思路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更新“两课”考试的理念、内容及形式,探寻科学的、可行的考试模式,以此推进“两课
该综合办公楼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设计。空调系统划分为高区、低区两个系统,空调水系统为一次泵变水量系统,双管制。介绍了该工程的空调设计、空调系统形式、自控形式及空
衣服是新潮的款式,能够恰到好处地显露她身材的那种.在出租屋的镜子前,她已经走了几遍.只剩口红还没有涂.她在犹豫.
何其芳前期作品抒情个性强烈,吸收与融合了中外文学传统,唯美象征情思的意象和意境随处可见,独创的独语体表达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创作主客体的契合,对艺术真实的把握,
摘 要:挪威画家蒙克是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使他在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蒙克众多的艺术作品中,取材于“马拉之死”的油画《马拉之死》更是其艺术思想的典型代表。而同时期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中,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对当时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蒙克的油画作品《马拉之
The study illustrate the inner correlation between global DNA methylation variation and different birth weights. Infant birth weight was used to identify case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