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旅游扶贫,正成为脱贫攻坚任务的新生主力军。但部分地区由于未能清楚认识到自身发展情况,盲目地开发旅游产品,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出现反向效果。本文从湖北省黄冈市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出发,以旅游扶贫为研究对象分析黄冈市当前旅游扶贫的现状并运用SWOT模型对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优、劣势等进行探究,并且针对性地为黄冈市旅游扶贫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些许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旅游;SWOT分析;黄冈
一、引言
脱贫,是一场持久性“战役”,它并非关乎某一国家,而是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2020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坚持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前,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多数省份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减贫步伐。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某些经济相对落后但具备旅游资源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经。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造血式”扶贫便可以解释为“授人以渔”。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等方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品牌效应,以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
2018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旅游扶贫重点项目财政支持建议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共有57个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将获得国家金融支持。其中,湖北省共有四个项目位列名单之内,而黄冈市下辖县便占据了名额的“半壁江山”。省级对此高度重视,也于2018年下半年先后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湖北旅游扶贫新十大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突出强调了深度贫困区的旅游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此外,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湖北省旅游委官网发布:相关性旅游产业为全省内贫困弱势人群提供了共计40多万个就业崗位。
基于政策性文件的支持,黄冈市加大了对旅游产业与扶贫相融合的力度,市旅游网开设以“旅游扶贫”为主题的专栏专题,跟进报道典型案例,公开分享扶贫经验。利用政策、旅游资源丰富等相关优势,不断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创新机制、体制,从金融、产业等方面加大对当地旅游产业的扶持,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区域化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
但是,基于当前的贫困地区现状,当前旅游扶贫工作仍有较长的一段道路要走并且需要不断调整当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例如,发展旅游产业思路不够开阔,对新形势新情况不够敏感;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景点之间的交通网路建设不够完善等相关问题。
二、基于SWOT模型对黄冈市旅游扶贫事业分析
2.1优势
2.1.1旅游资源丰富
黄冈市,人杰地灵,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让它随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与质量居全国领先地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过了坚实的保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红色光辉散发不止,作为党的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基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的红色革命老区,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值得人们崇敬;地处巍峨磅礴的大别山南侧,各类资源交相辉映,山水相依,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风景秀丽,景区众多。
2.1.2区位交通得天独厚
黄冈地处四省交界,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近年来,黄冈市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建设了黄冈长江大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使得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格局初现,现实“出行路、致富路”。此外,黄冈率先实现了各县通高速,高速公路总长达到48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将66个景点一线穿起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打破阻碍沿线城市发展的交通现状,将旅游建设与扶贫开发联系起来,打造了“景融于路”的特色风景,这是扶贫公路的成功典范。
2.2劣势
2.2.1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误区
当前黄冈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初具成效,但仍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
“只要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是当前存在的其中一个误区。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最基本的六要素便是“食住行,游购娱”,即关联性的基本配套设施[1];接着便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它作为一个大文化背景,起着基础作用;此外,发展乡村旅游并非盲目进行,而是应当进行相应地调研考察,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客源市场的需求以及当地所具备的旅游资源而发展。
“依靠政府资金来发展旅游扶贫事业”是存在的另一个误区。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并非是通过“等、靠、要”的方式被动地进行,而是应当主动积极地通过村民资金入股、技术入股、集体资金入股等方式去发展,发展集体项目,让群众也能成为投资主体。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地是政府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财政资金只是起到引导性、支持性的作用,不能完全依靠,否则形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
2.2.2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够
黄冈市依山带水,人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各县市旅游资源均各有特色且质量较高。虽然近年来A级景区数量总体处在上升态势,但5A级景区形成难以突破。此外,由于黄冈市周边景区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连贯的,呈“块”状的大型旅游地,[2]缺乏突出优势景点以及相关特色主题路线,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并且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自然与人文景区尚不能巧妙结合,且缺乏一定的文化与技术等核心支持,使得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整合。
2.3机会
2.3.1经济转型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有条件踏出家门、走出国门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世界美景,旅游度假的休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与追求。加之,当前城市生活与工作压力大,使得人们对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更为之向往。因此,黄冈市市政府、旅游局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旅游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2.3.2政策扶持,给予保障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并加大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对此,黄冈市市政府、市委、旅游委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旅游环境、深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巧打“旅游扶贫”特色牌。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各方面对乡村旅游扶贫事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助力旅游扶贫事业的开展。
2.3.3武汉城市经济圈
武汉城市经济圈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覆盖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经济圈。该城市圈的设立优化了旅游交通格局,使得黄冈与武汉城市区的同城效应不断凸显,极大地缩短了湖北省城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了城市之间的交流,同时为黄冈市的旅游业争取了更大的客源市场。
2.4挑战
2.4.1环境污染、破环情况
扶贫工作的推进,除了将当地所具备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外还应在开发过程中做到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绝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去纵容开发方过度地利用与开发,导致违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里突出表现为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现象,目前仍存在一些地方部门,为提高政绩而选择大兴土木、忽视对当地生态保护,造成当地旅游资源资产的隐形损失[3]。这些行为即使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并非有效的长久之计,且与旅游扶贫的初衷相违背,造成“临时性脱贫”现象的产生,甚至还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返贫”。
2.4.2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黄冈市农业久负盛名,享有“大别山粮仓”等美誉,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黄冈各县市旅游资源多以自然风光为主,以农家乐、风景区为主要形式,使得改种旅游产品“供大于求”,对游客吸引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一味地推行集观光、餐饮、住宿等休闲活动为一体的常规模式,使之当地的文化民俗特色被覆盖,无法形成独特的特点,千篇一律,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游客的数量。加之,同质化地经营加劇了同业间的相互竞争,导致收益下降,加大市场风险,从而使得扶贫事业受到阻碍。[4]
三、相关对策建议
3.1培养旅游扶贫的意识
人们常说“扶贫先扶志”,意识引领对于旅游扶贫事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贫困地区群众旅游扶贫意识,认识旅游扶贫的重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扶贫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黄冈市贫困地区仍存在部分居民尚未能完全意识到旅游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对于扶贫事业的作用以及部分县级政府对旅游规划不够重视的情况。对此,自上而下,政府层面要层层落实旅游扶贫相关政策性文件、重视当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旅游事业,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贫困地区人民对旅游扶贫事业重要性的宣传,使得人民深切意识到其作用,从而达到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利用当地已有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效果。
3.2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旅游扶贫体系
针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够的情况下,湖北省政府、黄冈市政府、旅游委应该发挥顶层引领性作用。首先,应对发展乡村旅游地区提供相关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将当地群众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做到有目的性、方向性地有计划发展。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进行完善:由于黄冈地区一些景点存在数量多、分布较分散的特点。因此,要加大对区域间交通道路的建设,最大程度上连接各县市大中型景区,形成城郊网路,提高可进入性;另外,完善景区周边配套设施除基本的餐饮住宿外、仍应考虑到电信通讯、环境治理、旅游标识牌等相关设施的建设。[5]
最后,应对各旅游资源的自身性质进行相关了解、对各县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找准旅游定位(黄州:千年古城,文峰黄州等)、规划旅游路线、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树立品牌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资源整合的效果,从而建立相对完善的旅游扶贫体系。
3.3创新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多元化发展。
随着黄冈市旅游扶贫事业的不断推进,当地旅游资源以大别山为主要代表、历史人文资源极具特色,周边县市村庄休闲山庄随处可见,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当前周边各县市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当前旅游创新程度不够,黄冈市下辖县市周边烧烤、采摘蔬果等休闲区农家乐形式大同小异。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旅游开发模式应当在丰富旅游内容以及充分利用现有的,除农家乐、休闲山庄这种传统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新模式。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竞争风险从而提高收益,推进扶贫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总之,旅游扶贫是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地共同推进。同时,各地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避免“一刀切”式地盲目开展,应当针对性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化的旅游产业,从而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黄冈市发展扶贫事业,从底部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旅游这一重要途径给予重视。旅游扶贫,必须从多方面“撬动”这块石头。既要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密切关注当前市场环境,也要从产业带动、模式创新方面入手,同时也要从居民的旅游扶贫、市场经济等意识培养方面推进等。此外,为追求发展的长期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旅游扶贫才能发挥“造血式”的效果,不断优化造血能力,源源不断地为贫困地区输送“活力”,从而带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红,周之良,贾超.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运行机制与实现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154-155.
[2]卢俊岚,董伟.精准扶贫视域下红色旅游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红安县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5):8-11.
[3]陶小恒.黄冈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20-120.
[4]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20-225.
[5]周惠兰.南充市Y镇旅游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4(4):44-45.
作者简介:
徐李玟君(1999-),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旅游;SWOT分析;黄冈
一、引言
脱贫,是一场持久性“战役”,它并非关乎某一国家,而是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2020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坚持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前,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多数省份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减贫步伐。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某些经济相对落后但具备旅游资源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经。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造血式”扶贫便可以解释为“授人以渔”。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等方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品牌效应,以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
2018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旅游扶贫重点项目财政支持建议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共有57个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将获得国家金融支持。其中,湖北省共有四个项目位列名单之内,而黄冈市下辖县便占据了名额的“半壁江山”。省级对此高度重视,也于2018年下半年先后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湖北旅游扶贫新十大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突出强调了深度贫困区的旅游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此外,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湖北省旅游委官网发布:相关性旅游产业为全省内贫困弱势人群提供了共计40多万个就业崗位。
基于政策性文件的支持,黄冈市加大了对旅游产业与扶贫相融合的力度,市旅游网开设以“旅游扶贫”为主题的专栏专题,跟进报道典型案例,公开分享扶贫经验。利用政策、旅游资源丰富等相关优势,不断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创新机制、体制,从金融、产业等方面加大对当地旅游产业的扶持,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区域化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
但是,基于当前的贫困地区现状,当前旅游扶贫工作仍有较长的一段道路要走并且需要不断调整当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例如,发展旅游产业思路不够开阔,对新形势新情况不够敏感;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景点之间的交通网路建设不够完善等相关问题。
二、基于SWOT模型对黄冈市旅游扶贫事业分析
2.1优势
2.1.1旅游资源丰富
黄冈市,人杰地灵,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让它随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与质量居全国领先地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过了坚实的保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红色光辉散发不止,作为党的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基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的红色革命老区,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值得人们崇敬;地处巍峨磅礴的大别山南侧,各类资源交相辉映,山水相依,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风景秀丽,景区众多。
2.1.2区位交通得天独厚
黄冈地处四省交界,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近年来,黄冈市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建设了黄冈长江大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使得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格局初现,现实“出行路、致富路”。此外,黄冈率先实现了各县通高速,高速公路总长达到48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将66个景点一线穿起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打破阻碍沿线城市发展的交通现状,将旅游建设与扶贫开发联系起来,打造了“景融于路”的特色风景,这是扶贫公路的成功典范。
2.2劣势
2.2.1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误区
当前黄冈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初具成效,但仍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
“只要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是当前存在的其中一个误区。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最基本的六要素便是“食住行,游购娱”,即关联性的基本配套设施[1];接着便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它作为一个大文化背景,起着基础作用;此外,发展乡村旅游并非盲目进行,而是应当进行相应地调研考察,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客源市场的需求以及当地所具备的旅游资源而发展。
“依靠政府资金来发展旅游扶贫事业”是存在的另一个误区。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并非是通过“等、靠、要”的方式被动地进行,而是应当主动积极地通过村民资金入股、技术入股、集体资金入股等方式去发展,发展集体项目,让群众也能成为投资主体。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地是政府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财政资金只是起到引导性、支持性的作用,不能完全依靠,否则形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
2.2.2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够
黄冈市依山带水,人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各县市旅游资源均各有特色且质量较高。虽然近年来A级景区数量总体处在上升态势,但5A级景区形成难以突破。此外,由于黄冈市周边景区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连贯的,呈“块”状的大型旅游地,[2]缺乏突出优势景点以及相关特色主题路线,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并且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自然与人文景区尚不能巧妙结合,且缺乏一定的文化与技术等核心支持,使得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整合。
2.3机会
2.3.1经济转型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有条件踏出家门、走出国门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世界美景,旅游度假的休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与追求。加之,当前城市生活与工作压力大,使得人们对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更为之向往。因此,黄冈市市政府、旅游局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旅游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2.3.2政策扶持,给予保障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并加大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对此,黄冈市市政府、市委、旅游委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旅游环境、深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巧打“旅游扶贫”特色牌。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各方面对乡村旅游扶贫事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助力旅游扶贫事业的开展。
2.3.3武汉城市经济圈
武汉城市经济圈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覆盖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经济圈。该城市圈的设立优化了旅游交通格局,使得黄冈与武汉城市区的同城效应不断凸显,极大地缩短了湖北省城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了城市之间的交流,同时为黄冈市的旅游业争取了更大的客源市场。
2.4挑战
2.4.1环境污染、破环情况
扶贫工作的推进,除了将当地所具备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外还应在开发过程中做到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绝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去纵容开发方过度地利用与开发,导致违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里突出表现为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现象,目前仍存在一些地方部门,为提高政绩而选择大兴土木、忽视对当地生态保护,造成当地旅游资源资产的隐形损失[3]。这些行为即使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并非有效的长久之计,且与旅游扶贫的初衷相违背,造成“临时性脱贫”现象的产生,甚至还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返贫”。
2.4.2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黄冈市农业久负盛名,享有“大别山粮仓”等美誉,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黄冈各县市旅游资源多以自然风光为主,以农家乐、风景区为主要形式,使得改种旅游产品“供大于求”,对游客吸引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一味地推行集观光、餐饮、住宿等休闲活动为一体的常规模式,使之当地的文化民俗特色被覆盖,无法形成独特的特点,千篇一律,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游客的数量。加之,同质化地经营加劇了同业间的相互竞争,导致收益下降,加大市场风险,从而使得扶贫事业受到阻碍。[4]
三、相关对策建议
3.1培养旅游扶贫的意识
人们常说“扶贫先扶志”,意识引领对于旅游扶贫事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贫困地区群众旅游扶贫意识,认识旅游扶贫的重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扶贫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黄冈市贫困地区仍存在部分居民尚未能完全意识到旅游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对于扶贫事业的作用以及部分县级政府对旅游规划不够重视的情况。对此,自上而下,政府层面要层层落实旅游扶贫相关政策性文件、重视当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旅游事业,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贫困地区人民对旅游扶贫事业重要性的宣传,使得人民深切意识到其作用,从而达到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利用当地已有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效果。
3.2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旅游扶贫体系
针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够的情况下,湖北省政府、黄冈市政府、旅游委应该发挥顶层引领性作用。首先,应对发展乡村旅游地区提供相关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将当地群众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做到有目的性、方向性地有计划发展。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进行完善:由于黄冈地区一些景点存在数量多、分布较分散的特点。因此,要加大对区域间交通道路的建设,最大程度上连接各县市大中型景区,形成城郊网路,提高可进入性;另外,完善景区周边配套设施除基本的餐饮住宿外、仍应考虑到电信通讯、环境治理、旅游标识牌等相关设施的建设。[5]
最后,应对各旅游资源的自身性质进行相关了解、对各县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找准旅游定位(黄州:千年古城,文峰黄州等)、规划旅游路线、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树立品牌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资源整合的效果,从而建立相对完善的旅游扶贫体系。
3.3创新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多元化发展。
随着黄冈市旅游扶贫事业的不断推进,当地旅游资源以大别山为主要代表、历史人文资源极具特色,周边县市村庄休闲山庄随处可见,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当前周边各县市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当前旅游创新程度不够,黄冈市下辖县市周边烧烤、采摘蔬果等休闲区农家乐形式大同小异。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旅游开发模式应当在丰富旅游内容以及充分利用现有的,除农家乐、休闲山庄这种传统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新模式。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竞争风险从而提高收益,推进扶贫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总之,旅游扶贫是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地共同推进。同时,各地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避免“一刀切”式地盲目开展,应当针对性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化的旅游产业,从而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黄冈市发展扶贫事业,从底部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旅游这一重要途径给予重视。旅游扶贫,必须从多方面“撬动”这块石头。既要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密切关注当前市场环境,也要从产业带动、模式创新方面入手,同时也要从居民的旅游扶贫、市场经济等意识培养方面推进等。此外,为追求发展的长期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旅游扶贫才能发挥“造血式”的效果,不断优化造血能力,源源不断地为贫困地区输送“活力”,从而带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红,周之良,贾超.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运行机制与实现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154-155.
[2]卢俊岚,董伟.精准扶贫视域下红色旅游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红安县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5):8-11.
[3]陶小恒.黄冈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20-120.
[4]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20-225.
[5]周惠兰.南充市Y镇旅游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4(4):44-45.
作者简介:
徐李玟君(1999-),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