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生活。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题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应用数学知识”等,着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角度去学习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88-01
  数学源自人们生产实践,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以达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之目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解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会到数学价值,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生活环境,即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关注学生,挖掘生活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好学”,促进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重叠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了一个现场分组调查学生喜欢吃鱼还是喜欢吃肉的情境。因为集合问题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因此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问题为话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当调查的情况中出现有一组学生中有6人喜欢吃鱼,有8人喜欢吃肉人数,而实际是12人时,学生自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6+8明明等于14人,而实际人数是12人,怎么会多出2人呢?” 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议一议,发现“原来是有2人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此时,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这12人中,有只喜欢吃鱼的,有只喜欢吃肉的,还有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你能用图、符号或其他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个现象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由于这个数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刚才的现实情境,他们都很愿意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所理解的“重叠现象”反映出来,主动地建构数学模型,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
  再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旅游费用” 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现代人喜欢旅游的心理,设计旅游中碰到的“购买门票、吃饭、购买特产”等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如何买票、吃饭和购买特产更省钱等一系列数学问题,拉近学生与数学问题的距離,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这样,教师沟通了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联系,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性,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数学本质,把生活问题及时提炼为数学问题,有效地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
  2 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经验一般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一些感受和体验,对数学教学来说就是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所形成的生活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尝试从数学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里见过百分数,学生纷纷说在酒瓶上、牛奶盒上、衣服的标签上等地方都见过,他也把自己收集到的一组数据呈现给学生:“青岛啤酒的酒精度是3.4%,酒鬼酒的酒精度是54%,郎酒的酒精度是53 %”,然后问学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说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运用广泛,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百分数,它有什么好处”,学生说用百分数易于人们作比较,教师再追问:“那青岛啤酒与郎酒比较,哪种酒厉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说出“当然是郎酒厉害了”,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学生解释是从两种酒的酒精度看出来的。因为郎酒的酒精度是53 %,53 %表示酒精占一百份中的53份;而青岛啤酒的酒精度是3.4%,3.4%表示酒精只占一百份中的3.4”……就此拉开了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学知识建立起了关系,知道了百分数不但用途广泛而且便于比较,在比较中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理解百分数的内涵和正确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点化难为易。
  这种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的教学活动符合了《课标》中指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为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铺平道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数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
  如教学“黄金比”时,当学生了解了黄金比的神奇后,问学生“为什么你们的妈妈喜欢穿高跟鞋?”学生联系刚学的知识,明白穿高跟鞋可以让下身长一点,这样上身高度和下身高度就能符合黄金比了。接着让学生利用“黄金比”,根据量得的妈妈上身和下身的高度帮她计算合适的高跟鞋高度。这道习题的设计很有意思,很贴近生活,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穿高跟鞋能协调上下身段比例,接近黄金比美的效果。能给最亲爱的妈妈计算高跟鞋的高度,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还有如解决生活中的租船、买门票、利息、购物、旅游费用等问题,对提高解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都具有积极作用。
  4 开展实践活动,应用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但它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它创设的生活情境毕竟是一种模拟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真实的体验,必须注重课外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些“用数学”的机会,以更好地深化课内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得到延伸。
  比如:①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后设计小小商店,让学生到商店够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具,并认识货币流通方法。②学完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身边喜欢的物体。③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后,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应用锐角、直角、钝角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④学习了“24时计时法”,让学生设计周六一天的作息时间表。⑤学习了“年、月、日”以后,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⑥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请学生思考:要给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现有宽1米,宽2米,宽4米的三个规格的地毯,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⑦学习“条形统计图”后,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里半年来每个月的总收入和总支出,从小学会精打细算,开源节流。⑧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请学生选一个物品,根据物品的大小设计一个包装盒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优越性,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深层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实践经验为纽带,沟通数学与生活。那么,就让生活中的数学成为我们的有用资源,利用和开发这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使教学源头流淌的是“鲜活的智慧”,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讓学生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011.
  [2]雷玲主编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3]郑毓信 《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8
  [4]周成平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6
  [5]张玉彬 《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4
  [6]马云鹏 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7]袁中学主编 《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10.10
  [8]远山启[日] 《数学与生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12
  [9]赵宏 《中国教育报》“要沟通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 2011.2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创造”的新时代,作为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创新孵化基地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无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85-01  1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反思我们的教学,要想进一步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只有提高课堂效率,走课堂改革之路。在改革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怎样打破学生固有的习惯?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调控课堂?等等。但这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杜郎口中学在教改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都被他
期刊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工艺美术专业名称改为艺术设计,随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在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