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原本是最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一门学科,但不知从何时起,学生愈来愈对语文感到厌倦,没了兴趣。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情景再现,触动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教学时可用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泻染情境,还可以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设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春》是初中学生借景抒情典范。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在课前准备了《春》的配乐朗诵磁带,并在相关网站寻找到了与春有关的图片。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合上课本,一边听朗诵,一边看着有关春天的一幅幅优美图片,在柔美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很快进入了春天的意境。学生们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抚摸和春雨的春雨的沐浴,听到人们迎接春天的对话,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对于春天的情感,渴望进入大自然,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激情。
  二、借助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进入中学阶段,阅读和学习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感人“形象”,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把握众多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为形象所感染。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并使学生乐于接受课文内容与写作技巧。
  以(背影)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做如下点拨:“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这个细节的描写,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形体,再加上一连串艰难的动作,不但显示行动的艰难,更主要凝聚着父亲的爱子之情。此时,父亲的挚爱与儿子的感动之隋产生共鸣,因而,父亲的“背影”成为“我最难忘的”。
  通过以上情真意切的点拨指导,学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学生就通过抓住父亲在文中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内容来分析,概括出父亲是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但又不失坚强的慈父形象。因此,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教育广大学生在生活中细细体会父子情深,珍爱亲情。
  四、借助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学生情感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装有全部学生,要成为真正普照的“太阳”,不能常常把目光停留在几个优生身上,特别是启发差生回答问题时更要有耐心。其次,教师要控制好自身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课堂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不是越多越好,千万要掌握好分寸。语文教师在情感表现上只能是大海中的小浪花,过多的情感投入只能束缚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控制情感的投入,千万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也要求教师及时进入角色,一旦踏入课堂就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心情带入神圣的课堂,绝不能让自己不健康的情绪影响学生。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首先要深刻的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具有时代气息、符合时代风尚、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积极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从而更好地品味生活,体悟人生的真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也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新形势下企业人员的思想活动与价值取向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在朝阳境内发现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热河生物群”。 At present, the fossils found in the Chaoyang area c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围绕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浙江发展新方位,提出了“努力建设文化浙江”的新目标,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布局浙江文化发展.十多年来,从“建设文化大省”
期刊
民用建筑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建筑的好坏与设计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所以在民用建筑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
“当李光耀说话时,谁会听?总统、总理、各级行政长官以及所有关心全球战略的人们”——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了几位美国智库学者通过采访李光耀而合成的著作《李
期刊
老同事从北京来海南过年,点名要喝海南的酒、吃海南的米.于是买了两瓶儒法堂,买米就没那么简单了.先去大润发,后到家乐福,都扑了个空.又跑了龙华和文华菜市场,结果大同小异,
期刊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学生的学。现代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创造。只有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学生才有创造的源泉。因此,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入手。  一、钻研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
期刊
摘 要 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历来被认为是行政行为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它要求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尤其在行政执法时,手段和目的应该均衡合理,符合适当性、必要性和法益相称性。然而在我国,比例原则在行政执法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行政执法的实践和现状与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明确相关理论并在行政行为中贯彻比例原则,改进行政执法,在我国现今的行政法治建设中有待解决。 
中华龙鸟的发现“燃起了整个古生物界对鸟类起源问题重新认识的激情,激活了当今生物演化领域的一大热点——鸟类起源”。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nese dragon bird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