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 将45例头颅CT诊断为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入院后即行颅内压(ICP)监测,依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开颅手术者术前及术后ICP值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中33例ICP初始值>35 mmHg,其中31例行开颅手术,1例因ICP过高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而行保守治疗,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2例,中残2例,良好8例;初始ICP> 25~ 35mmHg者6例,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植物生存1例,中残1例,良好4例;初始ICP15 ~ 25mmHg者6例,均保守治疗,植物生存1例,良好5例.开颅前后ICP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据ICP初始值,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可以分为重度颅高压型( ICP> 35mmHg),中度颅高压型(ICP> 25 ~ 35mmHg),轻度颅高压型(ICP15 ~ 25mmHg);早期ICP监测对指导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强化胰岛素治疗(IIT)与常规胰岛素治疗(CIT)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系统性检索中、外文文献数据库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早期(住院期间)病死率、远期(3个月后)病死率、感染率、远期神经功能损伤量表(NSS)评分、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共有12篇文献、共计1 277名患者纳入本项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中央区癫痫时,皮层电刺激功能区定位的有效刺激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连续收治的21例中央区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时,感觉、运动及后放电阈值之间的差异以及与阈值相关的因素.结果 运动、感觉、后放电的平均阈值分别为:(3.48±0.87)mA、(3.86±1.31)mA和(4.84±1.38)mA.后放电阈值高于
自2002年12月在广州召开“首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10年了,当时全国的小儿神经外科还未达到相应的水平,没有独立的学术组织,极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没有加入国际性小儿神经外科的学术组织,国内外发表的文章较少,等等。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目的 分析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259例内镜下经鼻腔-蝶窦手术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期间各类并发症总计31例,其中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术区血肿2例,脑脊液鼻漏6例,垂体功能低下8例,尿崩4例,电解质紊乱4例,鼻衄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脑膜炎1例,因颅内血肿死亡1例,因颅内血肿行二次手术清除1例,脑脊液鼻漏
期刊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瘤颈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分类,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脑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 55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病例
我国和军队神经外科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段国升教授因病于2012年9月20日零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段国升教授1919年生于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辽宁医科专业学校(盛京医科大学和辽宁医学院前身),后在附属医院做外科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
期刊
目的 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鞍膈内型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疗效。方法收集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鞍膈内型颅咽管瘤10例,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3:7,发病年龄在15~48岁之间,多以视力减退、闭经泌乳和头痛作为首发症状,女性尤以闭经泌乳常见。病变呈囊性或囊实性。2例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鼻漏。10例均得到随访,闭经泌乳、视力下降、尿崩
期刊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5%,多为脑动脉瘤,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1].少见的原因包括烟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1-2].大多数SAH能够明确病因,但仍有部分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2-6].研究显示,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再次造影的阳性率可达到2%~24%[3-4].本文对120例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以及处理的方法。
期刊
目的 探讨弹簧圈闭塞基底动脉治疗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1例巨大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动脉瘤内的支架植入.术后DSA复查见夹层动脉瘤继续发展,并波及左侧椎动脉,且在椎基底动脉结合处呈球形扩张.采用弹簧圈将动脉瘤及基底动脉下端一并闭塞,闭塞后左侧椎动脉造影见基底动脉及动脉瘤不显影,右侧椎动脉造影仅见少量的血流缓慢通过.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后遗症.随访至6个月时复查DSA,见基底动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darterectomv,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使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CAS)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2].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住院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其中应用PROTéGé自膨式支架治疗的患者55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