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发展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习成效,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生;历史;学习力;提升方法
學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发展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习成效,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但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历史教学资源配置低,历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使得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历史知识教育。其次,受应试教育、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不重视。第三,受应试教育重内容、轻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教育方法影响,学生厌烦情绪多,拓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总之突出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意志力、欠缺学习方法等。
鉴于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成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瑞士著名哲学家荣格认为“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教师和同学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学习责任感、使命感。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未来设想,帮助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合理规划每天时间,科学分配每天学习任务。第二,培养日常良好养成习惯。按既定计划行事,尽力完成任务;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整理的习惯;与他人合作,实现双赢;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第三,加强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估、自我归因和自我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系统,对学习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学习动机,坚定学习信念,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一定时间实践,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愈来愈多,学生自己去摸索学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愈来愈多,学习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作为教师,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给予有力保障。
二、强化学生学习意志和信心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存在不自信、过度依赖、意志品质欠佳等心理问题。当现实与目标落差太大。他们就丧失信心,半途而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让学生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或是一帆风顺的。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对自卑学生注重培养其自信心,尽最大努力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其次,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性格差异等,学生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同,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其特点、优势,以促个性特色形成,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其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由于高中历史知识繁杂,跨越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实现目标和现实效果常常落差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学生遭到挫折后,要进行合理的疏导,消除心中的积郁,正确地应对挫折,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耐受力,激发中学生的进取精神,磨砺中学生的意志力。
三、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历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只有会学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主要做法是: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是人类社会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同时,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基于历史学科自身这些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性与个性、必然与偶然)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历史史观、人民史观)分析历史。其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纵横联系,由此及彼)、收敛思维(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创造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比较思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系统思维等历史思维能力。
2.加强教材自主学法指导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社会做出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的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点,有意识的贯穿历史科学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知识面窄,不理解构成历史的要素,且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差。因此,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教材,归纳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其次,教会学生自己找核心词、关键语,提炼要点。第三,教会学生找出知识规律,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第四,通过练习训练学生解题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教会学生读懂教材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
新课程大纲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改后的历史学科大量使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不仅要求学生挣脱教材的束缚,更要有知识积累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的教材观,强调的是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高考考查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的高考试题中开始趋向大量使用材料、创设新情境,资料包括考古资料、著述、报纸、表格数据、历史地图、文学作品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
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首先,课堂上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提前搜集相关材料。其次,引导学生把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引申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网络,鼓励学生收集、观看相关历史知识的音像资源,引导学生收集乡土历史等。
4.注重学习方法多元化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有效持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实践探究,不断产生新知识,实现了知识创新。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教法与学法的探讨,特别是对学生学法的探索。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自主,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自主,让学生在實践中加强自主等等。
总之,当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只是具备了“应学”的动力;当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仅仅是具有了“能学”的力量;当学生学习意志很坚定的时候,也不过是有了“能学”的可能性。只有将三者合而为一,将三者集于一身,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力,才能提升学习成效,才能提高学习质量,最后达到提升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良好结果。
参考文献
[1]黄鹤飞.《学习力》http://wiki.mbalib.com/wiki/%E5%AD%A6%E4%B9%A0%E8%83%BD%E5%8A%9B
[2]《内驱力》http://baike.baidu.com/view/621703.htm
[3]肖川. 《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4]赵运闯.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OL]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生;历史;学习力;提升方法
學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发展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习成效,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但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历史教学资源配置低,历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使得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历史知识教育。其次,受应试教育、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不重视。第三,受应试教育重内容、轻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教育方法影响,学生厌烦情绪多,拓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总之突出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意志力、欠缺学习方法等。
鉴于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成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瑞士著名哲学家荣格认为“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教师和同学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学习责任感、使命感。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未来设想,帮助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合理规划每天时间,科学分配每天学习任务。第二,培养日常良好养成习惯。按既定计划行事,尽力完成任务;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整理的习惯;与他人合作,实现双赢;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第三,加强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估、自我归因和自我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系统,对学习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学习动机,坚定学习信念,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一定时间实践,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愈来愈多,学生自己去摸索学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愈来愈多,学习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作为教师,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给予有力保障。
二、强化学生学习意志和信心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存在不自信、过度依赖、意志品质欠佳等心理问题。当现实与目标落差太大。他们就丧失信心,半途而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让学生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或是一帆风顺的。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对自卑学生注重培养其自信心,尽最大努力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其次,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性格差异等,学生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同,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其特点、优势,以促个性特色形成,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其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由于高中历史知识繁杂,跨越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实现目标和现实效果常常落差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学生遭到挫折后,要进行合理的疏导,消除心中的积郁,正确地应对挫折,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耐受力,激发中学生的进取精神,磨砺中学生的意志力。
三、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历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只有会学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主要做法是: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是人类社会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同时,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基于历史学科自身这些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性与个性、必然与偶然)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历史史观、人民史观)分析历史。其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纵横联系,由此及彼)、收敛思维(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创造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比较思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系统思维等历史思维能力。
2.加强教材自主学法指导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社会做出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的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点,有意识的贯穿历史科学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知识面窄,不理解构成历史的要素,且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差。因此,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教材,归纳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其次,教会学生自己找核心词、关键语,提炼要点。第三,教会学生找出知识规律,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第四,通过练习训练学生解题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教会学生读懂教材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
新课程大纲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改后的历史学科大量使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不仅要求学生挣脱教材的束缚,更要有知识积累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的教材观,强调的是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高考考查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的高考试题中开始趋向大量使用材料、创设新情境,资料包括考古资料、著述、报纸、表格数据、历史地图、文学作品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
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首先,课堂上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提前搜集相关材料。其次,引导学生把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引申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网络,鼓励学生收集、观看相关历史知识的音像资源,引导学生收集乡土历史等。
4.注重学习方法多元化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有效持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实践探究,不断产生新知识,实现了知识创新。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教法与学法的探讨,特别是对学生学法的探索。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自主,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自主,让学生在實践中加强自主等等。
总之,当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只是具备了“应学”的动力;当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仅仅是具有了“能学”的力量;当学生学习意志很坚定的时候,也不过是有了“能学”的可能性。只有将三者合而为一,将三者集于一身,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力,才能提升学习成效,才能提高学习质量,最后达到提升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良好结果。
参考文献
[1]黄鹤飞.《学习力》http://wiki.mbalib.com/wiki/%E5%AD%A6%E4%B9%A0%E8%83%BD%E5%8A%9B
[2]《内驱力》http://baike.baidu.com/view/621703.htm
[3]肖川. 《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4]赵运闯.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