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傻瓜威尔逊》(马克·吐温)
在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中,《傻瓜威尔逊》确实不太引人注目。它是马克·吐温为了偿还债务匆匆赶写出来的,以连载的方式刊登于《世纪杂志》,一开始就遭到各方的严厉批评,但这并不能抹杀这部小说的价值。
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故事,对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社会进行了无情讽刺和控诉:有黑人血统的女奴罗克珊为了让儿子摆脱奴隶命运,把襁褓中的两个婴儿调了包,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儿子和主人儿子的命运……
《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出版于1875年,当时受到不少学者的诋毁,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仍然是两极分化。一些人嘲笑它有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水准,因为它没有达到《白痴》的哲学高度;另一些人则指出小说在喜剧性和戏剧化之间的生硬转换。只有那些不落窠臼的智者才能领略小说低调的主题,发现它的文学创新价值。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成长小说,作者深入主人公阿尔卡季的内心世界,把这个私生子的自卑、迷惘和奋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穿越》(科马克·麦卡锡)
在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中,我认为《穿越》是最好的一部。如果说它没有《骏马》在精神层面的深入挖掘,那它则更富诗情画意。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少年牛仔比利·帕勒姆游走在美国和墨西哥西南边境地带,历尽千辛万苦将一匹母狼护送回家,在此过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小说充满历史沧桑感,除了《血色子午线》,麦卡锡还从未在哪部作品中运笔如此汪洋恣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版于1985年,比风靡全球的《挪威的森林》早两年,比皇皇三卷本的《1Q84》更是早了24年。这部题目略显奇怪的小说相对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不仅名气小了很多,也缺乏更多人的关注。而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意义却日益凸显出来。
小说由冠以“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章节标题的两条线索交替平行展开,在未来与现在、梦幻与真实之间显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和空虚。
《瓦尔德马先生病例之真相》(爱伦·坡)
这其实是一篇短篇小说,1845年在《美国评论》和《百老汇日报》上同时发表。小说讲述一位催眠师将一名垂死的男子催眠进入睡眠状态,男子虽然肉体已经死亡,意识却保存下来……
由于没有注明这是篇虚构作品,许多民众以为这是件真事,一时人心惶惶。爱伦·坡却故意对此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声明这纯粹是一篇虚构作品。也许因为这个,这篇小说很难与爱伦·坡的其他著名短篇小说相提并论,虽然如果你读完大师的全部作品,很难找出出其右者。
《牧师的女儿》(乔治·奥威尔)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对一部作品来说,最严厉的批评家往往是作者本人。奥威尔就直言《牧师的女儿》“满纸荒唐言”,甚至声明在他死后不要再版这本书。这也许与小說的成书有关:1935年的奥威尔贫困得快填不饱肚子了,只得匆匆拿出这部“当练习来写”的《牧师的女儿》,以解燃眉之急。
小说讲述的是牧师的女儿多萝西·黑尔的故事,她因失忆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虽然没有奥威尔一贯的清晰笔调,但它在形式上富有实验性,内容更是触及了下层社会的核心问题。
《神秘别克8》(斯蒂芬·金)
《神秘别克8》出版于2002年,是继《克里斯汀》(1983)之后,斯蒂芬以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汽车为主题的第二部惊悚小说,题目则来自鲍勃·迪伦的歌曲《神秘别克6》。小说创作的灵感部分来自作家自己在1999年夏天差点命丧黄泉的驾车经历。
故事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西部乡村,一个神秘的驾驶者把一辆别克8遗弃在路边加油站后就消失不见了。州警们发现,这辆车外观上类似于别克路霸,但方向盘是固定不动的,仪表盘也只是个摆设。这辆别克车事实上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一支出卖的枪》(格雷厄姆·格林)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这部小说,英国版书名叫《一支出卖的枪》(A Gun for Sale,1936),美国版则叫《出租的枪》(This Gun for Hire,又译《合约杀手》)。1942年,派拉蒙电影公司把小说拍成了电影。
小说讲的是雷文受雇暗杀国防部长,事后却遭欺骗和算计,成了亡命之徒。他一心报仇,同时也要极力躲避警方的追捕,既是猎杀者,又是被猎杀者。格林此后另一部更有名的小说《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1938)则是该故事的延续。
《卡萨达》(詹姆斯·索尔特)
《卡萨达》(Cassada,2000)其实是一本修订再版书,它在1961年初版时取名The Arm of Flesh。1954年至1957年,詹姆斯·索尔特作为一名美国空军飞行员,曾在德国比特堡空军基地第36联队服过役,小说正取材于此。可是后来索尔特突然鄙视自己的“空军”和青春题材小说,称它们“不值得过多关注”。
1961年,索尔特从空军退役,和家人一起返回纽约,并正式把自己的名字詹姆斯·阿諾德·霍罗威茨改为詹姆斯·索尔特。
《年轻的心在哭泣》(理查德·耶茨)
理查德·耶茨被称作“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遗憾的是,他在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去世后声誉才日渐隆起。
《年轻的心在哭泣》可谓耶茨的处女作《革命之路》的姐妹篇,同样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分道扬镳的故事,主题还是破碎的美国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达文波特从美国空军退役,热爱诗歌的他一心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妻子露西则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焦虑和孤独渐渐吞噬了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