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高校教师要如何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基础和良好人文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作出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87-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有一项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师承担着传授人类的已有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责任。一方面,通过专业教学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获得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谋生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广博的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生的责任和意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个体。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除他们自身的学习之外,更需要负有文化传播责任的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一、教师需要具备的几种基本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教师的水平高低不仅仅是指他的学术水平、学历学位,更需要关注的是他的文化素养。教师高尚的学术道德、求真的学术追求、无私的育人情怀,在创新时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治学态度,更能凸显导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扎实的专业素质。教师对本学科知识较强的把握能力和分析洞察能力、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内涵较强的领会能力、对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开发着学生的智力,塑造着他们的科学精神,让专业教学的课堂更显生机。
(三)良好的人文素质。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既能使学生在科学教育中感受到人文的熏陶,也能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
(四)创造性的思维素质。现如今,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角色,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是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虽然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大部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但教师传授的方法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是一个刻意求新的过程,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加工,凝固的文化被激活和创新并被赋予活力,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产生创造的意念。
(五)健全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心理负担较重,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积极的情绪,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经济发展的波动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各种思潮的涌起导致学生面临的困惑较多,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去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第一,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道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待科技成果的利用上的严肃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指要尊重他人的科学成果,不弄虚作假,不剽窃抄袭,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在必要的时候还甘于为真理而献身。教师需要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当发现学生在对待科学研究时有不轨行为时,必须严肃地加以处理,绝不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姑息容忍的态度。教师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抵制歪风、弘扬正气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懂得:在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如何去选择,在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冲突时如何去处理。在高科技时代下,科学的确有着魔法般的威力。但是单纯的科技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的许多问题,。科技进步在促进物质进步、社会进步的同时,科技也可能成为人类凶残的敌人。如果不能正确的应用,它将会在一瞬间毁灭地球上的生命。专业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时,不能片面强调科学的威力,而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的把握。要把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摧毁世界的双重性的观念灌输给他们,教育学生在今后在科技的研究应用过程中要懂得发挥其进步作用、扼制其毁灭性。
第二,要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路上不断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崇尚真善美。科学行为是指对“真”的不懈追求的行为,人文行为则是指对“善”和“美”的不懈追求的行为。科学需要人文为其向导,人文需要科学为其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科学行为和人文行为的综合和平衡,就是要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行为层面上达到真正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使大学生的求学成为追求真善美的自觉行为,使他们的智力、情绪、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素质有机结合,进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具体地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融入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把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技与人的关系、等问题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就可以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科技方面的哲学问题,关心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对身边美好的事物懂得去欣赏赞美、并善于创造美好供他人欣赏。在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体现科学史、专业学科史的内容,以此揭示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中的方法启迪和精神品格。另外,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情感的投入与语言艺术,以增进师生间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把严密精确的科学理性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海中遨游,畅想的乐趣。
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是在研究科學或在解决科学问题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等等。
对大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他们在研究科学时解决所有科学问题,但必须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会终生受益。爱因斯坦就很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要敢于发挥想象、联想及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挥,往往也受教师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与原理时要将自己在教学科研时多年积累的经验教训介绍给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适当指出他思路上、方法上的问题而加以纠正,使他们通过学习与科学实践真正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下,学习动力便会油然而生。”
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科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知识。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你不教他,他也会自己去习,去钻研。这就有了追求科学的动力。一门课程,学生得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是彻底的失败。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要引导、激励、唤醒,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力量,敢于发表个人的新见解。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一种重要方法。
第五,要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互动式思考和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展示自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途径。
当今大学生随着其知识积累的增加,其自我主见意识较之初高中阶段更强,思维也更加活跃。具有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善于质疑以及求新、求变、求实等心理特征,因此,传统灌输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课堂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
通过讨论式教学,不仅教师能完成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他们在今后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和事实支持论点;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与经验;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训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团队思考和团队决策等等。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于任课教师而言,既是一个崇高的责任,也是一项严肃的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较多的机会与他们共处,要设法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优势,树立探索科学与修身立德并重的育才理念,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基础,良好人文素质,懂得感恩和回报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秀丽,马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2]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1999,2.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87-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有一项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师承担着传授人类的已有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责任。一方面,通过专业教学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获得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谋生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广博的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生的责任和意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个体。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除他们自身的学习之外,更需要负有文化传播责任的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一、教师需要具备的几种基本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教师的水平高低不仅仅是指他的学术水平、学历学位,更需要关注的是他的文化素养。教师高尚的学术道德、求真的学术追求、无私的育人情怀,在创新时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治学态度,更能凸显导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扎实的专业素质。教师对本学科知识较强的把握能力和分析洞察能力、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内涵较强的领会能力、对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开发着学生的智力,塑造着他们的科学精神,让专业教学的课堂更显生机。
(三)良好的人文素质。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既能使学生在科学教育中感受到人文的熏陶,也能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
(四)创造性的思维素质。现如今,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角色,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是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虽然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大部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但教师传授的方法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是一个刻意求新的过程,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加工,凝固的文化被激活和创新并被赋予活力,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产生创造的意念。
(五)健全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心理负担较重,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积极的情绪,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经济发展的波动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各种思潮的涌起导致学生面临的困惑较多,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去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第一,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道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待科技成果的利用上的严肃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指要尊重他人的科学成果,不弄虚作假,不剽窃抄袭,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在必要的时候还甘于为真理而献身。教师需要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当发现学生在对待科学研究时有不轨行为时,必须严肃地加以处理,绝不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姑息容忍的态度。教师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抵制歪风、弘扬正气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懂得:在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如何去选择,在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冲突时如何去处理。在高科技时代下,科学的确有着魔法般的威力。但是单纯的科技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的许多问题,。科技进步在促进物质进步、社会进步的同时,科技也可能成为人类凶残的敌人。如果不能正确的应用,它将会在一瞬间毁灭地球上的生命。专业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时,不能片面强调科学的威力,而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的把握。要把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摧毁世界的双重性的观念灌输给他们,教育学生在今后在科技的研究应用过程中要懂得发挥其进步作用、扼制其毁灭性。
第二,要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路上不断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崇尚真善美。科学行为是指对“真”的不懈追求的行为,人文行为则是指对“善”和“美”的不懈追求的行为。科学需要人文为其向导,人文需要科学为其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科学行为和人文行为的综合和平衡,就是要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行为层面上达到真正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使大学生的求学成为追求真善美的自觉行为,使他们的智力、情绪、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素质有机结合,进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具体地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融入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把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技与人的关系、等问题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就可以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科技方面的哲学问题,关心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对身边美好的事物懂得去欣赏赞美、并善于创造美好供他人欣赏。在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体现科学史、专业学科史的内容,以此揭示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中的方法启迪和精神品格。另外,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情感的投入与语言艺术,以增进师生间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把严密精确的科学理性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海中遨游,畅想的乐趣。
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是在研究科學或在解决科学问题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等等。
对大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他们在研究科学时解决所有科学问题,但必须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会终生受益。爱因斯坦就很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要敢于发挥想象、联想及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挥,往往也受教师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与原理时要将自己在教学科研时多年积累的经验教训介绍给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适当指出他思路上、方法上的问题而加以纠正,使他们通过学习与科学实践真正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下,学习动力便会油然而生。”
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科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知识。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你不教他,他也会自己去习,去钻研。这就有了追求科学的动力。一门课程,学生得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是彻底的失败。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要引导、激励、唤醒,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力量,敢于发表个人的新见解。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一种重要方法。
第五,要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互动式思考和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展示自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途径。
当今大学生随着其知识积累的增加,其自我主见意识较之初高中阶段更强,思维也更加活跃。具有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善于质疑以及求新、求变、求实等心理特征,因此,传统灌输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课堂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
通过讨论式教学,不仅教师能完成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他们在今后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和事实支持论点;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与经验;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训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团队思考和团队决策等等。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于任课教师而言,既是一个崇高的责任,也是一项严肃的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较多的机会与他们共处,要设法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优势,树立探索科学与修身立德并重的育才理念,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基础,良好人文素质,懂得感恩和回报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秀丽,马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2]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