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几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向学生传播各种文化知识,其中必然包括民俗文化知识。民俗学家陈勤建曾经说过:“没有皱纹的老人是可怕的;没有尘埃的古董是苍白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也曾说过:“民俗学研究的根本动机源于热爱祖国,了解民众。”所以,语文教学如何吸纳民俗文化,利用好民俗文化,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重视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
   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重了文化的兼容性,其中有很多体现民俗文化的经典篇目。如古典诗歌《水调歌头》《过故人庄》《观刈麦》《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现代散文小说《端午节》《安塞腰鼓》《祝福》《药》《茶馆》《边城》等,也充满浓郁的民俗气息;现代诗歌《回延安》《甘蔗林——青纱帐》也展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阅读这些作品,民俗文化的内容一览无余。
   1.理性的人文思想闪光随处可见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品读课本中关乎民俗文化的作品,我们时刻能感受到文人思想的倾吐,受到理性的道德思想的启迪。
   文人思想的倾吐如“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思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使命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杀敌报国思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难酬壮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赤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这些内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这些作品中的“仁爱”思想,人文思想,能把民族文化的精神贯注在文本中,也点染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道德品质的流露如“仁者爱人”的儒家学说创立以来,“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从容坦然面对生活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清廉节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天人合一”的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的和谐思想等等,可以说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与语文课本中文人道德情操的熏陶关系密切。
   2.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取之不尽
   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民俗的宝库。阅读课本,时刻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积淀,让我们在学习民俗文化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让自己的思想走近传统,并逐渐摆脱浮躁与肤浅,走向成熟。
   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文学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有着历史民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营养。在品尝精神大餐的同时,很多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的蓝本。如《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论语》的语录体形式,《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文化渊源,《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楚辞体特点,《氓》中女主人公的女性觉醒意识。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上、风格上、体裁上、精神上都展示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对后世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3.浓郁的乡风民俗多姿多彩
   中国现在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有着很浓的民俗气息。这些乡风民俗在教材课文中都有体现。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清明》中的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清明节,《端午节的由来》中的中国人的屈原情结,《明月几时有》中的中秋節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渊源更是尽人皆知。文人与酒的渊源,诗文与酒的渊源,可谓丰富多彩,“举杯浇愁愁更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淳朴的地域民风民俗也是随处可见。老舍笔下特有的北京风味:小胡同、大杂院、茶馆、戏院;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文化、淳美的民风;与屈原有关的楚地风情: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曹雪芹笔下的江南风情;鲁迅笔下的江浙乡情:水乡的菱角、罗汉豆、茴香豆;《安塞腰鼓》《回延安》等作品中特有的陕北风情。这一切无不把我们带到民俗文化的丰富家园,让我们领悟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民俗文化是语文课本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有了民俗文化,语文教学才有了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必要举措。
   二、语文教学可以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有着独到的魅力。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科学解读,可以更好地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语文教学可以展现民俗文化的人文内涵
   如果问及学生“你最喜爱的节日”,学生肯定是大谈特谈各种“洋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提及中国传统节日,学生也是知之甚少。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缺少热情,正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正在慢慢消失,不再被年轻人所接受的现实。而语文教学则可以利用教学优势,带领学生领略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其中蕴涵着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地域民俗文化中寻找到传统文化在民族生活中的遗存,在文化冲突中找到自我,回归自己的民族之根。
   2.语文教学可以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因此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备条件。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高声朗读教材中的课文,吟咏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感受着民族精神的壮烈;吟咏着“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完全纵隔子宫中晚期妊娠的声像图特征及其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妊娠14~40孕周产前超声确诊为不完全纵隔子宫妊娠57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子宫妊娠175例为对
探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提高介入护理质量,及时发现术中病情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为此制定了规范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构建导管室-病房间纵向的护理管理体
目的:探讨外用溃疡散和康复新液单用与联用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40例,A组单用外用溃疡
委婉语是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委婉语既反映出语言特征,也反映在和谐的环境里,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意识增强的现实。以语言学理论为
春节已经过去,上班一族已经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学生们也步入校园,新一轮的购机高潮又到来了。面对种类繁多的硬件,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参数都让不少消费者迷惑不已,再加上厂商经销商
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收费制度,制定合理、规范、科学的收费标准,对保护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的各自利益,促进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