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在职场奔跑 在巅峰微笑

来源 :品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雷的前30年,是一段典型的“精英女性成长+挑战自我极限”的历史,始终遵循着社会认可的卓越人生轨迹前行: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赴美读研,经历过创业后,在全球一流的沃顿商学院攻读MBA,毕业后成为著名投资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的标准金领。偶然接触登山后,她用7年时间完成“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梦想。一并战胜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成为完成“7+2”探险的华裔女性第一人。
  职场精英的1.0时期
  王雷的父母都是工程师,虽然从来没有和她谈论过“你想要过什么样的一生”,但王雷心里很清楚父母的期望。“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我们长大的那个时代,简直不用沟通,就知道只有一条路:不断上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过一种按部就班的人生。”她一直做得很出色。小时候,她的理想是医生、作家、科学家或者教授,“登山”一词从来没有在她的愿望清单上出现过。
  即使生来就是“闲不住”的性格,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也练就出一个强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习到工作、生活,王雷都呈现出一种系统化、规划性的状态。在美国读完计算机专业硕士,她自然而然地进入纽约一家IT企业,做一个循规蹈矩的IT女。这段工作经历没有带来太多激情和深刻的记忆,她转到西雅图开始创业。
  那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每天花十四五个小时在工作上,王雷却特别享受。上午8点开早会,一直忙到傍晚,走出办公室,去海边迎着夕阳跑一会儿步,回来继续工作。“每天忙完回家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的。别人看着特别辛苦,可我觉得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因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自然会很投入,再苦再累,也没有一点抱怨。这和后来登山的状态其实是相通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雷发现自己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于是选择用MBA进行职业充电。MBA和她之前接受的理工科训练完全不同,就像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为她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读完MBA的王雷变了''开始用发散思维看世界,她以前从未想过人生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有无数种可能性。她的思维不再被死死地钉在固定轨道上,她变得敢于设想并尝试各种可能。
  这时她来到了波士顿,一个寒冷的城市。抵达波士顿的第一个周末就下了一场大雪。她来这里从事一份高强度的私募基金管理工作,由于要随时根据全球市场交易情况进行操作,王雷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被占据了。每天一到公司,伦敦市场的交易早已开始,她必须紧锣密鼓地忙到11点伦敦关市,赶紧关注北美市场,而到晚上7点,亚洲市场又开始交易了。整天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状态,每一秒都不敢耽搁,上厕所都用冲刺的速度。王雷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客户的钱就这么没了。
  波士顿的家距离办公室200米不到,王雷怕冷,除了上下班,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整个冬天她没有进行过一次户外运动,也没有任何旅行,仅有的运动就是每隔几天在跑步机上跑两步虽然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同事没有朋友,她对自己的生活仍然感到满意:事业挺好,身体挺好,就这么走下去也挺好,还要求什么呢?
  挑战巅峰的2.0时期
  直到今天,王雷说起2003年登顶乞力马扎罗都是“一个意外”。同事们一起去非洲旅行,大家都打算拿下这座非洲最高峰,“我想别人都能上去,那我当然也要上去。特别无知又无畏。”她还不明白这样的高峰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上山后才发现难度超乎想象,但她最终靠意志勉强完成了。那次成功,让她惊讶于自己的潜能。
  几个月后,纪录片《巅峰168》在波士顿放映,王雷鬼使神差地去看了这个英国登山家的故事。没多久,《乔戈里峰上的女登山家》上映,她又被“一股莫名的冲动”拉进了电影院,影片告诉她:截至2004年,全世界共有5位女性成功登上乔戈里峰,但没有一位幸存。第二天,她直奔图书馆,借来所有与攀登珠穆朗玛峰相关的录像,一口气看完。“那一刻,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的人生注定要和珠峰联系在一起。”
  这个念头一发不可收。她立刻确定了目标——每年爬一座山,直到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是2004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第二个周末王雷就出现在攀岩课的场地上。“这时我的心态和爬乞力马扎罗那会儿完全不同,因为心里有目标有动力。我告诉自己必须学会攀岩,根本没想是不是那块料。”一年之内,王雷熟练掌握了攀岩、攀冰、冬季生存、野外急救以及各类专门器具的使用技巧。
  攀登一座高峰大约耗时2—3周,但用于训练和筹备的时间更长。王雷把所有的周末和假期都用在登山上了,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用来训练,到了适合攀登的季节就请假进山。一切都为登山让路,工作和生活被排在了后面。2005年,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被王雷拿下,2007年的战绩更为不俗:文森峰、查亚峰、麦金利峰。回来时,向导对她说:“你应该去试试喜马拉雅山了。”她非常震惊:“你真的觉得我可以吗?!”因为前面的每一座山,王雷都觉得自己爬得特别艰难。毕竟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她清楚自己的体能和职业登山家差太远,从内心里她没想到目前能登上珠峰。向导的提议,促使她把珠峰提上日程。
  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不期而至。王雷计划在半年内把剩下的几座山一口气爬完,2008年4月剑指珠峰。她一咬牙,辞职,借钱,只为赶快完成梦想,早日回来恢复正常生活。南北极之后紧接着上了阿空加瓜峰,连续的攀爬消耗太大,在路上又缺乏休养,回来的途中她就意识到自己无法接着登珠峰了。
  王雷陷入了最深重的痛苦,“我当时已经为此借了很多钱。一口气借钱容易,一鼓作气爬山回来工作也容易,三天两头借钱然后工作一阵又去爬山反而不容易。如果这时放弃,意味着未来几年我还要背着债,继续这种临时状态的工作和临时状态的生活。我更担心珠峰计划会无限期地推迟,可能是几年,可能是一辈子。”
  她看着同学们都走上了MBA典型的职业发展道路,自己却全身心投入登山运动,她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登山是一个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相当于一项高风险投资。最初设定登山就是一个爱好,完不成还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没曾想走到了这一步。
  当投入越来越大,困难也就开始了,王雷陷入两难:继续还是放弃。这就是她说的“最大的困难在山之外”。登山只需忍受生理上的煎熬,山之外的时间却很长很长,有太多的心理挣扎。纠结到最后,她使用了后悔测试法:想象自己80岁,回忆往事时,会为当年放弃了一份工作而后悔,还是为当年放弃了一个梦想而后悔?显而易见的答案让她坚持了下来,她开始断工作,还钱,为登珠峰做准备。   海军陆战队出身的教练要求一丝不苟,任何没有准确执行的训练在他眼里都等于零。第一周王雷就被骂哭了。波士顿的冷夜,下着雨夹雪,路面湿滑有冰,教练在Email中说:“不管外面什么天气,穿上合适的衣服,给我出去。”王雷没有同伴。一个人特别孤独地出门训练,路过的人家都在温暖的屋子里烤着火,对比特别强烈,她想想珠峰,“不能期待珠峰的天气都是眷顾有加的,不能期待珠峰的路都是很顺的,所以现在不能找任何借口,不能给自己一点放松的余地。”
  登顶珠峰的路上,有很多纪念碑。“算算生卒年份,很多人非常年轻就走了,还有一些名字是你认得出来的,甚至是你景仰的名字,心情非常沉重。但是转念一想,他们走的时候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归宿。对登山者来说,不是死在山上就是死在病床上,当然是死在山上更接近他们的愿望。”
  超越自我的3.0时期
  最近,王雷刚刚在北京忙完一期青少年夏令营,她想通过各种户外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一开始,面对诸如“你有什么优点”“你有什么梦想”的问题,好多孩子回答“我没有优点”“我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她用了很多方法,引导孩子们接纳自己、大胆尝试,夏令营结束时。大多数孩子找到了新的答案。“有朋友告诉我他们报名去参加马拉松了,有家长发现孩子每天自己起床跑步了”,这就是王雷目前的成就感来源。
  “登山是我的一个爱好。”对她来说,这7年并不是人生跑道的转换,只是用登山来探索人生。“所谓的人生跑道是主观认定的,其实人生本来没有既定的轨道。这7年像是我人生中一段浓缩的成长历程。今天的我更无畏,对于未知的不确定的一切没有了恐惧。2004年之前的我,面对的未来是确定的。如果让那时候的我想象今天,我会觉得太恐怖了,这不可能。但是现在给我任何一种未来,我都会充满期待地走过去。可以说,经历了7年的登山,我升级成王雷3.0版了。”
  看过王雷在美国工作时的照片,苗条的小金领,身着浅色职业套装,坐在办公桌前,略带矜持地微笑。而面前的她,小麦色的肌肤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笑声爽朗热情,所有坦诚和无畏都写在眼底。等待阿空加瓜峰好天气的两年,在希夏邦马峰迷路的三个日夜,为营救晕倒的队友从麦金利峰撇下来,带妈妈去看攀岩训练以消除父母的担忧,在查亚峰被绳子甩到空中转圈的危急时刻……都融入在她的生命里。无论是职场金领还是自然的挑战者,她都做到极致,战胜了自我,凭借非凡勇气成就一番梦想。
  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珠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不是攀登的极限。接下来,王雷希望在事业上实现自我超越,她将把精力投入在青少年和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培训上。登山还会继续,“7+2”的挑战告一段落,常规的攀岩练习和定期的远足、长跑不可或缺,登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她不会像传教士一样游说大家都去登山,她只想告诉所有人:珠峰面前人人平等,在所有攀登要素中最重要也最无法替代的是信念。其实。每个人都有登顶的能力,谁都不要轻易放弃。
  10个职场感悟
  1 不要有既定观念,不要找借口,所有不可能的事都可能被推翻。
  2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为自己的快乐、健康、幸福去做。
  3 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战术,坚持与放弃之间的平衡是一门艺术。
  4 不要总和别人比较,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就好。
  5 领队随时有倒下的可能,每个人都要有顶上去的准备。
  6 不是人人都能当领导,但是每个人都应该管理好自己。
  7 主观上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对于客观条件,必须尊重并顺应。
  8 设定阶段性目标,一步一步走。
  9 为了最终的梦想,必须全力以赴。
  10 职业和人生都没有极限,永远有下一个巅峰。
其他文献
1910 奔向自由  1900年万国博览会在巴黎隆重召开,现代文明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世纪、摆脱19世纪中期以来过激、烦琐的装饰及造型,追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恢复人体自然美的新趋势。当时,在英国热衷服装艺术活动,正是对这一流行趋势的反映。回归人体自然这一艺术新观念与当时的艺术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巴黎的高级时装店顺应时代的潮流,迅速将其现实普及到一般女性当中。  1920 走向现代  从1914年
期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时装刚具雏形时,时装插画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风行,它的出现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获知异域服装和最新潮流。风行于20世纪的时装插画,游离于纯艺术与商业艺术之间,是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时尚一直是无止境地循环演绎的,就像我们时常说的复古潮流一样,在怀旧中逐步进化,本次我们复刻20世纪的时装画,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成就“从画中走出的时装”,新的风格往往是站在历史的
期刊
致命的诱惑是什么?当然是靓鞋美包全副武装后带来的愉悦感。新款是鞋包千变万化,材质的魅惑才具有致命的“杀伤力”。不论是稀有皮革还是丝缎漆皮,各种造型演绎出新的鞋包潮流。
期刊
如果给范冰冰印一张名片,两面不够写,作为演员,她获得过最专业的肯定:百花奖最佳女主角,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欧亚电影节影后;作为明星,她走过各大国际电影节和国际时装周的红毯,以一袭又一袭别致的造型让全世界惊为天人;作为创业家,她的工作室不断有签约艺人、投拍影视的消息……从1997年《还珠格格》中的丫鬟,到热映的《二次曝光》中的形象咨询师,范冰冰的身份也在不断升级,已经成为演艺
期刊
Made in荷兰的《THE VOICE》在本土一经播出便稳稳控制住300万电视观众的遥控器。2011年,美国版《THE VOICE》经NBC包装全新上阵,一举将《美国偶像》总决赛的收视率掀翻台下。如今,这档目前已被全球50多个国家引进,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收视狂潮的节目终于来到中国。刘欢、那英等歌坛巨擘出任嘉宾导师,浙江卫视一哥华少担纲主持,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音响总监“少爷”金少刚担任音效总监,
期刊
20周年的高中同学会上,Cherry成为“明星”,高中时代青涩腼腆的她,却越长越漂亮,而且性格十分迷人可爱,让同学们惊呼发现了一位“逆生长美女”。现在的Cherry是一家上市公司高管,有着一对五岁双胞胎,按常识推理应该是压力巨大,很容易成为满脸疲惫的中年妇女形象,而她却打破了女人年龄越大就变老变丑的规则。Cherry说,不要认为逆生长是某些人的专利,每个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都会直接影响
期刊
强悍暗黑、温柔母性都是性感  出道以来,众人都称羡查理兹·塞隆身上具有老一代好莱坞性感女神的魅力。塞隆已习惯了做人们心中的美艳女王,不过她一直强调:“大家所谓的‘性感’气质并不是我矫揉造作地表演出来的,而是天然流露出来的,它应当是最自然的。”凭借今年上映的两部新戏,她力图打破人们对于她关乎性感所既定的最初印象。  于是在备受全球影迷关注的《普罗米修斯》中,我们会看到塞隆独闯阴暗可怖的外星空间,成了
期刊
是几何图形还是流线造型?是简洁明了还是内敛含蓄?你以为这是在说艺术品,其实它们完全可以是“办公空间”!我们所熟知的办公“室”,或许正在转变为办公“花园”、办公“仓库”、办公“露台”……而这些个性十足的空间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时刻向你透露着职场生存的守则、建议、策略。你,听懂了吗?  广州奥美  摩天轮、旋转木马、手动足球机、爆米花机、电动小摩托车……很难想象这些游乐场的经典设施會出现存办公室里
期刊
从《蓝色大门》到《我可能不会爱你》,10年时光一眨眼,把青葱少年变成了成熟稳重的好男人。陈柏霖却说,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一直在努力,“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希望能够得到的少一点再少一点,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空洞无物。”梦想不能太快实现,要不然就没有目标了。做个偶像,绝对不是陈柏霖的目标,否则他也不会用10年去求索。  聪明的人偏偏选择了最笨的路  如果不是《我可能不会爱你》,
期刊
相机有多重要,看看你的微博粉丝就知道了,不放些个美照、生活美景,根本就不会有人关注你。女人本身就比男人更加擅长发现美丽、美好的事物,不论是在旅行的途中留下珍贵的回忆,还是在闺密的party上……于是更加乐意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另一双“眼睛”探索、记录下来,引导一番乐活、生趣的新鲜生活方式。  相机即是审美工具  作为摄影师,想要用镜头记录下所有的美好事物,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敏锐的反应。不同于其他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