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餐饮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6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年度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餐饮市场发展迅速,资本构成 “民”化趋势明显。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11822家,比上年增加1900家;产业活动单位19530个,比上年增加4435个;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年末资产总计1340.1亿元,同比增长20.6%;年营业额1573.6亿元,同比增长24.9%;年末从业人员148.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
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年,餐饮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亏损率由上年的34.7%下降为32.7%,毛利率和增加值率比上年提高0.1和0.4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9、1.4、1.4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1万元,人均工资12520.3元。
资本构成“民”化趋势明显。从餐饮业资本构成看,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有所减少,个人资本快速增加,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稳步提升。2006年,国有资本所占比重10.5%,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集体资本所占比重3.9%,下降0.6个百分点;法人资本所占比重26.6%,下降1.4个百分点;个人资本所占比重36.8%,提高3.7个百分点;港澳台资本所占比重10.5%,提高0.1个百分点;外商资本所占比重11.8个百分点,提高0.7个百分点。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达62.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私营企业各项指标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占据了半数左右的份额;但在利润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了一半。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私营企业数占62.2%,主营业务收入占47.0%,利润总额占30.9%,从业人员占49.5%。外商投资企业数占4.0%,主营业务收入占20.6%,利润总额占54.9%。
企业集中度提高。借助基尼系数概念,运用洛伦茨曲线分析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06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集中度为0.54,比上年提高0.02个基点。从计算结果来看,集中度数值处于0.40-0.59之间,属于集中程度较高的区间,说明企业间差距相对较大。从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看,20%的大企业所占比重高达58.9%,在较高基础上,比上年又提高了1.7个百分点。集中度的逐步提高,说明我国的餐饮企业正在进行集聚过程,大企业依据其已建立的品牌效应和积累的资本,加快了发展速度。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业规模差距较大。2006年,广东省餐饮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6.3亿元,较排名第二的上海市(195.5亿元)高出60.8亿元。另外,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在全部限上数据中的比重较高,企业数的比重为57.0%,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65.0%,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重为64.8%,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为68.4%。
业内人士认为,四大因素支撑我国餐饮市场快速发展。首先是宏观调控政策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促进消费,明确提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为了保证消费增长的健康有序进行,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有效增加消费需求。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消费增长,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
总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2000美元。从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看,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其经济往往都能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时期。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对生活和消费的质量要求更高,对于餐饮业来说,这也是支撑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
餐饮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业经历了起步发展、数量增加、规模连锁、品牌提升四个发展阶段,餐饮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市场运作经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意识逐渐增强。餐饮业的发展与物流等行业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促进管理的现代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餐饮业发展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的特点。
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中外餐饮业的相互融合,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有实力的餐饮企业也在走向国际市场,在与跨国公司的相互角力中,人才、管理、资本等对接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共同促进了餐饮市场的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11822家,比上年增加1900家;产业活动单位19530个,比上年增加4435个;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年末资产总计1340.1亿元,同比增长20.6%;年营业额1573.6亿元,同比增长24.9%;年末从业人员148.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
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年,餐饮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亏损率由上年的34.7%下降为32.7%,毛利率和增加值率比上年提高0.1和0.4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9、1.4、1.4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1万元,人均工资12520.3元。
资本构成“民”化趋势明显。从餐饮业资本构成看,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有所减少,个人资本快速增加,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稳步提升。2006年,国有资本所占比重10.5%,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集体资本所占比重3.9%,下降0.6个百分点;法人资本所占比重26.6%,下降1.4个百分点;个人资本所占比重36.8%,提高3.7个百分点;港澳台资本所占比重10.5%,提高0.1个百分点;外商资本所占比重11.8个百分点,提高0.7个百分点。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达62.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私营企业各项指标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占据了半数左右的份额;但在利润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了一半。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私营企业数占62.2%,主营业务收入占47.0%,利润总额占30.9%,从业人员占49.5%。外商投资企业数占4.0%,主营业务收入占20.6%,利润总额占54.9%。
企业集中度提高。借助基尼系数概念,运用洛伦茨曲线分析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06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集中度为0.54,比上年提高0.02个基点。从计算结果来看,集中度数值处于0.40-0.59之间,属于集中程度较高的区间,说明企业间差距相对较大。从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看,20%的大企业所占比重高达58.9%,在较高基础上,比上年又提高了1.7个百分点。集中度的逐步提高,说明我国的餐饮企业正在进行集聚过程,大企业依据其已建立的品牌效应和积累的资本,加快了发展速度。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业规模差距较大。2006年,广东省餐饮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6.3亿元,较排名第二的上海市(195.5亿元)高出60.8亿元。另外,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在全部限上数据中的比重较高,企业数的比重为57.0%,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65.0%,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重为64.8%,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为68.4%。
业内人士认为,四大因素支撑我国餐饮市场快速发展。首先是宏观调控政策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促进消费,明确提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为了保证消费增长的健康有序进行,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有效增加消费需求。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消费增长,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
总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2000美元。从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看,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其经济往往都能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时期。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对生活和消费的质量要求更高,对于餐饮业来说,这也是支撑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
餐饮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业经历了起步发展、数量增加、规模连锁、品牌提升四个发展阶段,餐饮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市场运作经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意识逐渐增强。餐饮业的发展与物流等行业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促进管理的现代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餐饮业发展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的特点。
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中外餐饮业的相互融合,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有实力的餐饮企业也在走向国际市场,在与跨国公司的相互角力中,人才、管理、资本等对接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共同促进了餐饮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