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的核心是人物,人物是每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人物表演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表演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就我个人认为,要求表演者着重于细节却又跳出细节。着重于细节就是要贴近生活,立足于生活。这一点强调的是外在表演形式。跳出细节即不能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囿于人们的固有思维,同时还要着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塑造人物的灵魂。
戏剧里所表现的,生活中都有。生活才是艺术的本源,只不过艺术手法上做出了比较夸张的表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卖菜郎有卖菜郎的精明,收银员有收银员的干练。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气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特色。要塑造好一个人物,就要把握人物特征,即小细节。人物的特色有了,辨识度就有了,这个人物就是突出的,是被灵魂化的不雷同的一个活物。
怎样才能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有特色的人物呢?
首先,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对作品中人物行为和语言进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人物语言中,观众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发掘作品内容和它的丰富内涵。例如豫剧《秦雪梅吊孝》中,秦雪梅刚踏入灵堂,一声撕心裂肺的“商郎”哭喊,势如江河奔泻,情似火山喷发,接着她扑倒灵前,双膝下跪,泣读了用血泪写成的祭文,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强弱交替,低中见高……这就必须要求演员抓住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员主要是通过研究剧本来理解人物,从生活中获取对人物直接的感情体验,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入生活,才能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尝试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成败。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有段论述很有说服力,他说:“角色没有变,但演员会变,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长期停留在一点上,他提高了,发展了,对角色也会有新的认识,那么他所掌握的扮演同一角色的技术和分寸也必然会随之有新的发展与新的变化。由此可知,要塑造好一个人物就要对所扮演的人物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演员的表演是把戏剧情节和人物心态具体地外化。要创造角色一定要深刻理解角色以及角色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通过对人物事迹的不断挖掘,对人物情怀的感悟,加深理解,并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技巧去加以表现,必要时还要创造新的动作以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总之,一切手段和技巧的运用,都要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其次,表演者必须相信人物所处的特定情境,并在情节的发展和情境的变化中做出真实恰当的反应。如此,表演者在行为上基本上做到了自然、真实、可信。这就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世事洞明即学问,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察世间百态,做到心中有物,心中有数。所以演员要研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真分析,留心剧本所提供的环境,细致观察角色性格,然后进入角色生活,体验角色感情。具体地说,作为在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应该是“形似”和“神似”完整统一。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仅仅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过的是“双重生活”,他必须具有双重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感情的同时,还要自始至终地十分注意演出的方法和细节,使意识在自我控制下行进。川剧名演员周慕莲总结为:“演员表演,无论唱、念、打,都必须记住两个字,一个是神,一个是容。神是内在的,容是外在的,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盖叫天则说:“心里有了,脸上才有,即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再次,在表演的过程中如能产生饱满的情感和比较鲜明准确的生活态度,那么就属于更高层次的表演,会更有感染力。反之,如果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表演者始终无动于衷,总是与情节、情境格格不入,该热情的时候热情不起来,该着急的时候着急不起来,该激动的时候激动不起来,就是通常说的不走心。这就是最低层次的表演。说明表演者不具备感受力方面的必备素质。 演员要在舞台上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充分、真实、准确,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不断积累,为艺术创造提供源泉。只有深刻理解,人物感情的表达才能准确、细腻。一个演员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够深入体验剧中人的情感世界,才能够真正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目前,我们有些演员只注重外部动作的强烈和形式美,忽视动作的性格依据和情感依据,过分繁琐复杂的动作妨碍观众的情感唤起,“行知止而神欲行”,就是只有外在形体的运动知道停止的时候,内在的精神、情感才能引动。
最后,表演者必须有较强的想象力。常见的情况就是,本身知道作品对表演者的情感要求,却不能做到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只是硬演,即企图靠主观意志把情感挤出来。于是就使劲地做痛苦状、激动状、高兴状、愤怒状等等。这种表演就流于俗。往往这样的演员还自以为演得不错,以后的表演之路就会越走越窄。电影《滚滚红尘》里林青霞饰演的沈韶华在去见昔日恋人章能才之前用用过的火柴梗画眉。只这一个细节就将女人爱美的天性刻画到极致。因此,想演好一个人物就要多次揣摩,多次打磨,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戏剧里所表现的,生活中都有。生活才是艺术的本源,只不过艺术手法上做出了比较夸张的表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卖菜郎有卖菜郎的精明,收银员有收银员的干练。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气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特色。要塑造好一个人物,就要把握人物特征,即小细节。人物的特色有了,辨识度就有了,这个人物就是突出的,是被灵魂化的不雷同的一个活物。
怎样才能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有特色的人物呢?
首先,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对作品中人物行为和语言进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人物语言中,观众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发掘作品内容和它的丰富内涵。例如豫剧《秦雪梅吊孝》中,秦雪梅刚踏入灵堂,一声撕心裂肺的“商郎”哭喊,势如江河奔泻,情似火山喷发,接着她扑倒灵前,双膝下跪,泣读了用血泪写成的祭文,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强弱交替,低中见高……这就必须要求演员抓住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员主要是通过研究剧本来理解人物,从生活中获取对人物直接的感情体验,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入生活,才能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尝试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成败。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有段论述很有说服力,他说:“角色没有变,但演员会变,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长期停留在一点上,他提高了,发展了,对角色也会有新的认识,那么他所掌握的扮演同一角色的技术和分寸也必然会随之有新的发展与新的变化。由此可知,要塑造好一个人物就要对所扮演的人物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演员的表演是把戏剧情节和人物心态具体地外化。要创造角色一定要深刻理解角色以及角色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通过对人物事迹的不断挖掘,对人物情怀的感悟,加深理解,并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技巧去加以表现,必要时还要创造新的动作以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总之,一切手段和技巧的运用,都要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其次,表演者必须相信人物所处的特定情境,并在情节的发展和情境的变化中做出真实恰当的反应。如此,表演者在行为上基本上做到了自然、真实、可信。这就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世事洞明即学问,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察世间百态,做到心中有物,心中有数。所以演员要研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真分析,留心剧本所提供的环境,细致观察角色性格,然后进入角色生活,体验角色感情。具体地说,作为在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应该是“形似”和“神似”完整统一。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仅仅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过的是“双重生活”,他必须具有双重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感情的同时,还要自始至终地十分注意演出的方法和细节,使意识在自我控制下行进。川剧名演员周慕莲总结为:“演员表演,无论唱、念、打,都必须记住两个字,一个是神,一个是容。神是内在的,容是外在的,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盖叫天则说:“心里有了,脸上才有,即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再次,在表演的过程中如能产生饱满的情感和比较鲜明准确的生活态度,那么就属于更高层次的表演,会更有感染力。反之,如果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表演者始终无动于衷,总是与情节、情境格格不入,该热情的时候热情不起来,该着急的时候着急不起来,该激动的时候激动不起来,就是通常说的不走心。这就是最低层次的表演。说明表演者不具备感受力方面的必备素质。 演员要在舞台上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充分、真实、准确,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不断积累,为艺术创造提供源泉。只有深刻理解,人物感情的表达才能准确、细腻。一个演员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够深入体验剧中人的情感世界,才能够真正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目前,我们有些演员只注重外部动作的强烈和形式美,忽视动作的性格依据和情感依据,过分繁琐复杂的动作妨碍观众的情感唤起,“行知止而神欲行”,就是只有外在形体的运动知道停止的时候,内在的精神、情感才能引动。
最后,表演者必须有较强的想象力。常见的情况就是,本身知道作品对表演者的情感要求,却不能做到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只是硬演,即企图靠主观意志把情感挤出来。于是就使劲地做痛苦状、激动状、高兴状、愤怒状等等。这种表演就流于俗。往往这样的演员还自以为演得不错,以后的表演之路就会越走越窄。电影《滚滚红尘》里林青霞饰演的沈韶华在去见昔日恋人章能才之前用用过的火柴梗画眉。只这一个细节就将女人爱美的天性刻画到极致。因此,想演好一个人物就要多次揣摩,多次打磨,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