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重读白先勇先生的一些小说,比如《孤恋花》、《游园惊梦》等,总有一些有关龙华机场的文字展现出来。特别是描述国民党空军飞行员故事的《一把青》,不仅提到了龙华机场,也提到了南京、台北的一些老机场。
中国老机场的百年梦回,其实正是从上海的龙华机场开始的。
从校场到机场
有着百年历史的龙华机场的故事最初是从一个陆军校场开始的。时光要追溯到百年前。
1917年,此时距离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上海龙华镇百步桥一带,一处新辟的淞沪护军使署江边大操场,已经于1905年投入使用。1907年,有着飞行梦的中国人,开始将此地改建为飞机场,1922年被称为“龙华飞行港”。1927年,当时的陆军第十师因军事训练需要,向国外订购6架飞机。由于装配飞机需要宽阔的场地,因而择定龙华大操场作为飞机装配之地。1922年秋,为存放已装配好的飞机,分别在大操场内建造了6间竹房和3大间瓦房,乃成陆军机场。
1929年6月,此地改为民用机场,并设立了“龙华水陆航空站”管理机构。同年,机场投入民航运输,著名的“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即诞生于此。
抗战胜利后,龙华机场继续为民航所使用。比如,中华航空就将之作为空港。然而,因为内战,龙华机场也曾被国民党空军使用,白先勇《一把青》里对此就有所描述。
1949年4月30日,蒋介石在龙华机场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与会者有蒋军将领汤恩伯、陈大庆、石觉及上海战区空军司令毛瀛初等。蒋在此对淞沪防务再作“周密”部署,并训示下属:“坚守上海,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到那时可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保护,我们亦会重新光复党国。淞沪之战,事关党国存亡大计,务必尽心竭力。”
然而,不出一个月,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上海解放。
有故事的大楼
蒋介石当年召开军事会议的大楼,是抗战以后国民党当局开始修建的。当时,大楼还没有完工,蒋介石也只能在尚未完工的大楼里召开军事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栋大楼继续修建,最终得以建成。如今,龙华机场只是个地名了。机场已停止使用,但这栋标志性的大楼仍在。
在沈可正这一辈老人心里,这幢大楼永远有着飞机的烙印,浸润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那一栋老楼还在。”沈可正告诉记者,“我1970年代随5703厂到这里工作,当时沿着黄浦江边,都是厂方的建筑。黄浦江上,那时候还有许多木头小船。”
作为我国知名的飞机设计师,沈可正退休前曾参与ARJ21项目,首架飞机已于2015年11月29日交付成都航空公司,目前已经正式投入航线运营。而他40年前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却已很难找到5703厂的影子,黄浦江边,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端楼盘。
然而,龙华机场的历史却依旧能从沈可正所言的那幢老楼找到痕迹。这幢位于龙华西路1号的大楼,在《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中有着一个特别而厚重的身份标签——“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龙华航空站”,“原名”栏目填写着“龙华机场候机楼”。
如今,走近这幢大楼,远远就能看到“绍兴饭店”的招牌以及“滨江婚礼中心”等字样。再走近些,则可以发现诸如“龙华一号KTV”、棋牌室、浴场之类的娱乐场所,已经分享了一楼到四楼的楼面。
走入大楼内,还能看到一幅瓷砖拼贴的画作,画面上一架四引擎的大飞机飞临浦江上空。根据沈可正回忆,楼内应该还有有关龙华机场百年变迁的绘画作品。沈可正随5703厂进入龙华机场时,此地已经多年没有民航客机起降了。1966年,随着民航客机越来越大型化,龙华机场难堪重负,民航客机一度全部转移至虹桥机场起降,这幢大楼除了五楼保留作为民航塔台外,其他的房间全部空置。
“除了我们5703厂以外,还有民航局102厂这样的单位,都在龙华开工。”沈可正回忆,“与位于首都机场的民航局101厂不同,102厂当时主要负责维修国产运5、苏联产安2这样的双翼轻型飞机。”
初到上海的沈可正,所见5703厂的业务大多是维修杜2、杜4这样的螺旋桨轰炸机。那时候,他先是在5703厂食堂办公,后来搬到这幢民航华东管理局留下来的老楼里办公,国产大客机运10开始立项的最初几年,他们仍在此办公,搞大客机测绘工作。
周济生那时候与沈可正是同事。周济生回忆,在国产大飞机运10立项以后,当时没有计算机,甚至连初级的手摇计算机也没有,设计师们的绝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计算和绘图。
随着运10项目的深入,周济生、沈可正们不得不搬离这幢大楼,转移到大场。“运10的吨位是100吨级的。而当时龙华机场跑道只有1800米,假如飞机要在龙华试飞,就必须延长跑道。”沈可正说,“然而,跑道外的上海水泥厂当时是建工部唯一生产特种水泥的企业,他们不愿意搬迁,我们只能去当时军用的大场机场做试飞。”在沈可正记忆中,龙华机场的跑道质量很好,要超过当时海军航空兵使用的大场机场。“龙华当时的跑道厚度30厘米左右,宽度达到80米,当时领导很想在龙华试飞运10,后来因为跑道无法延长,不得已转往大场。”
成为徐汇滨江一部分
2008年以前,龙华机场还主要被用作起降飞艇和直升机,机场原址内还设有汽车驾校。2008年,龙耀路隧道开工建设后,跑道被拦腰截断,机场内的跑道也被改建成了一条道路。2010年4月15日,龙耀路隧道通车后,原跑道所在位置的道路被命名为云锦路。
而作为通用航空机场,龙华机场位于云锦路、龙耀路的临时起降坪,飞行任务一直持续到2011年6月。
除了航站楼、跑道以外,当年的机库也面目全非了。2014年1月7日,余德耀美术馆在徐汇滨江举行了落成仪式,创办人余德耀先生表示,美术馆经五年的辗转落户于滨江,“就是要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上海”。而这座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前身正是龙华机场大机库。
由机库变身美术馆的设计改建工作由马库斯建筑奖获得者藤本壮介担纲,他在改建中用一个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玻璃大厅来连接机库和滨江的户外空间,使得美术馆和滨江景观紧密相连在一起。
总之,当年白先勇笔下的龙华机场,已经成为徐汇滨江的一部分了。流传下来的,只有记忆。
中国老机场的百年梦回,其实正是从上海的龙华机场开始的。
从校场到机场
有着百年历史的龙华机场的故事最初是从一个陆军校场开始的。时光要追溯到百年前。
1917年,此时距离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上海龙华镇百步桥一带,一处新辟的淞沪护军使署江边大操场,已经于1905年投入使用。1907年,有着飞行梦的中国人,开始将此地改建为飞机场,1922年被称为“龙华飞行港”。1927年,当时的陆军第十师因军事训练需要,向国外订购6架飞机。由于装配飞机需要宽阔的场地,因而择定龙华大操场作为飞机装配之地。1922年秋,为存放已装配好的飞机,分别在大操场内建造了6间竹房和3大间瓦房,乃成陆军机场。
1929年6月,此地改为民用机场,并设立了“龙华水陆航空站”管理机构。同年,机场投入民航运输,著名的“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即诞生于此。
抗战胜利后,龙华机场继续为民航所使用。比如,中华航空就将之作为空港。然而,因为内战,龙华机场也曾被国民党空军使用,白先勇《一把青》里对此就有所描述。
1949年4月30日,蒋介石在龙华机场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与会者有蒋军将领汤恩伯、陈大庆、石觉及上海战区空军司令毛瀛初等。蒋在此对淞沪防务再作“周密”部署,并训示下属:“坚守上海,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到那时可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保护,我们亦会重新光复党国。淞沪之战,事关党国存亡大计,务必尽心竭力。”
然而,不出一个月,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上海解放。
有故事的大楼
蒋介石当年召开军事会议的大楼,是抗战以后国民党当局开始修建的。当时,大楼还没有完工,蒋介石也只能在尚未完工的大楼里召开军事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栋大楼继续修建,最终得以建成。如今,龙华机场只是个地名了。机场已停止使用,但这栋标志性的大楼仍在。
在沈可正这一辈老人心里,这幢大楼永远有着飞机的烙印,浸润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那一栋老楼还在。”沈可正告诉记者,“我1970年代随5703厂到这里工作,当时沿着黄浦江边,都是厂方的建筑。黄浦江上,那时候还有许多木头小船。”
作为我国知名的飞机设计师,沈可正退休前曾参与ARJ21项目,首架飞机已于2015年11月29日交付成都航空公司,目前已经正式投入航线运营。而他40年前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却已很难找到5703厂的影子,黄浦江边,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端楼盘。
然而,龙华机场的历史却依旧能从沈可正所言的那幢老楼找到痕迹。这幢位于龙华西路1号的大楼,在《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中有着一个特别而厚重的身份标签——“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龙华航空站”,“原名”栏目填写着“龙华机场候机楼”。
如今,走近这幢大楼,远远就能看到“绍兴饭店”的招牌以及“滨江婚礼中心”等字样。再走近些,则可以发现诸如“龙华一号KTV”、棋牌室、浴场之类的娱乐场所,已经分享了一楼到四楼的楼面。
走入大楼内,还能看到一幅瓷砖拼贴的画作,画面上一架四引擎的大飞机飞临浦江上空。根据沈可正回忆,楼内应该还有有关龙华机场百年变迁的绘画作品。沈可正随5703厂进入龙华机场时,此地已经多年没有民航客机起降了。1966年,随着民航客机越来越大型化,龙华机场难堪重负,民航客机一度全部转移至虹桥机场起降,这幢大楼除了五楼保留作为民航塔台外,其他的房间全部空置。
“除了我们5703厂以外,还有民航局102厂这样的单位,都在龙华开工。”沈可正回忆,“与位于首都机场的民航局101厂不同,102厂当时主要负责维修国产运5、苏联产安2这样的双翼轻型飞机。”
初到上海的沈可正,所见5703厂的业务大多是维修杜2、杜4这样的螺旋桨轰炸机。那时候,他先是在5703厂食堂办公,后来搬到这幢民航华东管理局留下来的老楼里办公,国产大客机运10开始立项的最初几年,他们仍在此办公,搞大客机测绘工作。
周济生那时候与沈可正是同事。周济生回忆,在国产大飞机运10立项以后,当时没有计算机,甚至连初级的手摇计算机也没有,设计师们的绝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计算和绘图。
随着运10项目的深入,周济生、沈可正们不得不搬离这幢大楼,转移到大场。“运10的吨位是100吨级的。而当时龙华机场跑道只有1800米,假如飞机要在龙华试飞,就必须延长跑道。”沈可正说,“然而,跑道外的上海水泥厂当时是建工部唯一生产特种水泥的企业,他们不愿意搬迁,我们只能去当时军用的大场机场做试飞。”在沈可正记忆中,龙华机场的跑道质量很好,要超过当时海军航空兵使用的大场机场。“龙华当时的跑道厚度30厘米左右,宽度达到80米,当时领导很想在龙华试飞运10,后来因为跑道无法延长,不得已转往大场。”
成为徐汇滨江一部分
2008年以前,龙华机场还主要被用作起降飞艇和直升机,机场原址内还设有汽车驾校。2008年,龙耀路隧道开工建设后,跑道被拦腰截断,机场内的跑道也被改建成了一条道路。2010年4月15日,龙耀路隧道通车后,原跑道所在位置的道路被命名为云锦路。
而作为通用航空机场,龙华机场位于云锦路、龙耀路的临时起降坪,飞行任务一直持续到2011年6月。
除了航站楼、跑道以外,当年的机库也面目全非了。2014年1月7日,余德耀美术馆在徐汇滨江举行了落成仪式,创办人余德耀先生表示,美术馆经五年的辗转落户于滨江,“就是要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上海”。而这座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前身正是龙华机场大机库。
由机库变身美术馆的设计改建工作由马库斯建筑奖获得者藤本壮介担纲,他在改建中用一个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玻璃大厅来连接机库和滨江的户外空间,使得美术馆和滨江景观紧密相连在一起。
总之,当年白先勇笔下的龙华机场,已经成为徐汇滨江的一部分了。流传下来的,只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