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再就业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5186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容量;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就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随之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只有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否则,不仅无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宏伟目标,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其他文献
社会公德既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基石,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尺。在当今中国社会.公务水平的低落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造成目前这种公德“短缺”现象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或把它归国于市场经济,认为道德衰落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或把它归咎于近十多年来教育上的失误等等.笔者认为,社会公德作为一个国家道德状况的一个层面.与其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并发展程度以及法律制度均具有内在的关联,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探析:
目前上海正面临改革以来第二次失业高峰(前一次是1978—80年)。到1995年底,本市失业人员积存14.35万人.失业率为2.7%,再加上积存下岗职工19.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2%。经一年分流23万余人次后,到1996年底,尽管失业率与前二年持平.但下岗人员仍积存近20万人,上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再就业工程如何向纵深推进,需要对上海失业类型及其治理对策作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然而.使人感到田惑的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却处于“困境”之中,人们不时地感叹“哲学贫困”和“经济学繁荣”。史实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但不会导致哲学的“贫困”,反而能促进哲学的更大发展。所以,所谓的哲学“贫困”,在本质上只是哲学家自己的“贫困”。
在晚清的上海,移民人口包括来自江浙等省的国内移民和来自海外的国际移民。晚请来沪的国际移民,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一书的统计,从1843年的只有26人到1910年的高达15012人,不到70年,上海国际移民增加了500多倍,这在世界大城市的移民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些资料是从租界当局的统计中得出的,大致反映了定居上海国际移民的人数,而实际数量近比这个数字要大。
上海是近代中国典型的移民城市。来自国际和国由的移民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曾一度中断的移民潮重又涌向上海。面对部分职工下岗和隐性失业为新情况,上海还需不需要移民?有关学者就移民对上海城市文明的积极影响展开讨论,本刊择其精要,予以刊载。
越南实行革新开放政策1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嬗变,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南面临着严重的贪污腐败、利益分化不均、卖淫、吸毒、艾滋病蔓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越南决心加大力度扫荡这些社会弊病.并且制定一系列具体扶贫解困措施,以保障社会稳定。
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忻平撰著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一书,以46万余字的箱幅、系统论述了民国时期1927-1937年在上海所发生的现代化运动。怍者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现代化运动视为一种历史进程。称20世纪初至抗战前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为正式的现代代运动。
近年来,我正在为研究生开设一门《经济理论比较研究》的课程,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而且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的经济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这种比较研究中,我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击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日的发展。而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小平同志的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民主法制理论是一个内容十分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是以“均田式”为基本特征的。所谓“均田式”,是以“耕者有其田”为基本出发点.按户(劳动力)进行土地分配。只要是农户.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平均地得到一份土地,其量由所在社区(自然村或生产队)的土地量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