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大潮中,以信息时代为背景,从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方式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诉求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加以解决,从人的认知、情感、设计多元化、民族文化这四个方面说明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和设计的发展方向问题。提出符合人的认知,体验与情感并存,追求个性化需要,实现民族与世界融合才是当代社会迫切需要的设计。
关键词:信息社会;生活方式;需求;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9-2
一、前言
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1]。它的目的是立足于人的多层次需求,对产品、服务、系统等的性能、方式和艺术品格的优化和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作为创新性的统筹规划的工业设计也从产品研发、外观设计延伸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并由实在的物质设计走向非物质设计,走向人的需求设计乃至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态度的设计。
在这样的条件下思索“我们需要的设计”,就不得不从信息社会的背景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入手,来表明信息时代下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二、信息社会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一)生活方式的转变
信息社会下,我们被各种数字化终端包围,各种信息目不暇接,面对如此纷繁的状态,我们的生活方式反而变得更加简单,我们并不关心采用了何种高新的技术,使用了何种高端的材料,开发了何种精密的算法,我们只是希望能够简单、直接、快捷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在设计时,高效地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而在展现给用户时,要更加简洁,容易理解和操作。
(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信息社会下人的需求正在从解决生理、安全等低级需求向着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转变,即人的精神需求。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并不仅仅满足于完成特定任务,而是更加注重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正如20世纪人机工程学的出现,21世纪服务与体验设计的出现,都显示了用户对于产品需求的转变。
(三)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信息时代下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多元化的,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成为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态度。但追求个性的同时又不能否定由于技术、材料、使用习惯等原因形成的一类产品的共性与稳定,人们的认知与情感也因此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度,这也就成为了个性化的前提。
(四)文化融合与设计多元化
种族、地域的差异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难题。如何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继续传承和发扬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在信息社会下新的需求,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三、社会需要的设计
从设计的对象和形态来说,信息社会下的设计可分为物质设计和非物质设计两大类型。物质设计是由工业社会延续下来的,以具体的物质形态为基础的设计;非物质设计是以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的设计。在实际设计当中,二者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2]。接下来,我们就从物质设计和非物质设计两方面入手,来探讨信息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一)符合人的认知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功能的产品也应运而生。为了赢得更大的消费市场,获取消费者的青睐,制造商们在技术上做足了功夫,为产品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功能,然而纷繁复杂的产品和信息对人的认知和选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电子和信息产品来说,与产品形态相比,一套符合人们认知和心理预期的操作程序和界面则显得更重要。
例如手机和电脑操作系统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便于人快速理解和学习的使用程序,这种无形的操作程序的设计要和人的认知特点相适应,包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记忆和思维特征等,人对图像和色彩的视觉敏感性远大于对文字的敏感性,因此才有了桌面、图标与文字相结合的操作界面,这不仅符合使用者的认知特点,也便于其快速地获取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操作[3]。
(二)关注体验和情感的设计
体验与情感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信息化功能化的普及使得简洁大方的几何形态趋于主导,那么便捷的操作系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提高产品辨识度的主要方面。著名的心理学家诺曼先生在其《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人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不难看出,产品的演变也是遵循着这三个层次而不断发展的。科技的进步让用户对于产品的诉求不再局限于美观实用,更多的是把机器也当成一种可以倾诉感情的工具。丰富的体验过程使复杂的信息传递不再枯燥乏味,使用户乐于接受,这便是信息时代搭建产品与用户的桥梁。
苹果公司仿佛成为了优良体验的代名词,其以人为本、关注用户情感的设计理念,为电子产品开拓了新的领域,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改变苹果命运的显示器彩色外壳到如今风靡全球的手机、平板电脑,其产品除了在智能化方面有突破之外,对产品的情感功能的关注,使人在工作、学习之余能享受到愉悦和幸福感,使本来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能带给人更多的温馨和关爱。这便是产品在信息时代制胜的关键。
(三)注重个性需求的多元化设计
当信息时代的产品面临习惯性的行为和多样化的选择,当充满个性的人们需要在多种多样的消费品中选择可以显示自我,张扬个性的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多元化设计。所谓多元化,并不代表出现多少新的、人们从未见过的产品,而是拓宽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并非像Walkman取代笨重的录音机,然后再被更小巧的CD和Mp3取代一样,这种产品的更新无非是为了满足一种单一的需求,即随时随地享受音乐。而信息社会使这种曾经“艰难”的探索成为所有人都熟知的东西,这便不再是所谓的需求。现代人需要的是我的手机可以听音乐、我的MP3可以上网等等这样符合个人特点,追求个性的多元化设计。
(四)民族与世界文化融合的设计
文化是信息社会各个领域都常常提到的词,但很少有哪个国家可以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得特别出色。在这方面值得学习的是意大利和北欧的设计,它们把各自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出来,始终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信息[4]。
在实际的设计中,如何打造产品的“文化味”,不是简单地挪用传统的文化符号,而是要把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中的内涵和韵味挖掘出来,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本质性内容,从而做出既有本国味道,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设计。
四、结论
总之,在这样一个信息复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的设计是可以适应时代背景,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情感化、多元化、有责任感的设计。了解人的需要依然是设计应该遵循的问题,也如索特萨斯说的“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只有掌握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诉求和对于产品的需要,这样的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李砚祖.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J].装饰,2001,(03).
[3][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EB/OL].http://vincentvy.blog.163.com/blog/static/766319542008487610835/
作者简介:
李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信息社会;生活方式;需求;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9-2
一、前言
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1]。它的目的是立足于人的多层次需求,对产品、服务、系统等的性能、方式和艺术品格的优化和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作为创新性的统筹规划的工业设计也从产品研发、外观设计延伸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并由实在的物质设计走向非物质设计,走向人的需求设计乃至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态度的设计。
在这样的条件下思索“我们需要的设计”,就不得不从信息社会的背景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入手,来表明信息时代下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二、信息社会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一)生活方式的转变
信息社会下,我们被各种数字化终端包围,各种信息目不暇接,面对如此纷繁的状态,我们的生活方式反而变得更加简单,我们并不关心采用了何种高新的技术,使用了何种高端的材料,开发了何种精密的算法,我们只是希望能够简单、直接、快捷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在设计时,高效地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而在展现给用户时,要更加简洁,容易理解和操作。
(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信息社会下人的需求正在从解决生理、安全等低级需求向着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转变,即人的精神需求。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并不仅仅满足于完成特定任务,而是更加注重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正如20世纪人机工程学的出现,21世纪服务与体验设计的出现,都显示了用户对于产品需求的转变。
(三)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信息时代下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多元化的,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成为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态度。但追求个性的同时又不能否定由于技术、材料、使用习惯等原因形成的一类产品的共性与稳定,人们的认知与情感也因此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度,这也就成为了个性化的前提。
(四)文化融合与设计多元化
种族、地域的差异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难题。如何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继续传承和发扬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在信息社会下新的需求,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三、社会需要的设计
从设计的对象和形态来说,信息社会下的设计可分为物质设计和非物质设计两大类型。物质设计是由工业社会延续下来的,以具体的物质形态为基础的设计;非物质设计是以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的设计。在实际设计当中,二者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2]。接下来,我们就从物质设计和非物质设计两方面入手,来探讨信息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一)符合人的认知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功能的产品也应运而生。为了赢得更大的消费市场,获取消费者的青睐,制造商们在技术上做足了功夫,为产品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功能,然而纷繁复杂的产品和信息对人的认知和选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电子和信息产品来说,与产品形态相比,一套符合人们认知和心理预期的操作程序和界面则显得更重要。
例如手机和电脑操作系统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便于人快速理解和学习的使用程序,这种无形的操作程序的设计要和人的认知特点相适应,包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记忆和思维特征等,人对图像和色彩的视觉敏感性远大于对文字的敏感性,因此才有了桌面、图标与文字相结合的操作界面,这不仅符合使用者的认知特点,也便于其快速地获取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操作[3]。
(二)关注体验和情感的设计
体验与情感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信息化功能化的普及使得简洁大方的几何形态趋于主导,那么便捷的操作系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提高产品辨识度的主要方面。著名的心理学家诺曼先生在其《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人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不难看出,产品的演变也是遵循着这三个层次而不断发展的。科技的进步让用户对于产品的诉求不再局限于美观实用,更多的是把机器也当成一种可以倾诉感情的工具。丰富的体验过程使复杂的信息传递不再枯燥乏味,使用户乐于接受,这便是信息时代搭建产品与用户的桥梁。
苹果公司仿佛成为了优良体验的代名词,其以人为本、关注用户情感的设计理念,为电子产品开拓了新的领域,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改变苹果命运的显示器彩色外壳到如今风靡全球的手机、平板电脑,其产品除了在智能化方面有突破之外,对产品的情感功能的关注,使人在工作、学习之余能享受到愉悦和幸福感,使本来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能带给人更多的温馨和关爱。这便是产品在信息时代制胜的关键。
(三)注重个性需求的多元化设计
当信息时代的产品面临习惯性的行为和多样化的选择,当充满个性的人们需要在多种多样的消费品中选择可以显示自我,张扬个性的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多元化设计。所谓多元化,并不代表出现多少新的、人们从未见过的产品,而是拓宽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并非像Walkman取代笨重的录音机,然后再被更小巧的CD和Mp3取代一样,这种产品的更新无非是为了满足一种单一的需求,即随时随地享受音乐。而信息社会使这种曾经“艰难”的探索成为所有人都熟知的东西,这便不再是所谓的需求。现代人需要的是我的手机可以听音乐、我的MP3可以上网等等这样符合个人特点,追求个性的多元化设计。
(四)民族与世界文化融合的设计
文化是信息社会各个领域都常常提到的词,但很少有哪个国家可以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得特别出色。在这方面值得学习的是意大利和北欧的设计,它们把各自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出来,始终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信息[4]。
在实际的设计中,如何打造产品的“文化味”,不是简单地挪用传统的文化符号,而是要把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中的内涵和韵味挖掘出来,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本质性内容,从而做出既有本国味道,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设计。
四、结论
总之,在这样一个信息复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的设计是可以适应时代背景,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情感化、多元化、有责任感的设计。了解人的需要依然是设计应该遵循的问题,也如索特萨斯说的“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只有掌握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诉求和对于产品的需要,这样的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李砚祖.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J].装饰,2001,(03).
[3][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EB/OL].http://vincentvy.blog.163.com/blog/static/766319542008487610835/
作者简介:
李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