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分界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基于已有的专业经验和知识,借由时代发展而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本文从美术教育发展的国际视角、文化特色、教育重点等方面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探讨,对未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美术教育 比较 国际 文化
  中国的美术教育是一个有关自身传统的特定命题,源于数千年绘画的发展与文化理念的演变,其美术教育亦几乎与实践平行,从而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美学思想与艺术风范。因美术教学独成一格,中国美术教育为后来的美术学者确认为东方美术语言的范例。
  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始
  自中国清王朝在19世纪末的陨落以及随后出现的现代共和政体后,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危机之中出现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疑问和向西方寻求与借鉴经验的动向。这一现象正好与1919年五四运动同步,表明了中国美术的传承在转向现代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历过一段艰辛与斗争的年月,以至在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又在冷战时期的文化封锁与政治纷扰中,才逐步把西方美术教育的理论引入自身的实践中,并不断有所进步。1978年,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可以说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从而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当今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是近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励精图治,积极办学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美术院校在扩大招生和加强建设的基础上,不仅保证了传统与民间艺术语言的传承,并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的学科设置,广泛地设立了为国家所需要的各类美术学科专业,不断设计完善的专业课程,以及引进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美术人才走出国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系统中学习与探索现代美术教学的思想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并开始走向成熟。虽然兼收并蓄的发展模式已经显露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探索的初步成果。但是面向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者开始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民族特色和策略问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国际通行的美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构架之中,如何发现不同,如何在美术教育的践行中确立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这仍然是我们当前在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中的命题。
  二、美术教育的国际视野:跨文化的视角
  当代美术教育需要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比较是一种高效的、操作性强的常用研究方法,比较研究的目的不仅是“知人所长”与“避己之短”,而且是对于自身问题的再认识和新思考,“观人而思己”是比较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着眼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康德尔曾说过的,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意味着对自己教育思想的一次检讨和挑战,因而也是对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和基础的一次比较清楚的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基于新的美术学科和专业设置,中国美术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观念之一是注重“观人”,即着眼于快速了解和学习国外的教育理念、经验和方法,而没有过多的“思己”。进入21世纪以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人才蜚声海外,在国际美术与设计界的各项活动中受到关注,如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受邀参加国际大展、频繁亮相于国际学术论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拥有双重文化经验的美术与设计人才在国内外各大美术院校中执掌教席和担任教学管理职务。通过这些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努力,中国美术教育的知识、经验以及中国文化都开始成为影响国际美术教育的独特要素。虽然我们不能截然地论断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模式的优劣,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思己”成为当代美术教育必须关注的抉择,即深入地剖析本土的文化结构与历史传承,探讨自身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均已成为当今艺术学者在教育比较研究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艺术教育发展中,有关美术教育的国际性学术论坛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媒体的关注。“对话”不仅成为中外美术教育交流中最直接和高效的方式,而且成为促进美术教育发展、增强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Ⅲ、中国美术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作为当代美术教育研究中重要的学术机构代表,联合美国高校中国艺术家学会、欧美同学会美术家协会在2015年6月举办了主题为“2015·穿越分界·跨文化视角下国际美术教育思辨与对话”的大型学术论坛和“中美高校艺术教学交流展览”。来自国内外四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学生相聚在北京师范大学,将论题聚焦于中国美术与设计教育在文化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代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对大会所提出的课题,就教學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及人才培养培养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讨论。
  三、美术教育的三个重点:手艺、媒介与观念
  在美术教育中,必须通过固定的媒介来创作和实现观念,同时媒介和手艺在创作的过程中互有穿插和交融。历史表明:一切革新、革命和拓展都与媒介的创新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新的媒介出现的同时会有新的技术与革新的出现。邵大箴教授指出:手艺、媒介和观念才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并且一切教育的培养都应该经过这三种途径,而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对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的使用和探索都不足。
  手艺即手工的能力,手艺是手、眼、脑三者合一而后体现在“手”上的能力,目前很多国内外院校的美术专业主要以观念为主,手艺似乎不需要了,现当代的艺术教育似乎不需要手艺了。吴冠中先生曾说:艺术家本质上是手艺人,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手艺非常的重要,手艺是一切美术能力的基础,没有手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尹少淳教授将中国美术教育分为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单一学科期”,改革开放之后的“完整学科期”,2001年课程改革之后迎来的“关注人的发展期”。我国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对西欧和美国美术教育的学习越来越深入,是一个良好的现象,但是在重视同西方美术交流的时候不能忘记本民族旧的和新的传统,在吸收西方优秀成果的时候应提升自身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同时密切关注科技带来的新媒介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王晓琳教授也指出:20世纪之后,我们需重新面对人与技术、技术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以及虚拟现实与应用等这些根本问题,数字技术和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关联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为原先特定的一些学科,而是立体和多维的。   拥有手艺没有观念也无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观念艺术日渐流行,引发了美术教育界的深刻思考,即艺术不仅是手艺、媒介和唯美的创作,它还包括意识形态、现实批判、历史思考、艺术本质、艺术社会作用等等各方面内容。当我们在谈论中西方艺术的跨界和艺术教育的对比时要意识到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对手艺的重视,不足是我们缺少观念,相较于西方艺术家我们缺乏的正是观念,观念是艺术的灵魂。
  四、美术教育的中国特色:文化的力量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人类思维的能力有时甚至难以与整个世界现场的更换相匹配。因此,在“2015·穿越分界·跨文化视角下国际美术教育思辨与对话”的主题演讲中,徐冰教授把个人的感觉、命运与社会文化这类博大命题相联系。他认为作为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自身的优势所在,需要拥有把我们有缺陷的东西转化为独特的对我们有效的东西的能力。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的世界现场是过去的现成的所有的艺术无法直接拿来借用的。通过多年与西方交流经验,我们很容易发现:通过艺术的手段把想法转化为艺术语汇传达给艺术界的重要注,而為何要落实到具体的艺术语汇,则是因为若没有找到具体的艺术语汇那么所做的东西在艺术界是无效的,艺术史.总是记载在艺术新的表达方法上有所突破的艺术家。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总是在不断探索传统与当代的比例问题,但是后来才意识到这一问题是无效的,因为二者的关系就像磁铁一样相互转换。例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若放置在工业革命时期则会是“反动”的思想,因为它不符合人类文化进程的需要。当我们这样认识传统与当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解决自己面列当今世界如此强大和复杂的文明时的困惑,因为我们背后拥有如此强大的文化背景。
  创作的能量从哪来?以前的观念认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能力取决于智商,但是现在发现每个人的能量不是来源于智商而是来源于如何把社会能量同自己“个人地图”的能量的结合,我们身上拥有的深厚传统则是我们“个人地图”的巨大能量。
  五、结语
  回首百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几代教育者的努力,他们对艺术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对文化的认识、对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的积极探索,所有的经验和理论都成为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思考,也促使中国美术教育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一个开放而积极探索的氛围。新一代的专业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将以更广阔的国际视角思考和探索教育现象中的专业本质以及专业教育的本土化特征。正如2015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从个人发展到社会资源整合,从专业人才的修养到提高大众美育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坚守本土优秀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核心价值,才能促进中国美术教育的品牌建设和国际传播。
  (李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计宇/美国加利福尼亚长滩州立大学美术学院。本文第3和第4部分内容根据“2015穿越分界·跨文化视角下国际美术教育思辨与对话”国际研讨会中,邵大箴教授、徐冰教授等嘉宾发言稿整理而成。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SKZZY2013038。)
其他文献
夏俊娜  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专职画家。曾荣获第三届油画展银奖、世纪女性收藏家奖、素描艺术大展艺术奖等奖项。曾举办个展:2000年“青春组曲”油画展(上海艺博画廊),2001年“细数春华”纸上作品展(台湾索卡画廊),2002年“古典新视野”油画展(台湾沁德居画廊),2005年3月“生命的丰年”油画展(上海美术馆),5月“生命的丰年
神秘的宇宙气泡在新的光线中被观察到。  科学家首次从费米气泡中观察到可见光,巨大的气体团将银河系平面夹在中间。最新发现的闪光是由气泡中带电或者被电离的氢气所释放。来自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天文学家Dhanesh Krishnarao和他的同事在6月3日举行的美国天文协会最新的虚拟会议上对此进行了描述,他们的论文于5月29日发表于arXiv.org。  最初的观察发生在2010年,气泡喷射出高能量
针对小学5—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以“火山大爆发”为主题,围绕内蒙古科技馆“地球四圈层”展品,利用岩石标本、实验器材等场馆资源和内蒙古本地区火山群教学资源,以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为教学理念,以探究式教学、基于项目的探究、野外研学为主要教学模式,以体验式学习、多感官学习、情境教学和做中学为主要教学方法,达成了课程标准中“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
摘 要:介绍了实时判断和点击判断的两种实现方法。从而实现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马上显示反馈信息。   关键词:课件 实时判断 点击判断    开发多媒体课件需要一些习题作为互动,而判断正误的形式有实时判断和点击判断两种。    1 实时判断    实时判断就是指操作者在做出选择后,系统会马上反馈答案信息。其制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素材准备。准备一些反馈信息,这里的反馈信息是文字和声音,
摘要:介绍了基于Web3D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Web3D 建构主义 虚拟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4-0031-02    1 Web3D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基于Web3D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思想的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作为认知主体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加工建构的,即
[编者按]  张大千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名家,他天赋异禀、学养深厚,一生画风几变、风格多样,其作品传统功力深厚,雅俗共赏;一生创作作品4万余件而精品众多。  在张大千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遴选出张大千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无疑是对《张大千精品集》编纂团队的一次考验。2011年,《张大千精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出版此书,《张大千精品集》编委会搜集了张大千的5000多件作品,最终从2000多件真品中精
甲午正月,石城细雨;虽是早春,却泛着冬的凉意。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缅怀当年遇难同胞的人络绎不绝,如同清明;默默地缓缓地向前行进的观者在与纪念馆群雕《逃难》的相遇中,神情尤显凝重。  2014年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从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承载的纪念意义更为突出。回忆几年前,我接受了为纪念
[内容摘要]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学作为文化遗产,为寻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提供了文化养分。本文在客观扬弃儒学的基础上,从分析儒学的核心思想如“有为”、“仁爱”、“中和”、“无为”等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解读儒学对现代包装设计其文化根源上的启示。  [关键词] 儒学 有为 仁爱 中和 无为 包装设计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
摘 要:描述了文件删除的原理。“文件粉碎机”的原理及其应用,并介绍了以VB程序实现“文件粉碎机”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文件粉碎机 VB API函数 Dir函数    “文件粉碎机”能够将文件彻底的销毁的一种程序。其原理就是将需要销毁的文件所占用的空间使用无意义的符号重新填充一遍,然后再将文件删除,从而达到完全删除文件的目的。    1 界面的设计    (1)启动VB,新建一个标准EXEDia
[编者按]  邵宇,一位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共产党人。皖南事变中他被囚于上饶集中营,后越狱回到革命根据地,并根据亲身经历创作了《上饶集中营》《千山万水》等优秀作品。  邵宇,一位优秀的画家。徐悲鸿先生称赞他的连环画画风“用来描写中国社会非常适合。可称简约、紧凑、扼要,而极具力量”。从早期控诉日本侵略者罪行和反动派滔天罪行的木刻,到抗美援朝前线的一系列战地素描,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水彩和国画作品,那流畅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