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样组或CHOP样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R-CHOP样组78例,CHOP样组80例。R-CHOP样组和CHOP样组患者
【机 构】
: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样组或CHOP样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R-CHOP样组78例,CHOP样组80例。R-CHOP样组和CHOP样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B症状、大肿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Ki-67指数、骨髓受侵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0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和19.2%,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5%、59.0%和19.2%。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7.5%和12.5%,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0%、32.5%和13.8%。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明显优于CHOP样组(均P<0.05)。在>70岁患者中,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样组(均P<0.05);在Ⅲ~Ⅳ期患者中,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样组(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LDH水平、β2-MG水平、ECOG评分、LMR和PLR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LMR和PLR是老年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
结论R-CHOP样化疗方案一线治疗老年DLBCL患者的疗效优于CHOP样方案,ECOG评分、LMR和PLR为老年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低剂量CT筛查受检者的肺癌相关危险因素,为识别肺癌高危人群、有效进行低剂量CT肺癌筛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至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科行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5 366例无症状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受检者的低剂量CT筛查结果与危险因素调查结果。5 366例受检者中,男性2 762例,女性2 604例。低剂量CT阳性结果定义为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5 mm、非实性结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的影响,检测其对原位肺癌小鼠模型吗啡激活的多药耐药基因1(MDR1)介导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模型,采用梯度浓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热辐射甩尾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痛阈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采用凝胶迁移技术检测MDR1
Luminal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分型,约占乳腺癌的60%以上,其治疗难点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和远期复发。针对内分泌治疗耐药,应根据不同的通路机制从多角度入手,可用高剂量氟维司群抑制雌激素受体通路,或加用各类靶向药物阻断非雌激素受体通路。为降低Luminal型乳腺癌远期复发的风险,则应建立复发预测模型,延长高危复发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时限,加用卵巢去势或血管生成抑制剂。以Luminal型乳腺癌治疗难
目的评价凯普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试剂盒用于高危型HPV-DNA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6—7月在广东、山西、河南三省招募的9 914例(河南省3 233例,山西省3 301例,广东省3 380例)宫颈癌筛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HPV-DNA检测,HPV阳性且细胞学检查结果≥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HPV阴性且细胞学检查结
目的探讨抑制转移相关基因1(MTA1)的表达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TA1 siRNA转染至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同时设置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对Eca109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各组Eca109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Eca109细胞的
目的筛选含有WW结构域的泛素蛋白连接酶1(WWP1)相互作用蛋白,探讨WWP1和依托泊苷诱导蛋白24(EI2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与WWP1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利用免疫共沉淀来进行相互作用验证。通过体内泛素化实验验证泛素连接酶WWP1与EI24酶和底物的关系。以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WWP1和EI24稳定过表达或敲低表达的肝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裸鼠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肿瘤患者的诊治面临很大的挑战。肿瘤专科医师虽然未亲临抗击疫情的一线,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仅需要兼顾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还要最大程度降低因疫情对肿瘤诊治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肿瘤诊疗指南和笔者的临床经验,对疫情期间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策略进行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生,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疫情发生后,各省市纷纷启动一级响应,肿瘤患者的正常诊治受到较大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差。疫情期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面临着巨大考验。在充分认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特点的基础上,疫情期间适时地转变治疗策略,采用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以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
目的探讨奥希替尼对过表达赖氨酸羟化酶2(PLOD2)的HCC8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PLOD2诱导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V-vector和LV-over/PLOD2慢病毒载体转染肺癌HCC827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LOD2的表达情况,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奥希替尼的抗细胞增殖能力,应用细胞划痕实验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头颈部肿瘤手术共15 113例,其中非计划再次手术122例,发生率为0.81%,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集中在术后24 h内,出血(65.57%)、淋巴瘘(15.57%)、血管危象(9.84%)是主要原因。患者性别、手术部位、首次手术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