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引问”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课题人手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说:“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比’,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作用?”“比怎么写?”……学生由“提出疑问”到“猜猜今天所学的内容”,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学习指向性由教师指令变为学生自主发现,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精神,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以“境问”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要为朋友的长方体生日礼物包上精美的包装纸的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回忆,对“怎样求出所需包装纸的面积”学生畅所欲言,分小组动手实践,在汇报时,不仅得出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多种方法。还有学生提出因为损耗或者接头处,实际购买时,要多买一些包装纸,还应该再买一根彩带进行装饰等很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教学,又一次把学生带入其熟悉的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以“大问”留给学生空间
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所谓大问题就是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要有一定的空间;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要有一定的指向,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1 围绕目标,提出有一定思考空间的问题是有效提问的基础,例如: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为了启发学生认识将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1/2C或πr,宽就是r有的教师这样提问:“长方形的长怎样表示?宽怎样表示?”学生回答:“长用波浪线表示,宽用虚线表示,”显然这一提问目标不明确,没有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如果这样提问:“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哪一部分一样长?宽呢?”“如果圆的半径是r,那么长方形的长与宽怎么表示?”这样的提问就能给学生的思考以明确的方向,从而引发积极有效的思考。
2 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面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明白、有所感受,需要交流表达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问,想要提出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四、以“精问”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是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五、以“障碍问”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一课时,我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在做过几道复习题解释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猜一猜复杂在哪呢?它真的很复杂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进入听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接着顺势利导,学生听得投入并时刻关注着新内容与旧知识的区别,在不经意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促进了学生的思维。
六、以“生成问題”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经验参与学习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一堂数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数学课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展示。精心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提问,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课题人手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说:“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比’,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作用?”“比怎么写?”……学生由“提出疑问”到“猜猜今天所学的内容”,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学习指向性由教师指令变为学生自主发现,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精神,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以“境问”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要为朋友的长方体生日礼物包上精美的包装纸的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回忆,对“怎样求出所需包装纸的面积”学生畅所欲言,分小组动手实践,在汇报时,不仅得出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多种方法。还有学生提出因为损耗或者接头处,实际购买时,要多买一些包装纸,还应该再买一根彩带进行装饰等很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教学,又一次把学生带入其熟悉的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以“大问”留给学生空间
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所谓大问题就是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要有一定的空间;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要有一定的指向,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1 围绕目标,提出有一定思考空间的问题是有效提问的基础,例如: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为了启发学生认识将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1/2C或πr,宽就是r有的教师这样提问:“长方形的长怎样表示?宽怎样表示?”学生回答:“长用波浪线表示,宽用虚线表示,”显然这一提问目标不明确,没有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如果这样提问:“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哪一部分一样长?宽呢?”“如果圆的半径是r,那么长方形的长与宽怎么表示?”这样的提问就能给学生的思考以明确的方向,从而引发积极有效的思考。
2 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面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明白、有所感受,需要交流表达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问,想要提出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四、以“精问”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是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五、以“障碍问”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一课时,我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在做过几道复习题解释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猜一猜复杂在哪呢?它真的很复杂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进入听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接着顺势利导,学生听得投入并时刻关注着新内容与旧知识的区别,在不经意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促进了学生的思维。
六、以“生成问題”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经验参与学习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一堂数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数学课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展示。精心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提问,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