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魔咒须三管齐下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443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4285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同时,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毕竟,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日益积聚,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已在不同程度地加快凸显,如何在转型发展中跨越这些“陷阱”,将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变革和转型为破局关键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最先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HETRAP)的概念,基本含义是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拉美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它们的人均GDP仍然徘徊在3500-6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并且难以见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除此之外,亚洲不少国家也没有逃出这一魔咒,现在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
  历史经验表明,这些步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在进军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栽跟头,未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在应对诸多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挑战时没能逃出困扰。当然,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并不是必然的。相关研究显示,从世界经济历史的角度来看,曾经有两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一个是日韩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通过国内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成功摆脱了“中等收入”的魔咒,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另一个是东欧国家通过加入欧盟前的“法制化”和“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并最终抽身干“中等收入陷阱”。很显然,这些国家成功冲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变革和转型。
  
  中国忧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下,中国从一个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成功步入到一个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存制度缺失、腐败现象相当严重、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明显增多等一系列发展的风险,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可能性不断增大,这些也正是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忧虑所在。
  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忧虑既有经济的,如GDP与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协调,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尚未摆脱等,也有社会的,如城乡户籍制度的僵硬,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缺失等,更有政治法治的,如公权腐败现象高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有学者曾经归纳总结出中国式“中等收入陷阱”的七大严峻挑战——“转型陷阱”、“拉美陷阱”、“福利陷阱”、“金融陷阱”、“美元陷阱”、“捧杀陷阱”、“资产泡沫陷阱”,这些大大小小陷阱,无疑构成了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阶段性新特征”。
  实际上,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等做了一次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可能诱发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腐败多发,民怨较重”(占52%);“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占44%)。而对于跨越陷阱的最大忧虑,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腐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社会保障和分配难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须三管齐下
  
  2010年9月,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与中国高层领导交流时就表示,中国用30年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给世界创造了奇迹。但要想从“中等生”向“优等生”跨越,中国还得加把劲儿。但这劲儿究竟如何使,在笔者看来,中国要破解“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魔咒,应当在思想观念、制度改革和法治建设上做到“三管齐下”。
  首先,思想观念的再次转变。1978年的那次思想解放运动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并由此带动了此后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同样的道理,在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中国过去粗放的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模式严重扭曲了资金、资源的宏观配置,一些地方政府搞经济盲目追大、重量轻质,有的甚至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今后必须要从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矫正唯GDP的导向,让包容性增长理念真正融入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的今天,许多难题都面临强势利益集团的掣肘,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遭遇强势利益集团的牵制,土地制度和财税体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协调的状况愈发严重,等等。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再靠简单的修修补补已是无济于事。“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已是刻不容缓,中央领导人也多次发出了以打好调结构、促转变这场硬仗的号令。但决心和力度的体现还应依靠制度改革,必须在制度上下真功夫,这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治本所在。
  最后,法治建设的保驾护航。有了思想观念的再次转变,有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需要有法治的保障。尽管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现实中“人治”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和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社会成员参与机会不平等、司法不公和腐败、老百姓打官司难等问题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使得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也受到质疑。中国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切实扭转法治建设这块短板,让法治的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转型真正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由广东省抗癌协会、美中抗癌协会(USCACA)、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癌症(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CJC)》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将于2011年5月20~22在广州白
高校党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更能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以及道德情操。高校党史教育不仅要
本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结合专业,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合同式”的教学设想,从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双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校学生应积极主动创业,主动捕获机会,创造机会。大力发展创业教育,不仅能使创业者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且能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建设之后,河北省雄安新区的建设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又一千年大计,肩负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分担、京津冀协调
全球经济在经受了一场气势空前的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正在显现出复苏的势头,这一点,当是全球经济界的一个共识。代表这个共识的标志之一,是"后危机"一说的迅速升温。在刚刚结束
新形势变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党校应大力推进并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党校姓党和按需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前提条件;加
近十多年来,出现了关于教育本质的许多新的看法,而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本质到底有没有一个普遍的答案呢?本文从哲学的视角来探究"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基
一提起“埃塞俄比亚”,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战乱?是饥荒?抑或是Micheal Jackson那一首为埃塞俄比亚饥荒所创作的Weare the World?  事实上,埃塞俄比亚远不止这些。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克里斯·约翰曾说:“非洲不是一个地方,而是100万个地方,是100万种声音。没有任何一张照片能抓住非洲的神秘、多样性和它带给人们的惊奇。”  作为具有超过j000年历史的东非之国,
2012年是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辅城坳社区扭转下行态势,积聚发展能量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来,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统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动力,以改善社区民生为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