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早上6点半,来到寝室督促学生起床和打扫,之后,检查学生早读到位情况,上课,监督学生的课间操,发放营养餐,处理琐事,发零用钱……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左右方可休息。这是一位农村学校青年班主任的每日班级工作内容。对此很多班主任表示烦恼不少,包括青年教师缺少班主任工作经验,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班主任津贴少,琐事过多,职业倦怠感严重,缺少培训机会,专业成长缓慢等。
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一个人体,那么每一个班级就是人体的一个组织。只有组织健康了,才能确保人体的健康。确保班级这个组织积极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活动,都是由班主任有效组织而进行的,同时又负总责;班主任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班主任通过班会、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建设一支班主任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把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更高的水平。班主任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真正起到了中坚作用。但纵观我们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班状发现,班主任队伍建设仍有不容乐观的地方,仍有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班主任本身层面看:事多薪低
一、农村学校班主任,特别是小学班主任,都是代主科的,课程负担重。比如,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工作量每周不低于12节课,小学一般都不少于16节课,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学习一些现代班级管理理论。加上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村办小学,信息不畅,先进的班级管理思想很难走进班级。班主任为使班级出成绩,为保班级稳定,就只有采取“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死看硬看。这样把班级搞死了,学生的思想也僵化了。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什么班级管理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什么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等等。这些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一些班主任一点边都沾不上,这与新课程标准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相差甚远。
二、班主任工作压力大。首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工作计划、总结、班级组织建设要按时完成;每天的班级学习、纪律、卫生要靠班主任去检查督促;学生的安全教育也耗费了班主任一些精力,且时时担心;学校举行大型活动和临时性的工作要靠班主任去组织;班级学生出现违纪现象,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去处理;在繁忙之中还要抽出一定时间家访,耐心细致地做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住校生的,晚上学生就寝前,班主任还得到寝室察看。班主任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一个字,就是“累”。其次,学校把一些对学生管理工作及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交给班主任,就等于同时把责任也交给了班主任,班级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就找班主任,所以,班主任挨学校批评是常有的事。再次,现在农村独生子女也比较多,管理起来就更有难度,班主任方法稍有不当,一些家长往往就闹到学校。如果学生在校与学生发生纠纷,或者在班级出一点安全事故,班主任就被闹得远处藏身。因此,一些班主任,时时提着心,最怕班级出现什么意外。因此一些教师不愿意干班主任。
三、报酬低。尽管教育部《班主任工作条例》已颁布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明确规定班主任考核标准,但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执行起来很困难,事实上一些学校的班主任津贴只有几十元,有的只有十元。这与新工资标准下的教师的工资相比,比例严重失调,与班主任的付出和承担的责任更无法相比,严重挫伤了一些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从学校层面上看:关注力度不够
一、只重视用不重视培训。学校一旦把班主任确定后,就是一味地使用。至于如何组织班主任系统地学习班级管理的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给予科学的指导很少。至于派班主任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更不要提。班主任就只有依靠自己的管理经验管理班级。
二、对班主任关心不够。平时,学校对班主任就是提要求,布置工作任务,追究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责任。对班主任在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很少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有的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校长怕承担责任,一下子全推在班主任身上,使其不堪重负,甚至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经济上也付出惨重代价,使个别班主任有苦难言。
三、对班主任劳动报酬没有公平合理的制度保证。有的学校尽管实行班主任津贴,但是少得可怜,甚至连绩效工资规定的一部分也拿不到手;有的学校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对班主任的奖励办法,但科学合理性有待考究。往往还出现兑现不及时,甚至根本不兑现的现象。
从制度层面看:建立支持体系
一、切实提高工作待遇。虽然实行绩效工资后,班主任补贴有所提高,同时农村学校对班主任也提供了一些福利。但是这些补贴和福利与农村学校青年班主任付出的劳动量还是不相称的。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补贴,以体现党和国家对班主任工作及其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同时,学校应该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关于“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以保证班主任有足够的时间关注每位学生。
二、采取激励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多层次的激励体系。从显性层面来说,应建立定期表彰奖励机制,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考核、评优、职务晋升、订阅书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或倾斜。从隐性层面上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沟通交流机制,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关注班主任的工作,用行动替他们分忧、用心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积极成长。
三、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努力构建班主任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基于实践进行反思、学习,从而积累具有生长性的经验性知识;应该基于班主任实际定期开展案例分析、读书沙龙、经验分享等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从而形成班主任发展共同体;应该积极调研,基于当前实际,采取有利于激发青年班主任积极性的形式,开展班级建设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培训。
四、构建协同共管机制。坚持齐抓共管,切实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改变班主任工作无边界和“严重超载”状况,变“个体经营”为“集体联营”。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建立学校领导挂点班级制度;明确并分解班主任工作职责,促使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协作。
五、建立班主任带头人制度。培养和管理青年班主任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班级管理经验,提高班级建设能力。为此,可以提供专门的资金建立班主任带头人制度,并在实施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参照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标准和发展要求对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培训,引导他们向班主任带头人的方向发展,以避免选拔的随意性和行政性。第二个阶段是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班主任带头人评选出来后,根据岗位要求和发展特点,在强化个人学术特色形成和完善的同时,针对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引领、示范及辐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总之,青年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现阶段农村各学校中此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对他们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构建班主任科学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心系每一位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与他们同心、同行,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一个人体,那么每一个班级就是人体的一个组织。只有组织健康了,才能确保人体的健康。确保班级这个组织积极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活动,都是由班主任有效组织而进行的,同时又负总责;班主任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班主任通过班会、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建设一支班主任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把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更高的水平。班主任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真正起到了中坚作用。但纵观我们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班状发现,班主任队伍建设仍有不容乐观的地方,仍有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班主任本身层面看:事多薪低
一、农村学校班主任,特别是小学班主任,都是代主科的,课程负担重。比如,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工作量每周不低于12节课,小学一般都不少于16节课,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学习一些现代班级管理理论。加上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村办小学,信息不畅,先进的班级管理思想很难走进班级。班主任为使班级出成绩,为保班级稳定,就只有采取“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死看硬看。这样把班级搞死了,学生的思想也僵化了。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什么班级管理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什么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等等。这些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一些班主任一点边都沾不上,这与新课程标准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相差甚远。
二、班主任工作压力大。首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工作计划、总结、班级组织建设要按时完成;每天的班级学习、纪律、卫生要靠班主任去检查督促;学生的安全教育也耗费了班主任一些精力,且时时担心;学校举行大型活动和临时性的工作要靠班主任去组织;班级学生出现违纪现象,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去处理;在繁忙之中还要抽出一定时间家访,耐心细致地做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住校生的,晚上学生就寝前,班主任还得到寝室察看。班主任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一个字,就是“累”。其次,学校把一些对学生管理工作及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交给班主任,就等于同时把责任也交给了班主任,班级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就找班主任,所以,班主任挨学校批评是常有的事。再次,现在农村独生子女也比较多,管理起来就更有难度,班主任方法稍有不当,一些家长往往就闹到学校。如果学生在校与学生发生纠纷,或者在班级出一点安全事故,班主任就被闹得远处藏身。因此,一些班主任,时时提着心,最怕班级出现什么意外。因此一些教师不愿意干班主任。
三、报酬低。尽管教育部《班主任工作条例》已颁布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明确规定班主任考核标准,但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执行起来很困难,事实上一些学校的班主任津贴只有几十元,有的只有十元。这与新工资标准下的教师的工资相比,比例严重失调,与班主任的付出和承担的责任更无法相比,严重挫伤了一些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从学校层面上看:关注力度不够
一、只重视用不重视培训。学校一旦把班主任确定后,就是一味地使用。至于如何组织班主任系统地学习班级管理的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给予科学的指导很少。至于派班主任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更不要提。班主任就只有依靠自己的管理经验管理班级。
二、对班主任关心不够。平时,学校对班主任就是提要求,布置工作任务,追究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责任。对班主任在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很少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有的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校长怕承担责任,一下子全推在班主任身上,使其不堪重负,甚至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经济上也付出惨重代价,使个别班主任有苦难言。
三、对班主任劳动报酬没有公平合理的制度保证。有的学校尽管实行班主任津贴,但是少得可怜,甚至连绩效工资规定的一部分也拿不到手;有的学校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对班主任的奖励办法,但科学合理性有待考究。往往还出现兑现不及时,甚至根本不兑现的现象。
从制度层面看:建立支持体系
一、切实提高工作待遇。虽然实行绩效工资后,班主任补贴有所提高,同时农村学校对班主任也提供了一些福利。但是这些补贴和福利与农村学校青年班主任付出的劳动量还是不相称的。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补贴,以体现党和国家对班主任工作及其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同时,学校应该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关于“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以保证班主任有足够的时间关注每位学生。
二、采取激励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多层次的激励体系。从显性层面来说,应建立定期表彰奖励机制,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考核、评优、职务晋升、订阅书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或倾斜。从隐性层面上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沟通交流机制,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关注班主任的工作,用行动替他们分忧、用心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积极成长。
三、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努力构建班主任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基于实践进行反思、学习,从而积累具有生长性的经验性知识;应该基于班主任实际定期开展案例分析、读书沙龙、经验分享等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从而形成班主任发展共同体;应该积极调研,基于当前实际,采取有利于激发青年班主任积极性的形式,开展班级建设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培训。
四、构建协同共管机制。坚持齐抓共管,切实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改变班主任工作无边界和“严重超载”状况,变“个体经营”为“集体联营”。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建立学校领导挂点班级制度;明确并分解班主任工作职责,促使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协作。
五、建立班主任带头人制度。培养和管理青年班主任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班级管理经验,提高班级建设能力。为此,可以提供专门的资金建立班主任带头人制度,并在实施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参照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标准和发展要求对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培训,引导他们向班主任带头人的方向发展,以避免选拔的随意性和行政性。第二个阶段是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班主任带头人评选出来后,根据岗位要求和发展特点,在强化个人学术特色形成和完善的同时,针对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引领、示范及辐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总之,青年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现阶段农村各学校中此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对他们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构建班主任科学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心系每一位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与他们同心、同行,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