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厕所虽小,却是全世界通用的嗅觉语言和视觉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2016年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马景煊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上海的公厕,作了题为《再掀上海“公厕革命”》的报告。
一年里,无性别公厕、“互联网 ”智慧公厕等在上海陆续“现身”,而传统意义上的公厕,也在加大新建、改建力度。
作为中国现代公厕的滥觞之地,以上海为先导的公厕普及,曾加速整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今,致力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上海,能否顺利通过“公厕革命”这一城市文明最小试金石的检验?
服务半径250~300米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共有2600余座环卫公厕,3600余座农村公厕,以及规模庞大的社会公厕(包括大型商场、酒店、餐饮场所、轨交站点、公园、菜场公厕等)。
根据这份资料,2015年以来,上海新建环卫公厕44座、改建350座。城市化区域公厕的服务半径达到250~300米左右。
这样的服务半径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人们的生理需求,人们在产生很急的便急感时,需在5~10分钟内找到厕所。步行距离大概在500米左右,折算下来的半径大概就是200~300米。这也是国际上认可的标准。”上海市公厕协会负责人张强(化名)向本刊记者解释说。
在他看来,厕所是表现城市细节的基础设施。人们能否在合适的时间内及时找到厕所,足以显示城市规划的人性化和城市规划的细节。
事实上,2003年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中曾对城市公厕设置间距和数量有着明确规定:居住用地设置间距500~800米,3~5个/千米;公共设施用地设置间距300~500米,4~11/千米;工业、仓储用地设置间距800~1000米,1~2个/千米。
“上海的标准显然已高于这个规定了。”张强说。
调节男女厕位比例
2016年10月,上海首座男女通用的无性别公厕正式启用并迅速成为网红。
这座公厕位于浦东内环内一处公共绿地中,门口有男女形象并立的无性别标记。6个坐厕、4个蹲厕共10个厕位,不分男女都在一个大房间内。每个厕位上方都有一块电子显示屏,一旦有人进入并锁上门,电子屏上绿色的“无人”标记就会变成红色的“有人”标记。
无性别公厕运行一个半月后,本刊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公厕外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已有773人次使用过该公厕。
“无性别公厕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满足诸如异性家长带孩子如厕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更是调节男女厕位比例的很好手段。”张强说。
女性如厕难一直是各地公厕面临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公厕设计标准不合理。
2016年12月1日起,新版住建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正式执行。这份基于对72.6万人如厕调研后制定的《标准》,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上海也在积极修订《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分类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商业区、火车站、轨道交通车站、旅游景区(点)、城市广场、商场、餐饮场所、医院等人流高度聚集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其他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应为1.5~1:1 。
女厕位比例提高了,为什么还要设无性别公厕?
浦东新区陆家嘴城市管理署副署长宋军曾在接受《上海观察》采访时提到,在着手研究蹲位比方案的时候,他们读到一份高校根据男性女性上厕所时长测算出的动态人流分析,结果表明,最合理的蹲位比应达到1:3.7。可实际情况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公厕数量有限,内部的规划布局往往没有办法达到测算出的最合理比例。
“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提高蹲位的使用效率。照这个思路看,男女通用的动态空间比较符合现实条件。”宋军说。
张强告诉本刊记者,上海修订中的《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中,也在考虑加入“时段性客流大的地方宜设通用厕间”的相关内容。
缓解尴尬
调查显示,有不少人认为和异性在一个房间里如厕“难免会尴尬”。
张强介绍,无性别公厕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缓解尴尬的问题。比如,将厕位之间的隔墙封到天花板,确保如厕者的安全性;左右两边的厕位中间设置带镜面的洗手台,避免开门直接“打照面”;而公厕内播放的轻音乐,则是为了平衡如厕时的声响。
事实上,上海第一家无性别公厕在选址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特意避开人流量密集的小陆家嘴地区,而选择了相对“低调”的张家浜绿地作为试点的第一站。
“未来将根据公厕的试运行情况,时时跟踪,视市民的接受程度,结合各区公厕新建改建计划和服务群体,决定是否进一步在上海拓展无性别公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工作人员李蒙(化名)说。
让公厕更智慧
上海市普陀区子洲路旁,一个蓝白相间的庭院,透出浓浓的地中海风情,如果不是门口醒目的标志,路过的人们很难想象它是一座公厕,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智慧公厕”。
本刊记者在子洲路公厕看到,与其他公厕不同,这里进门的墙面上多了一块32寸的液晶触摸屏。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这个公厕的地址、等级、保洁人员信息等都能轻松获取。
上海市普环实业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周珉向本刊记者介绍,他们请专人研发出了一套智慧公厕的操作系统。通过触摸屏上的功能键,可以实现对公厕保洁人员的上班时间、下班时间、人员信息等的考勤管理。同时,该系统还支持公司巡检人员对公厕保洁员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便捷化管理如今还体现在了公厕的日常维护上。
“过去我们的公厕报修,往往要一路打电话,不仅延长了维修周期,也可能存在误差。现在,公厕保洁员只须在终端上操作,我们就能马上获取相应的报修信息并派人维修,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两天。”周珉说。
对市民来说,来“智慧公厕”除如厕外,还能享受到许多便民服务:触摸屏的软件中内置了上海市旅游地图,可以详细查询周边景点、车站信息,提供便捷的交通指示;各类便民服务电话也被整合到软件中,方便市民拨打。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附近的公厕?2013年,“上海公厕指南”App上线。这个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的应用,利用手机定位查询,可自动排列出半径500米内的所有公厕,包括地址、开放时间、前往路线、用户评价等信息。
2014年10月,升级版的“上海公厕指南”推出,不仅增加了苹果版本和政府公告功能,内容的准确性等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但是这样一款导厕应用目前的下载量并不算高。”张强坦率地说。在他看来,未来,如果能将公厕分布与交通、医疗、旅游等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进行整合,将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
有业内专家认为,今后上海公厕的信息化服务还会朝着智能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例如,在App中增加更多的内容与信息,包括立位和蹲位数量、有无厕纸等。
一年里,无性别公厕、“互联网 ”智慧公厕等在上海陆续“现身”,而传统意义上的公厕,也在加大新建、改建力度。
作为中国现代公厕的滥觞之地,以上海为先导的公厕普及,曾加速整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今,致力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上海,能否顺利通过“公厕革命”这一城市文明最小试金石的检验?
服务半径250~300米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共有2600余座环卫公厕,3600余座农村公厕,以及规模庞大的社会公厕(包括大型商场、酒店、餐饮场所、轨交站点、公园、菜场公厕等)。
根据这份资料,2015年以来,上海新建环卫公厕44座、改建350座。城市化区域公厕的服务半径达到250~300米左右。
这样的服务半径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人们的生理需求,人们在产生很急的便急感时,需在5~10分钟内找到厕所。步行距离大概在500米左右,折算下来的半径大概就是200~300米。这也是国际上认可的标准。”上海市公厕协会负责人张强(化名)向本刊记者解释说。
在他看来,厕所是表现城市细节的基础设施。人们能否在合适的时间内及时找到厕所,足以显示城市规划的人性化和城市规划的细节。
事实上,2003年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中曾对城市公厕设置间距和数量有着明确规定:居住用地设置间距500~800米,3~5个/千米;公共设施用地设置间距300~500米,4~11/千米;工业、仓储用地设置间距800~1000米,1~2个/千米。
“上海的标准显然已高于这个规定了。”张强说。
调节男女厕位比例
2016年10月,上海首座男女通用的无性别公厕正式启用并迅速成为网红。
这座公厕位于浦东内环内一处公共绿地中,门口有男女形象并立的无性别标记。6个坐厕、4个蹲厕共10个厕位,不分男女都在一个大房间内。每个厕位上方都有一块电子显示屏,一旦有人进入并锁上门,电子屏上绿色的“无人”标记就会变成红色的“有人”标记。
无性别公厕运行一个半月后,本刊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公厕外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已有773人次使用过该公厕。
“无性别公厕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满足诸如异性家长带孩子如厕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更是调节男女厕位比例的很好手段。”张强说。
女性如厕难一直是各地公厕面临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公厕设计标准不合理。
2016年12月1日起,新版住建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正式执行。这份基于对72.6万人如厕调研后制定的《标准》,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上海也在积极修订《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分类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商业区、火车站、轨道交通车站、旅游景区(点)、城市广场、商场、餐饮场所、医院等人流高度聚集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其他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应为1.5~1:1 。
女厕位比例提高了,为什么还要设无性别公厕?
浦东新区陆家嘴城市管理署副署长宋军曾在接受《上海观察》采访时提到,在着手研究蹲位比方案的时候,他们读到一份高校根据男性女性上厕所时长测算出的动态人流分析,结果表明,最合理的蹲位比应达到1:3.7。可实际情况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公厕数量有限,内部的规划布局往往没有办法达到测算出的最合理比例。
“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提高蹲位的使用效率。照这个思路看,男女通用的动态空间比较符合现实条件。”宋军说。
张强告诉本刊记者,上海修订中的《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中,也在考虑加入“时段性客流大的地方宜设通用厕间”的相关内容。
缓解尴尬
调查显示,有不少人认为和异性在一个房间里如厕“难免会尴尬”。
张强介绍,无性别公厕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缓解尴尬的问题。比如,将厕位之间的隔墙封到天花板,确保如厕者的安全性;左右两边的厕位中间设置带镜面的洗手台,避免开门直接“打照面”;而公厕内播放的轻音乐,则是为了平衡如厕时的声响。
事实上,上海第一家无性别公厕在选址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特意避开人流量密集的小陆家嘴地区,而选择了相对“低调”的张家浜绿地作为试点的第一站。
“未来将根据公厕的试运行情况,时时跟踪,视市民的接受程度,结合各区公厕新建改建计划和服务群体,决定是否进一步在上海拓展无性别公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工作人员李蒙(化名)说。
让公厕更智慧
上海市普陀区子洲路旁,一个蓝白相间的庭院,透出浓浓的地中海风情,如果不是门口醒目的标志,路过的人们很难想象它是一座公厕,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智慧公厕”。
本刊记者在子洲路公厕看到,与其他公厕不同,这里进门的墙面上多了一块32寸的液晶触摸屏。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这个公厕的地址、等级、保洁人员信息等都能轻松获取。
上海市普环实业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周珉向本刊记者介绍,他们请专人研发出了一套智慧公厕的操作系统。通过触摸屏上的功能键,可以实现对公厕保洁人员的上班时间、下班时间、人员信息等的考勤管理。同时,该系统还支持公司巡检人员对公厕保洁员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便捷化管理如今还体现在了公厕的日常维护上。
“过去我们的公厕报修,往往要一路打电话,不仅延长了维修周期,也可能存在误差。现在,公厕保洁员只须在终端上操作,我们就能马上获取相应的报修信息并派人维修,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两天。”周珉说。
对市民来说,来“智慧公厕”除如厕外,还能享受到许多便民服务:触摸屏的软件中内置了上海市旅游地图,可以详细查询周边景点、车站信息,提供便捷的交通指示;各类便民服务电话也被整合到软件中,方便市民拨打。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附近的公厕?2013年,“上海公厕指南”App上线。这个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的应用,利用手机定位查询,可自动排列出半径500米内的所有公厕,包括地址、开放时间、前往路线、用户评价等信息。
2014年10月,升级版的“上海公厕指南”推出,不仅增加了苹果版本和政府公告功能,内容的准确性等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但是这样一款导厕应用目前的下载量并不算高。”张强坦率地说。在他看来,未来,如果能将公厕分布与交通、医疗、旅游等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进行整合,将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
有业内专家认为,今后上海公厕的信息化服务还会朝着智能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例如,在App中增加更多的内容与信息,包括立位和蹲位数量、有无厕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