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 感受魅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背景】
  对于同样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植树问题”,如果从“棵数与间隔”的关系进行研究,就是常见的“植树问题”;如果从“每行棵数与栽的行数”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成为了“杰克逊的栽树问题”。杰克逊是一位数学科普作家,在他的数学科普名著《冬天傍晚的推理娱乐》里有这样一道题目:
  9棵树,每行栽3棵,最多可以栽几行?
  这里,只要在同一直线(包括横、竖、斜)的3棵树都称为行。
  人们一般会认为最多可以栽8行(如图1)。如果告诉你,实际上可以栽成9行,最多可以栽成10行,你能在左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得到相应的图示吗?
  据说,大数学家牛顿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如下问题:
  10棵树,每行栽3棵,最多可以栽几行?
  类似这样的“栽树问题”,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道奇生在他的童话名著《艾丽丝漫游仙境》中也提出了下面一道栽树问题:
  10棵树栽5行,每行栽4棵。如何栽?
  而对于“20棵树每行栽4棵,最多可以栽几行”这一个问题的研究,绵延了几个世纪。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数学学习过程永远不能满足于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而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思考更具活力。
  【教学目标】
  1. 经历“栽树问题”的研究过程,逐步学会利用基本图示进行变式优化的策略。
  2. 通过对“栽树问题”解答过程的了解与图示的欣赏,感受数学爱好者与数学家的探究精神,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类问题,叫做栽树问题。
  师课件出示:9棵树,每行栽3棵,可以栽多少行?
  师:谁能回答?
  生:3行。
  师课件出示图2的左边部分并说明:用图来表示这样的过程,就更加清楚了,但在实际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画出一棵棵树来吗?那么,怎样才能清楚、简洁地表示树和行呢?
  生:用点和线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图2的右边部分。
  师:如果老师给这道题加上一句话“三棵树成一条直线就成为行”,相信题目会更加有趣了。关于这个“行”,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我们平常的“行”,是怎么样的呢?(生答)那这里的“行”和我们以前理解的“行”,一样吗?(生答不一样)
  (点评:怎样将一个著名的“高高在上”的数学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起点连接,是这节课要突破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原有的认识基础进行审题,从最简单的栽成3行开始逐步研究,然后在对“行”的新注解下提出问题,找准了思维的增长点。)
  二、 由简到繁,递推规律
  1. 从栽8行推导栽9行
  师:在这个题目中,除了这3行,还有其他行吗?
  生:可数出8行。
  教师课件演示图3后,追问:同学们真善于活学活用,那么为什么棵数没有增多,行数却增多了呢?
  生:有一些重复数。(师板书:重复数)
  师:哦?重复?那你知道9棵树分别被重复了几次?
  生:2次、3次、4次。
  师:这些树的重复次数都一样吗?(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
  师: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那我们可以把这些点进行——
  生:分类。
  师:对啊,看来同样是重复,但重复的次数也不一样。
  师:对于同类的树,就不需要一一研究了,其实这里是9棵树,而我们待会研究却只需要——
  生:3棵树。
  师:聪明。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要来研究的栽树问题呢?
  师课件出示题目:9棵树,每行栽3棵,栽9行,你觉得可以怎么栽?
  师:你想到了吗?在纸上画一画。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
  集体交流,重点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移动这个点的?为什么想到往里面移动?(见图4)
  小结: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通过自己探索尝试,通过和同伴的交流讨论,解决了这道推理题,真棒。
  (点评:由栽8行推导栽9行,教师要求学生借助于栽8行的图示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和思维的支架,有利于中下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用重叠问题的思考方法来区分不同点被重复的次数,也为学生总结增加行数的基本策略提供了思考的方向。这些小步骤重引导的方法,有利于社团活动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
  2. 从栽9行推导栽10行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问题,大数学家、大科学家牛顿也曾经研究过,他在解答了这个问题之后还发现:9棵树,每行栽3棵,还可以栽10行。
  师:我们能在9行的基础上,解决牛顿提出的问题吗?
  这时有人明白了,开始自己画图(如图5)。
  师: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请你也说一说思路。
  (点评:实际上,9棵树每行栽3棵,栽成9行,还有其他的画法(如图6)。但是,就如何从9行的图示迁移到10行的图示,显然图5的画法更能使学生形成联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追求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方法的可持续性。)
  3. 总结“9棵树,每行栽3棵”栽树问题的思路
  师:在解决“9棵树,每行栽3棵,可以栽几行”这个问题时,我们从8行的图示开始研究,找到了9行、10行这一些画法。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体会后教师小结:当我们得到一种结果或者结论的时候,不应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研究,像牛顿一样继续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点评: “9棵树,每行栽3棵”的栽树问题,从解决8行,到9行再到栽成10行,一步一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而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解题的思维就是“探寻规律”,涉及“分类、重复、类比”等方法,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形成解决栽树问题的基本思路,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精神。)
  三、 链接史料,感悟精神
  1. 链接史料
  师:同学们,其实“栽树问题”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让许多的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为之着迷。下面我们以“20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这个问题为例来了解它的历史。
  早在16世纪时,古埃及完成了16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课件出示图7)
  到了19世纪,美国的数学大师loyd Sam 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18行图谱,而后还制成娱乐棋盛行于欧美。(课件同时出示图8)
  在20世纪70年代,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18行纪录,成功地绘制出了精湛美丽的20行图谱,创造了20棵树的栽树问题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课件同时出示图9)
  2. 感悟精神
  教师把图7、图8、图9用箭头连接,然后提问:从“16行、18行到20行”,经历了近400年的探索,你肯定有很多体会,愿意和同学们说说吗?
  生:同样的问题,有很多答案出现。
  生:不要满足于解决了一个问题,还要继续思考,并且提出问题。
  生:要有研究精神。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栽树问题的背景知识,你能提出自己的猜想吗?
  生: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栽更多的行数吗?
  (点评:“栽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名题,通过上面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的漫长与艰辛。同时通过对这些图示的赏析,也可以体会到图例的美感,以及数学名题的文化背景。)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311200)
其他文献
【摘要】梳理当下通行的各种早期儿童教育组织形式发现,混龄教育对儿童社会发展素养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优势。菲纳克思方案综合运用同龄和混龄两种教育组织形式,并采用独特的幼儿园园舍设计方式,是幼儿园教育组织形式创新的一种积极尝试。  【关键词】同龄教育;混龄教育;社会发展素养;菲纳克思方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8)06-0003-06  在人类历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学的思维方式,涉及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数学思维方式帮助人们面临各种问题情境(包括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张奠宙先生曾说:数学是“思考、思考、再思考”的学科。围绕数学思考展开的数学教学,可以称为“数学思考”教学。  朱乐平老师
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要建设这样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如果教师能突出知识本质的教学,给学生较大的问题思考空间,并善用激励性评价,则这样的高效课堂就不远矣!  一、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学习7的乘法口诀,哪位同学已经会背了?(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教师指名背、开小火车背,轮到小厉同学时,本应是“五七
【摘要】对山西省太原市200名幼儿园园长领导力进行调查发現,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水平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水平显著高于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园长,41~50岁的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园园长。据此,研究者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中不难看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从数学的课堂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也能获得情感的体验。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帮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探讨集体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提高幼儿科学探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中的“集体教学”子量表,围绕目标与内容、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支持、幼儿表现、课堂文化等七个方面对10个集体科学教学活动样本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集体科学教学活动
【摘要】研究者从上海市某幼儿园随机抽取20名中班幼儿,将其分为自由游戏组与集体教学组两组,以比较其在两种不同组织形式绘画活动中表征内容、表现方式和叙事表达情况的异同。结果发现,在绘画表征内容上,自由游戏组幼儿表征主题的比例及相关度更高,且表征更为精细;自由游戏组幼儿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主探索,习得集体教学中教师要求掌握的绘画表现方式;两组幼儿在叙事表达上无明显差异。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幼儿园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阅读材料的投放以及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了解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已能较正确认识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早期阅读存在误解,在阅读材料投放和阅读教育活动组织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建议教师进一步提高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认识,注重选择与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注重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与活
2017年6月14日上午,以“回归童年本质,关注教育质量”为主题的全国幼儿园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在浙江宁波市海曙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宁波海曙区人民政府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14个省市和港台地区的幼教专家以及一线幼教工作者6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序余教授、海曙区人民政府褚孟形区长、海曙区教育局裘建浩局长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在为期3天的论坛中,通过
【摘要】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将园本课程等同于特色课程,将课程开发等同于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编写,将园本课程开发等同于从零开始,将园本课程等同于课程拼盘等问题。基于发展适宜性视角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建议幼儿园应当强化教师专业素养,立足实际开发园本课程,以本土文化为基础,批判性学习其他先进教育理念。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发展适宜性;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