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书本时翻出一本菜谱,上面有新华书店的印章和年号,这才发觉自己初来西塘已是上世纪。即刚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时的事情了,当时肯定只是出于好奇,跑过来一看,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不新不旧,符合想象中水乡古镇的的样子。尤其下雨天在廊棚下随意走、看的那种味道,可以让人的怀古幽思得到满足,何况还有香喷喷的熏豆茶和粉蒸肉可吃。于是就在心里把它给认了,没事时总会想到要过来住上几天,喝喝茶、听听雨。有一次甚至还动过要在当地住上一年半载,好好写点东西的念头,那是因为受尤侗的影响,他有一首诗叫《避地斜塘》,偶然读到,那诗里说:“江关鼙鼓压城间,水竹村南问卜居。十里镜湖非诏赐,数问草屋即吾庐。相看藤甲争驰马,自着羊裘学钓鱼。莫使感怀成野史,闭门且著老农书。”最后两句应该用了当地的本事,是向明初西塘名人周伯雨表示致敬的。这首诗文采—般,但表达的情感倾向却相当令人神往。
不过那时候,我也只是喜欢这首诗而已,并没把作者身世跟当地联系起来。水竹村南就是水南,西塘古称,《苹川棹歌》有诗咏之,我是知道的。斜塘为西塘别称,我也是知道的,至少从宋代就开始这么叫了,无论方回的《听航船歌》还是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都十分明确,地方志就更不用说了。明代一度改称“苹川”,那是因正德五年(1510年)析置嘉善县,隶属有所变动的缘故。但没过多少时间,大约是有人嫌太雅了叫不顺口,又重新改回来叫“斜塘”,间或也有叫“西塘”的,一直叫到进入民国才只称“西塘”,不称“斜塘”。至于原因是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这几个交叉使用的地名是个整体,就像人的姓名、字号一样不可分割。其中,西是方位,因为镇在县城西北;苹同萍,就是沿塘广植莲藕;斜是河流走向,也是地貌特征,指的应该是东南连接枫泾那一段,俗称“十里横塘”。手头正好有明人查韬荒的《由西塘抵枫泾二首》,诗称“波涛十里横塘路”,又称“水蒺花外酒家楼”。干脆抄在这里,省得再啰嗦。
尤某當年进出,走的自然也是这条路。此人虽说是清初文坛大佬,名闻天下,就连顺治生前都是他“粉丝”,但其身世方面却诡秘得很。自称无锡尤袤氏后人,就是那个叫尤袤,号木石,高宗朝主修国史,跟周益公、范石湖他们混在一起的。家谱说还有个叫尤焴的是他的曾孙,也很有名,但周密《癸辛杂识》有“尤木石焴修四朝国史”之记,则尤袤、尤焙实为一人。又称迁居长洲西禧里,好友兼同事毛西河却说他“家在东湖最深处,吴中筑室志未成”,等于有意出他的洋相。目前的救命稻草就是朱竹垞为他写的那篇墓志,其中关键有这么几句:“先世家无锡。远祖袤,其后转徙长洲之斜塘;曾祖某,有隐德。”这个“其后”是什么时候?朱氏没有明说;这个“某”是尤氏哪一代,更不会让你知道,但最晚至曾祖时就已移家斜塘,则是可以肯定的。而所谓西禧。即西塘之伪。因尤氏自己年谱里有个破绽,已没法补上:“顺治二年乙酉,年二十八岁,五月,予奉父母避地斜塘旧庄。”又有纪事诗云:“侬家祖业在斜塘,黄茅盖屋泥围墙。”又是旧庄。更为祖业。白纸黑字,铁板钉钉。因此,如果有谁想在这上面动脑筋,取消他的嘉善户口,只怕还真有些不容易。
现在的问题,就是前面冠的那个“长洲”,看上去颇有些吓人,实际上是个纸老虎,根本站不住脚。当今江南有多少斜塘不知道,但在朱彝尊所处的时代,天下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西塘。这方面,既有当地几百首斜塘竹枝词为证,有它跟县治魏塘、邻镇枫泾的那个三角地貌的严格限制,更有乾隆御制诗的权威认证,诗云“西塘尚有沙涂护,既至东塘沙总无。石不能为柴欲朽.防秋要计可徐图。盐官从不晓迎銮,古朴民风致可观。却胜杭嘉多饰礼,彩棚鼓乐满河干。”诗是咏浙江海塘的,而且写了还不止一首。谁敢随便乱叫,那等于是拿自己脑袋开玩笑了。总的来说,水程十里,沿途芦花莲菱夹道,水面放养鸭子,两岸酒楼妓馆毗连,这就是它在古代的文化地标,也相当于是身份证上的标准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最多只能搞点伪造家谱,添改偏旁之类的小动作。尤西堂不敢,因此诗里只能说“十里镜湖非诏赐”;朱彝尊同样也不敢,因此诗里也只能说“十里秋容倚桨看”。
朱竹垞这个人,本来是我年轻时候的文学偶像,因佩服他的本事,连他受后人非议的那些部分自然也全包容了,如在皇家图书馆窃书被当场抓获罢官(年谱窃书作抄书,可以理解),学钱虞山玩双飞搞妻妹冯寿贞,还有《经义考》的版权嫌疑等等。后见他在康熙元年(1662年)不到半年居然能脸不改色心不跳地连写两首窪樽诗,一首说其地在湖州,一首说其地在缙云。这才有所警觉和不满。包括上面引的这首《芦塘放鸭图为查大弟慎行题二首》.也相当可疑。芦塘就是斜塘,其第二首云“鸭头老绿鸭脚黄,十十五五沿斜塘”,相当于已自我招供,还有他这个小长芦钓鱼师所标榜的什么小长芦,实际上也是同一回事,因画上另有王渔洋题诗。开头一句便是“横塘尽日雨蒙蒙”,想赖也赖不掉。可不知为什么,就是喜欢装风雅,玩噱头,变出无数的花样来自己骗自己。白白浪费高校的课题经费。我们怎能想象一个当时国家的文化泰斗,自己是嘉兴人。而且就寓居斜塘,却偏说斜塘是苏州的。因此墓志里这个长洲,我怀疑本字应该是“长泖”或“长水”,即嘉兴古称,秦长水县,汉长泖是也。讹尚可恕,不过手民之误;伪则嫌疑犯罪.其心可诛。是不是这样,不妨请他自己出来走两步,《鸳鸯湖櫂歌》第三十二首有云:“长水风荷叶叶香,斜塘惯宿野鸳鸯。郎舟爱向斜塘去。妾意终怜长水长。”诗后有自注:“长水,秦时所凿;斜塘,地名。”既然他已交代得够清楚,我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他了。
尤侗的身世之谜
不过那时候,我也只是喜欢这首诗而已,并没把作者身世跟当地联系起来。水竹村南就是水南,西塘古称,《苹川棹歌》有诗咏之,我是知道的。斜塘为西塘别称,我也是知道的,至少从宋代就开始这么叫了,无论方回的《听航船歌》还是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都十分明确,地方志就更不用说了。明代一度改称“苹川”,那是因正德五年(1510年)析置嘉善县,隶属有所变动的缘故。但没过多少时间,大约是有人嫌太雅了叫不顺口,又重新改回来叫“斜塘”,间或也有叫“西塘”的,一直叫到进入民国才只称“西塘”,不称“斜塘”。至于原因是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这几个交叉使用的地名是个整体,就像人的姓名、字号一样不可分割。其中,西是方位,因为镇在县城西北;苹同萍,就是沿塘广植莲藕;斜是河流走向,也是地貌特征,指的应该是东南连接枫泾那一段,俗称“十里横塘”。手头正好有明人查韬荒的《由西塘抵枫泾二首》,诗称“波涛十里横塘路”,又称“水蒺花外酒家楼”。干脆抄在这里,省得再啰嗦。
尤某當年进出,走的自然也是这条路。此人虽说是清初文坛大佬,名闻天下,就连顺治生前都是他“粉丝”,但其身世方面却诡秘得很。自称无锡尤袤氏后人,就是那个叫尤袤,号木石,高宗朝主修国史,跟周益公、范石湖他们混在一起的。家谱说还有个叫尤焴的是他的曾孙,也很有名,但周密《癸辛杂识》有“尤木石焴修四朝国史”之记,则尤袤、尤焙实为一人。又称迁居长洲西禧里,好友兼同事毛西河却说他“家在东湖最深处,吴中筑室志未成”,等于有意出他的洋相。目前的救命稻草就是朱竹垞为他写的那篇墓志,其中关键有这么几句:“先世家无锡。远祖袤,其后转徙长洲之斜塘;曾祖某,有隐德。”这个“其后”是什么时候?朱氏没有明说;这个“某”是尤氏哪一代,更不会让你知道,但最晚至曾祖时就已移家斜塘,则是可以肯定的。而所谓西禧。即西塘之伪。因尤氏自己年谱里有个破绽,已没法补上:“顺治二年乙酉,年二十八岁,五月,予奉父母避地斜塘旧庄。”又有纪事诗云:“侬家祖业在斜塘,黄茅盖屋泥围墙。”又是旧庄。更为祖业。白纸黑字,铁板钉钉。因此,如果有谁想在这上面动脑筋,取消他的嘉善户口,只怕还真有些不容易。
朱彝尊装风雅、玩噱头
现在的问题,就是前面冠的那个“长洲”,看上去颇有些吓人,实际上是个纸老虎,根本站不住脚。当今江南有多少斜塘不知道,但在朱彝尊所处的时代,天下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西塘。这方面,既有当地几百首斜塘竹枝词为证,有它跟县治魏塘、邻镇枫泾的那个三角地貌的严格限制,更有乾隆御制诗的权威认证,诗云“西塘尚有沙涂护,既至东塘沙总无。石不能为柴欲朽.防秋要计可徐图。盐官从不晓迎銮,古朴民风致可观。却胜杭嘉多饰礼,彩棚鼓乐满河干。”诗是咏浙江海塘的,而且写了还不止一首。谁敢随便乱叫,那等于是拿自己脑袋开玩笑了。总的来说,水程十里,沿途芦花莲菱夹道,水面放养鸭子,两岸酒楼妓馆毗连,这就是它在古代的文化地标,也相当于是身份证上的标准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最多只能搞点伪造家谱,添改偏旁之类的小动作。尤西堂不敢,因此诗里只能说“十里镜湖非诏赐”;朱彝尊同样也不敢,因此诗里也只能说“十里秋容倚桨看”。
朱竹垞这个人,本来是我年轻时候的文学偶像,因佩服他的本事,连他受后人非议的那些部分自然也全包容了,如在皇家图书馆窃书被当场抓获罢官(年谱窃书作抄书,可以理解),学钱虞山玩双飞搞妻妹冯寿贞,还有《经义考》的版权嫌疑等等。后见他在康熙元年(1662年)不到半年居然能脸不改色心不跳地连写两首窪樽诗,一首说其地在湖州,一首说其地在缙云。这才有所警觉和不满。包括上面引的这首《芦塘放鸭图为查大弟慎行题二首》.也相当可疑。芦塘就是斜塘,其第二首云“鸭头老绿鸭脚黄,十十五五沿斜塘”,相当于已自我招供,还有他这个小长芦钓鱼师所标榜的什么小长芦,实际上也是同一回事,因画上另有王渔洋题诗。开头一句便是“横塘尽日雨蒙蒙”,想赖也赖不掉。可不知为什么,就是喜欢装风雅,玩噱头,变出无数的花样来自己骗自己。白白浪费高校的课题经费。我们怎能想象一个当时国家的文化泰斗,自己是嘉兴人。而且就寓居斜塘,却偏说斜塘是苏州的。因此墓志里这个长洲,我怀疑本字应该是“长泖”或“长水”,即嘉兴古称,秦长水县,汉长泖是也。讹尚可恕,不过手民之误;伪则嫌疑犯罪.其心可诛。是不是这样,不妨请他自己出来走两步,《鸳鸯湖櫂歌》第三十二首有云:“长水风荷叶叶香,斜塘惯宿野鸳鸯。郎舟爱向斜塘去。妾意终怜长水长。”诗后有自注:“长水,秦时所凿;斜塘,地名。”既然他已交代得够清楚,我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