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事倍功半,饱受诟病。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会高耗低效呢?主要原因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正是这些问题阻碍着教学前行的脚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一:教学理念滞后,忽视阅读主体。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阅读主体,是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第一个原因所在。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一篇课文,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意蕴到体味谋篇布局,都细细咀嚼,然后再“喂给”学生。这样,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与评价的权利。有的教师虽然在授课时也进行提问,但提问的目的不是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而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进入教师预先对课文理解的轨道。这实际上仍未摆脱教师代读的“窠臼”。轻视阅读主体,由教师越俎代庖,反映了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问题。
解决方法:要解决轻视阅读主体的问题,关键在理念上,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感悟。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懂;凡是需要帮助才能读懂的,就辅导他们去读懂;只有学生实在读不懂的,才由教师去引导点拨。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激发阅读动机、开启阅读思路、指导阅读方法上。
问题二:缺乏目标意识,教学盲目随意。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目标,当然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布鲁姆说过:“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就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阅读教学却忽视了目标意识,教学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几年的教学、听课中,发现凡是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授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不明确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偏离《语文课程标准》,走上歧路。《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明确规定。但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必然会使阅读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结果,事倍功半。2、面面俱到,不得要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许多的知识。于是在一篇课文的授课中,字词、段落、内容、结构、主旨、特色、修辞等语文知识都融于其中,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讲得累,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掌握好。
解决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中去。作为语文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把钻研《课程标准》同通读教材结合起来,了解课本对《课程标准》是怎样阐释的,哪篇课文适合落实哪个目标,找出训练的重点。这样,由于钻研《课程标准》与通读教材同时进行,《课程标准》成为理解教材的参照物,避免了教学目标对《课程标准》的偏离。
问题三: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阅读过程,既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参与者阅读过程的心理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阅读本身所涉及的心理成分,如,感知、记忆、联想、想象等;另一类是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所涉及的心理成分,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前者是认知过程,属智力因素的范畴;后者为情感过程,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只重视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忽视了阅读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无形中给阅读教学构筑了障碍。对一篇有血有肉的课文,学生缺乏兴趣,情感冷淡,更谈不上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去攻坚克难。
解决方法: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走出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误区,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上下一番功夫。首先,要确定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把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智力因素的培养,看作阅读教学缺一不可的两条腿,统一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把培养非智力因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非智力因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激发、维持和加强学生阅读活动的作用。
以上所言,只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浅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希望与业界同仁共同切磋,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问题一:教学理念滞后,忽视阅读主体。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阅读主体,是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第一个原因所在。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一篇课文,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意蕴到体味谋篇布局,都细细咀嚼,然后再“喂给”学生。这样,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与评价的权利。有的教师虽然在授课时也进行提问,但提问的目的不是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而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进入教师预先对课文理解的轨道。这实际上仍未摆脱教师代读的“窠臼”。轻视阅读主体,由教师越俎代庖,反映了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问题。
解决方法:要解决轻视阅读主体的问题,关键在理念上,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感悟。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懂;凡是需要帮助才能读懂的,就辅导他们去读懂;只有学生实在读不懂的,才由教师去引导点拨。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激发阅读动机、开启阅读思路、指导阅读方法上。
问题二:缺乏目标意识,教学盲目随意。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目标,当然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布鲁姆说过:“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就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阅读教学却忽视了目标意识,教学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几年的教学、听课中,发现凡是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授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不明确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偏离《语文课程标准》,走上歧路。《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明确规定。但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必然会使阅读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结果,事倍功半。2、面面俱到,不得要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许多的知识。于是在一篇课文的授课中,字词、段落、内容、结构、主旨、特色、修辞等语文知识都融于其中,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讲得累,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掌握好。
解决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中去。作为语文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把钻研《课程标准》同通读教材结合起来,了解课本对《课程标准》是怎样阐释的,哪篇课文适合落实哪个目标,找出训练的重点。这样,由于钻研《课程标准》与通读教材同时进行,《课程标准》成为理解教材的参照物,避免了教学目标对《课程标准》的偏离。
问题三: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阅读过程,既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参与者阅读过程的心理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阅读本身所涉及的心理成分,如,感知、记忆、联想、想象等;另一类是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所涉及的心理成分,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前者是认知过程,属智力因素的范畴;后者为情感过程,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只重视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忽视了阅读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无形中给阅读教学构筑了障碍。对一篇有血有肉的课文,学生缺乏兴趣,情感冷淡,更谈不上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去攻坚克难。
解决方法: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走出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误区,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上下一番功夫。首先,要确定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把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智力因素的培养,看作阅读教学缺一不可的两条腿,统一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把培养非智力因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非智力因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激发、维持和加强学生阅读活动的作用。
以上所言,只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浅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希望与业界同仁共同切磋,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