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新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改革的进程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农村教师心理不适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广西大新县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的心理不适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为顺利实施新程课改提供参考的策略。
一、课改中教师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教育观念陈旧引发的排斥心态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和超越。按传统的教学观,教师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新观念倡导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现行的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内容设计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增大。大新县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58%,这部分年纪稍大的教师由于思维的定势,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教育变革.不那么容易接受。农村学校还有部分代课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还有部分教师依赖性很强,离开了“教参”就不会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就不会出考卷。这些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种种新要求感到难以适应,有的干脆在行动上表现为“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种排斥心理无疑会给新课改造成负面影响。
2.硬件短缺和自身素质缺失引发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比如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自己应该是个研究者。而这一点正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薄弱之处。又如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大新县的小学至今没有电脑教室,19所初中只有7所配有电脑教室。加上学校经费紧缺,没有钱购买配套的音像设备、视听资料。新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都需要大量的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很远。同时,相当部分教师感到原有的知识技能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自己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多数教师常常在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在新课改面前产生焦虑感。
3.评价机制滞后引发无奈心态
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由于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评价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的目标还是放在“一张试卷”上,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优劣或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仍然按原有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以升学的人数作为奖励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道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转变角色,还是应该保持原有的教学方法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茫然、无奈心态。
二、教师心理不适现象应对策略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心理不适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缓解教师心理不适,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
1.社会为缓解教师心理不适提供支持和保障
(1)加大经费投入。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给予农村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培训等提供保障条件。
(2)关注教材和完善评价制度。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现行的实验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需要,直接影响新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因此,在实现教材都市化、国际化的同时.必须重视本土化、民族化。新课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等。教师最为期待的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实施。以期减轻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压力。
(3)加强师资培训。新课改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但在具体培训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培训覆盖面不够广,不少身处一线的农村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感束手无策。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2.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给学生减压的同时,不应该给教师加压。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跨学科教学,工作和家庭的负担都很重。如果学校对教学常规进行改革,就能免去教师大量的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实践新课程。比如备课、写教案这环节,学校检查教师教案时,往往以是否写详案来评价教师备课的优劣,不少教师备课时花费很多时间抄写教案,造成大量的无效劳动。学校的教案检查应去掉框框。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实用教案等。如提倡“书头备课”,允许教师在教科书上勾画、批注,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准备教具上。
(2)努力实现校际同伴互助。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强调集体同伴互助合作。如大新县相当多的中小学校规模小,师资和物质条件差,同年级学科教师人数不多,难以在校内形成教师通力合作的教与学氛围。为此,学校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就近将一二所学校划定为一个教研片区,定期组织教研片区的教师开展教学对话与研讨活动;第二,在教研片区推行校际教师结对子的教研制度;第三,整合教研片区资源,促进经验共享,片区同学科教师之间互助借鉴与分享成果。也可由县教育局牵头,建立“城乡学校联谊”关系,选派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进行交流,进修提高。
(3)要解决配套课程资源缺短的问题。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遇到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学具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制作部分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
3.教师要自觉提高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促使农村教师自身通过学习、实践.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新课改。
(1)变“排斥心态”为“接纳心态”
教师应从时代对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去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农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学校各种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在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教学中遇到问题主要靠自己去研究解决。通过亲自实践,切身感悟,深刻反思,自主探究,逐渐消解对新课程的排斥心态,真正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2)变“焦虑心态”为“应对办法”
广大农村教师应充分认识当前课程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直面改革、参与改革,以理智和负责的态度看待改革。新课改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也是一种继承中的扬弃。很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中很大一部分仍旧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因此,教师可以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课改。对在教育教学中暂时遇到的困难。与其在焦虑中度过,不如奋发图强,换来信心和收获。
农村教师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自身教学业务水平跟不上课程改革要求的问题,应当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水平,拟订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如:新课程需要自己做哪些工作?哪些困难是近期通过培训学习能够解决的?这样,教师才能抓住机遇,主动发展,并能不失信心地应对挑战。针对农村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的实际情况,近期,大新县农村小学开展“以研究课例来研究新课程”教研活动.对丰富教师实践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大新县教研室,广西大新5323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课改中教师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教育观念陈旧引发的排斥心态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和超越。按传统的教学观,教师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新观念倡导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现行的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内容设计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增大。大新县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58%,这部分年纪稍大的教师由于思维的定势,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教育变革.不那么容易接受。农村学校还有部分代课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还有部分教师依赖性很强,离开了“教参”就不会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就不会出考卷。这些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种种新要求感到难以适应,有的干脆在行动上表现为“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种排斥心理无疑会给新课改造成负面影响。
2.硬件短缺和自身素质缺失引发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比如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自己应该是个研究者。而这一点正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薄弱之处。又如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大新县的小学至今没有电脑教室,19所初中只有7所配有电脑教室。加上学校经费紧缺,没有钱购买配套的音像设备、视听资料。新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都需要大量的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很远。同时,相当部分教师感到原有的知识技能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自己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多数教师常常在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在新课改面前产生焦虑感。
3.评价机制滞后引发无奈心态
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由于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评价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的目标还是放在“一张试卷”上,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优劣或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仍然按原有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以升学的人数作为奖励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道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转变角色,还是应该保持原有的教学方法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茫然、无奈心态。
二、教师心理不适现象应对策略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心理不适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缓解教师心理不适,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
1.社会为缓解教师心理不适提供支持和保障
(1)加大经费投入。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给予农村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培训等提供保障条件。
(2)关注教材和完善评价制度。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现行的实验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需要,直接影响新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因此,在实现教材都市化、国际化的同时.必须重视本土化、民族化。新课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等。教师最为期待的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实施。以期减轻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压力。
(3)加强师资培训。新课改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但在具体培训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培训覆盖面不够广,不少身处一线的农村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感束手无策。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2.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给学生减压的同时,不应该给教师加压。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跨学科教学,工作和家庭的负担都很重。如果学校对教学常规进行改革,就能免去教师大量的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实践新课程。比如备课、写教案这环节,学校检查教师教案时,往往以是否写详案来评价教师备课的优劣,不少教师备课时花费很多时间抄写教案,造成大量的无效劳动。学校的教案检查应去掉框框。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实用教案等。如提倡“书头备课”,允许教师在教科书上勾画、批注,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准备教具上。
(2)努力实现校际同伴互助。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强调集体同伴互助合作。如大新县相当多的中小学校规模小,师资和物质条件差,同年级学科教师人数不多,难以在校内形成教师通力合作的教与学氛围。为此,学校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就近将一二所学校划定为一个教研片区,定期组织教研片区的教师开展教学对话与研讨活动;第二,在教研片区推行校际教师结对子的教研制度;第三,整合教研片区资源,促进经验共享,片区同学科教师之间互助借鉴与分享成果。也可由县教育局牵头,建立“城乡学校联谊”关系,选派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进行交流,进修提高。
(3)要解决配套课程资源缺短的问题。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遇到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学具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制作部分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
3.教师要自觉提高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促使农村教师自身通过学习、实践.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新课改。
(1)变“排斥心态”为“接纳心态”
教师应从时代对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去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农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学校各种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在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教学中遇到问题主要靠自己去研究解决。通过亲自实践,切身感悟,深刻反思,自主探究,逐渐消解对新课程的排斥心态,真正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2)变“焦虑心态”为“应对办法”
广大农村教师应充分认识当前课程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直面改革、参与改革,以理智和负责的态度看待改革。新课改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也是一种继承中的扬弃。很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中很大一部分仍旧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因此,教师可以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课改。对在教育教学中暂时遇到的困难。与其在焦虑中度过,不如奋发图强,换来信心和收获。
农村教师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自身教学业务水平跟不上课程改革要求的问题,应当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水平,拟订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如:新课程需要自己做哪些工作?哪些困难是近期通过培训学习能够解决的?这样,教师才能抓住机遇,主动发展,并能不失信心地应对挑战。针对农村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的实际情况,近期,大新县农村小学开展“以研究课例来研究新课程”教研活动.对丰富教师实践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大新县教研室,广西大新5323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