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价格降了,伦敦布兰特原油期货跌了,亚洲油品纸货价格落了……全球石油市场在走进2007年不长的时间内一片哀鸿。无疑,我们可以为世界经济暂且摆脱长期的高油价煎熬而庆幸,但却并不能放松对油价卷土重来危险的警惕。
油价“跌跌不休”
国际原油价格从2003年年中起一路走高,直至2006年7月创造了每桶78美元的历史纪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生态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高油价的持续侵蚀。然而,当全球经济拖着沉重的步伐进入2007年时,却意外听到了国际石油市场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从年初至今,全球原油期货价格累计跌幅已超过10%,目前,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徘徊在51美元左右。而一个让人们乐于听到的声音是,今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可能跌破每桶30美元大关。
作为世界上最大取暖油市场的美国东北部地区持续出现暖冬天气是引致油价跳水的直接原因。受这种特殊的背景所影响,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大幅增加到3.215亿桶,其增幅远远超过了分析人士的预计。这种趋势进而迫使石油经纪人和交易所投机商纷纷抛出石油期货订单,国际油价应声而降,即便连世界主要产油地区中东紧张局势加剧的消息也不能阻而止之。
仔细分析发现,石油价格在近期出现少有的回落可能并非偶然。进入2006年下半年,油价下跌幅度已经达到了20%,跌落至了当年年初的水平。而导致这种反转局势的根本原因则是市场投机主体行为的被动变化。过去几年间,世界石油市场投机行为的获益者主要有3股势力:石油出口国通过控制产量助长了市场投机、发达国家的石油垄断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投机以及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投机的纵容。然而,当高油价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政府力量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石油市场投机势力开炮痛击。特别是美国政府对石油公司垄断行为的查处,国际能源署、七国集团对油价上涨的关注,客观上钳制和销蚀了市场投机主体对油价的操纵力。
当然,全球经济应当感谢2007年给自己带来的幸运。在国际油价阴跌不止的行情下,习惯于拿起减产武器以制造阻力的欧佩克,却由于其重要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的不配合而导致减产政策胎死腹中。市场人士对此的一致解读是,欧佩克自己预测到2007年国际市场石油日均需求量将增加110万桶,而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日产量今年却将增加180万桶,如此结果势必引起市场对欧佩克石油需求的萎缩,倘若再行减产之举,欧佩克将更加陷入被动。出于维护整体利益的需求,欧佩克也就接受了沙特阿拉伯单方面暂不减少产量的意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时失去了往日的羁绊而自行下跌。
抑制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与贸易的严重失衡,日益成为世界诸国所必须共同面对的最大风险。据联合国最近发表的题为《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去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到9000亿美元,连续5年创下新的历史最高纪录。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不仅会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世界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家因此受到的冲击将更加明显。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全球头号贸易大国美国的贸易赤字中,其三分之二源自于石油进口和与亚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因此不难推断,日益壮大的石油美元实际上成为了贸易失衡的始作俑者之一。根据美联储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在2006年一年中,全球的石油美元总额可达9680亿美元左右。而据英国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的最新文章,过去4年间,石油收入的剧增使产油国的经常账顺差比20世纪70年代的油价顶峰时期还要高出一倍以上,对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之比从当初不足20%增长到现在的50%。
问题的关键在于,石油出口国并没有将石油收入用来进口商品和服务,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将新增的石油美元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而是大量用来购买海外金融资产,且主要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因此,据联合国《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在过去的4年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石油美元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投入了美国金融资产。这种结局实质上意味着石油出口国不停地向工业化国家借钱以获取利息(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加剧。不仅如此,由于许多石油出口国仍将本币牢牢盯住美元,这就意味着,尽管油价飞涨,这些产油国的货币汇率却一路走低,进而可能遏制其进口需求,妨碍全球贸易再平衡。
但是,石油价格的跌落则可以极大地抑制以上不平衡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油价的下跌意味着石油进口国尤其是产生大量逆差的发达国家内部消费需求能力的增强。一个值得观察的经济曲线是,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伴随着自去年下半年油价开始下滑,其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意外的提振。其中美国2006年第四季度国内消费支出总额增幅从三季度的3.1%上升至3.4%,而欧盟的个人消费增长率在全年达到了2.2%。受此影响,美国的贸易逆差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首次出现连续3个月的下降,欧元区在同期出现了少有的小幅顺差。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出口国总是将高油价看成是永久性趋势,因此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是,一旦石油价格已经停止上涨,甚至开始下降后,这些国家就纷纷扩大他们的对外购买和支出。这种行为无疑有助于平衡国际贸易格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轮油价的下跌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化国家股市的高涨,其结果是在增加该国国民财富的同时制造了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股市三大股指涨跌全线飘红。其中,道琼斯指数已经冲至12500点以上,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至1430点,涨幅分别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行至2400点,涨幅创出5年半新高。金融资产的增加带动家庭净资产屡创新高。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股市投资的利好影响,美国的个人收入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0.6%。某种意义上而言,只要美国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不出现衰退,全球经济的失衡就可以从中获得根本性扭转的机会。
未来并不乐观
石油价格的掉头直下固然令人兴奋,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人敢于挺直腰杆说国际油价已经进入一个长期的下降通道,至于未来每桶30美元的油价也只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与此相反,唱多石油价格的言论则甚嚣尘上。作为高油价之“拥趸”的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美国高盛集团,至今仍然恪守油价可能升至每桶105美元的立场;另一家老牌投资机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则大胆地预测今年原油均价将超过70美元;而面对着油价阴跌不止的行情,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再次唱响了“油价破百”的理论。所有的一切说明,石油价格存在着重新翻牌的可能。
石油需求远远大于其增长是支撑油价可能高扬的根本性力量。据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最新《全球能源展望》报告显示,从2006年至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将为2%,2011年达到每日9400万桶,2030年为1.2亿桶。在全球能源需求猛增的同时,全球原油炼制能力却面临着巨大的瓶颈。作为主要产油组织的欧佩克原油生产剩余产能已经从10年前的每日1000万桶下降到现在的280万桶。这种市场供求生态很难让人能对未来石油价格产生乐观的祈求。
抛开将来的供求因素不论,眼下下降的石油价格将会越来越明显地遭遇多种抗击力量的阻挠。作为全球最大产油组织的欧佩克尽管暂且搁置了减产的计划,但在油价下行面前绝不会放弃减产的武器。美国能源情报署日前在其月度能源展望中称,只要欧佩克开动减产的机器,原油价格就有可能推高至接近每桶65美元的水准。特别是在安哥拉日前正式加入欧佩克后,欧佩克对所有发达国家石油出口占比量一下提高至54%,尤其是美国对该组织的依赖程度也达到了15年以来的新高。显然,欧佩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美国石油进口显得格外敏感,进而影响整个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俄罗斯既是近年来国际油价高涨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继欧佩克后又一个阻击油价下降的坚强力量。据悉,目前俄罗斯乌拉尔石油价格已经跌破每桶50美元大关,虽然仍在俄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但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旦油价跌破40美元,俄罗斯将引发银行、建筑和房地产等领域的严重危机。正是如此,俄罗斯能源部准备与石油公司一道通过减产来阻挠油价的进一步下跌。资料表明,俄罗斯目前每天生产970万桶原油,出口大约500万桶,出口量占到全球的12%。因此,俄罗斯真要扬举减产的利器,国际油价很难不荡起波澜。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驱动油价可能高升的非常因素。除了伊朗核问题悬而不决、伊拉克武装冲突不断等构成了国际市场油价潜在的恐慌威胁之外,围绕着能源问题所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暗中角力以及国内政策的调整都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国际原油市场的脆弱神经。就在新年伊始,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就天然气供应反目交恶,虽然争端以“文明的方式获得了解决”,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石油价格上涨的环境中,其火上浇油的作用将不可避免。无独有偶,刚刚宣誓就职并开始新任期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日前宣布将对国内整个能源行业实施国有化,尽管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拿出充分的理由,但此举对国际油价未来变动的影响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与委内瑞拉相同步,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国都已经刮起了程度不同的国有化风潮。市场人士对此的普遍解读是,拉美石油国有化将导致该地区石油资源的开采投资不足和生产能力不足,随之带来的将是石油供应的更加紧张,进而驱动油价上涨。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油价“跌跌不休”
国际原油价格从2003年年中起一路走高,直至2006年7月创造了每桶78美元的历史纪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生态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高油价的持续侵蚀。然而,当全球经济拖着沉重的步伐进入2007年时,却意外听到了国际石油市场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从年初至今,全球原油期货价格累计跌幅已超过10%,目前,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徘徊在51美元左右。而一个让人们乐于听到的声音是,今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可能跌破每桶30美元大关。
作为世界上最大取暖油市场的美国东北部地区持续出现暖冬天气是引致油价跳水的直接原因。受这种特殊的背景所影响,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大幅增加到3.215亿桶,其增幅远远超过了分析人士的预计。这种趋势进而迫使石油经纪人和交易所投机商纷纷抛出石油期货订单,国际油价应声而降,即便连世界主要产油地区中东紧张局势加剧的消息也不能阻而止之。
仔细分析发现,石油价格在近期出现少有的回落可能并非偶然。进入2006年下半年,油价下跌幅度已经达到了20%,跌落至了当年年初的水平。而导致这种反转局势的根本原因则是市场投机主体行为的被动变化。过去几年间,世界石油市场投机行为的获益者主要有3股势力:石油出口国通过控制产量助长了市场投机、发达国家的石油垄断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投机以及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投机的纵容。然而,当高油价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政府力量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石油市场投机势力开炮痛击。特别是美国政府对石油公司垄断行为的查处,国际能源署、七国集团对油价上涨的关注,客观上钳制和销蚀了市场投机主体对油价的操纵力。
当然,全球经济应当感谢2007年给自己带来的幸运。在国际油价阴跌不止的行情下,习惯于拿起减产武器以制造阻力的欧佩克,却由于其重要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的不配合而导致减产政策胎死腹中。市场人士对此的一致解读是,欧佩克自己预测到2007年国际市场石油日均需求量将增加110万桶,而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日产量今年却将增加180万桶,如此结果势必引起市场对欧佩克石油需求的萎缩,倘若再行减产之举,欧佩克将更加陷入被动。出于维护整体利益的需求,欧佩克也就接受了沙特阿拉伯单方面暂不减少产量的意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时失去了往日的羁绊而自行下跌。
抑制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与贸易的严重失衡,日益成为世界诸国所必须共同面对的最大风险。据联合国最近发表的题为《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去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到9000亿美元,连续5年创下新的历史最高纪录。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不仅会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世界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家因此受到的冲击将更加明显。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全球头号贸易大国美国的贸易赤字中,其三分之二源自于石油进口和与亚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因此不难推断,日益壮大的石油美元实际上成为了贸易失衡的始作俑者之一。根据美联储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在2006年一年中,全球的石油美元总额可达9680亿美元左右。而据英国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的最新文章,过去4年间,石油收入的剧增使产油国的经常账顺差比20世纪70年代的油价顶峰时期还要高出一倍以上,对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之比从当初不足20%增长到现在的50%。
问题的关键在于,石油出口国并没有将石油收入用来进口商品和服务,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将新增的石油美元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而是大量用来购买海外金融资产,且主要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因此,据联合国《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在过去的4年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石油美元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投入了美国金融资产。这种结局实质上意味着石油出口国不停地向工业化国家借钱以获取利息(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加剧。不仅如此,由于许多石油出口国仍将本币牢牢盯住美元,这就意味着,尽管油价飞涨,这些产油国的货币汇率却一路走低,进而可能遏制其进口需求,妨碍全球贸易再平衡。
但是,石油价格的跌落则可以极大地抑制以上不平衡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油价的下跌意味着石油进口国尤其是产生大量逆差的发达国家内部消费需求能力的增强。一个值得观察的经济曲线是,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伴随着自去年下半年油价开始下滑,其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意外的提振。其中美国2006年第四季度国内消费支出总额增幅从三季度的3.1%上升至3.4%,而欧盟的个人消费增长率在全年达到了2.2%。受此影响,美国的贸易逆差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首次出现连续3个月的下降,欧元区在同期出现了少有的小幅顺差。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出口国总是将高油价看成是永久性趋势,因此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是,一旦石油价格已经停止上涨,甚至开始下降后,这些国家就纷纷扩大他们的对外购买和支出。这种行为无疑有助于平衡国际贸易格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轮油价的下跌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化国家股市的高涨,其结果是在增加该国国民财富的同时制造了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股市三大股指涨跌全线飘红。其中,道琼斯指数已经冲至12500点以上,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至1430点,涨幅分别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行至2400点,涨幅创出5年半新高。金融资产的增加带动家庭净资产屡创新高。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股市投资的利好影响,美国的个人收入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0.6%。某种意义上而言,只要美国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不出现衰退,全球经济的失衡就可以从中获得根本性扭转的机会。
未来并不乐观
石油价格的掉头直下固然令人兴奋,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人敢于挺直腰杆说国际油价已经进入一个长期的下降通道,至于未来每桶30美元的油价也只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与此相反,唱多石油价格的言论则甚嚣尘上。作为高油价之“拥趸”的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美国高盛集团,至今仍然恪守油价可能升至每桶105美元的立场;另一家老牌投资机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则大胆地预测今年原油均价将超过70美元;而面对着油价阴跌不止的行情,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再次唱响了“油价破百”的理论。所有的一切说明,石油价格存在着重新翻牌的可能。
石油需求远远大于其增长是支撑油价可能高扬的根本性力量。据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最新《全球能源展望》报告显示,从2006年至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将为2%,2011年达到每日9400万桶,2030年为1.2亿桶。在全球能源需求猛增的同时,全球原油炼制能力却面临着巨大的瓶颈。作为主要产油组织的欧佩克原油生产剩余产能已经从10年前的每日1000万桶下降到现在的280万桶。这种市场供求生态很难让人能对未来石油价格产生乐观的祈求。
抛开将来的供求因素不论,眼下下降的石油价格将会越来越明显地遭遇多种抗击力量的阻挠。作为全球最大产油组织的欧佩克尽管暂且搁置了减产的计划,但在油价下行面前绝不会放弃减产的武器。美国能源情报署日前在其月度能源展望中称,只要欧佩克开动减产的机器,原油价格就有可能推高至接近每桶65美元的水准。特别是在安哥拉日前正式加入欧佩克后,欧佩克对所有发达国家石油出口占比量一下提高至54%,尤其是美国对该组织的依赖程度也达到了15年以来的新高。显然,欧佩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美国石油进口显得格外敏感,进而影响整个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俄罗斯既是近年来国际油价高涨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继欧佩克后又一个阻击油价下降的坚强力量。据悉,目前俄罗斯乌拉尔石油价格已经跌破每桶50美元大关,虽然仍在俄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但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旦油价跌破40美元,俄罗斯将引发银行、建筑和房地产等领域的严重危机。正是如此,俄罗斯能源部准备与石油公司一道通过减产来阻挠油价的进一步下跌。资料表明,俄罗斯目前每天生产970万桶原油,出口大约500万桶,出口量占到全球的12%。因此,俄罗斯真要扬举减产的利器,国际油价很难不荡起波澜。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驱动油价可能高升的非常因素。除了伊朗核问题悬而不决、伊拉克武装冲突不断等构成了国际市场油价潜在的恐慌威胁之外,围绕着能源问题所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暗中角力以及国内政策的调整都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国际原油市场的脆弱神经。就在新年伊始,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就天然气供应反目交恶,虽然争端以“文明的方式获得了解决”,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石油价格上涨的环境中,其火上浇油的作用将不可避免。无独有偶,刚刚宣誓就职并开始新任期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日前宣布将对国内整个能源行业实施国有化,尽管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拿出充分的理由,但此举对国际油价未来变动的影响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与委内瑞拉相同步,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国都已经刮起了程度不同的国有化风潮。市场人士对此的普遍解读是,拉美石油国有化将导致该地区石油资源的开采投资不足和生产能力不足,随之带来的将是石油供应的更加紧张,进而驱动油价上涨。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