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购活动是企业价值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企业生产制造环节的起点,采购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对企业采购活动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企业规范采购业务管理,有效规避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内部控制流程的完善、供应商管理、价格控制、预付账款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思路,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制造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
一、制造企业加强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采购是生产制造的起点,高效规范的采购管理,对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采购过程中如果采用了不正确的采购方式、供应商选择不合理、合同审核不严谨、价格审批乃至付款审批等流程不规范都可能导致物资采购环节出现质次价高、舞弊、合同欺诈等问题,造成企业经营损失和经营风险。加强和完善企业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能够从源头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实现战略目标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二、制造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流程设计不合理,未实现岗位权责分离
企业在采购环节流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内部控制与实际业务的深度融合,制定的管理制度可执行性差,流程设计过于冗长,采购业务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生产计划需求,引起业务部门的反感和抵触;或者制度、流程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权责不清、控制节点设置不当,内部控制流程失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功能。有的企业因为人员配置方面的限制,一人多岗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建立严格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制约机制,采购职权分配不合理。
(二)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健全
首先,在供应商准入方面缺乏相应的筛选机制,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过于关注价格和质量,没有从资金实力、研发能力、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在供应商引入过程中,没有进行实地审核或者实地审核时缺少工艺、质量、研发部门的参与,审核过程缺乏相互制约,审核结果不客观,引入的供应商质量良莠不齐,引入过程容易滋生腐败;最后,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供应商分级评价标准,供应商考核、降级、淘汰制度不健全,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三)价格控制手段未发挥作用
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价格管理岗位和定价机制,但是由于价格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不能及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动对价格进行调整,在询价、比价、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供应商蒙蔽。有的企业定价机制的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在执行过程中,价格核定不公允,强势供应商拒绝接受,弱势供应商勉强接受的同时为了弥补损失,偷工减料私自降低质量标准,造成质量隐患;另外,对价格管理岗位或者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也容易造成采购环节腐败的滋生。
(四)预付账款风险意识不足,未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容限
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产生部分預付款项,预付款项支付后,购销双方地位发生变化,一旦供货方出现数量、质量、交期方面的违约,购货方极易处于不利位置,可能出现预付账款逾期或者无法收回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公司内部人员或供应商利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不完善骗取预付款项,导致企业出现坏账损失。有的企业在预付款项支付前,没有对供货方的资信情况进行审查就草率付款,缺乏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审批流程;预付款项支付后,也没有定期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清理,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经营风险上升。
三、制造企业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改善
(一)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实现岗位权责分离
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过程,企业在建立采购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时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切实做到请购、审批、执行、验收、价格管理、款项支付等各环节合理的权责分配,保证各项采购业务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来开展。业务流程设计要注意内部控制与实际业务的深度融合,流程设计人员应该对采购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业务的本质,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定规范、合理的内控流程。针对特殊业务,企业应当制定应急处理机制,保证采购业务的及时性。在内部控制流程的运行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各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同时兼顾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加强供应商管理
对供应商进行前期的开发、审核、绩效的评估、选择评定、信息的收集等内容都包含在供应商管理当中。其中对供应商的开发、审核、选择和绩效的评估是重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直接影响到成本的,也是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所在,同时对供应商来说,这也是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应当建立由质量、研发、工艺、采购等部门人员构成评审组织,在供应商开发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实地审核,对供应商的研发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履约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其次,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定标准,定期从信用状况、交期、成本、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定,对评价优秀的供应商,在采购价格、采购份额、付款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评价较差的供应商坚决予以淘汰。
(三)强化价格管理手段和价格监督机制
企业应当加强价格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培训,通过专业机构、专业网站、市场走访等多种方式搜集价格信息,提高价格管理人员对物资供应市场的分析、研判和预测能力,并对价格管理工作进行细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责任;同时制订完善的价格管理机制和定价基准,在询价、比价、招标过程中,通过对成本构成的分析、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比对、与同行业采购价格的比对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采购价格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审批后执行。企业应当定期对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和差异分析,对价格异常及时查明原因作出调整。 (四)严格控制预付账款
企业应当在供应商日常评价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预付账款管理制度和预付账款的监督考核体系,对预付款项的申请、审批、支付、核对、清收的工作标准、审批程序、责任人做出明确的规定,强化预付款项的审批管理,把预付账款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内。首先,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情况和资金计划制定预付款项预算,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报管理層审批;预付款项支付前,审批环节应根据预付款支付申请、采购合同的相关条款、预付款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判;预付款项支付时,应当检查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严格按照采购合同的约定进行支付;预付款项支付后,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预付账款账龄分析,与采购部门核对到期款项,督促采购部门及时清理并将清理结果纳入监督考核体系。
对于逾期的预付账款,企业应当层层落实责任,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可能无法收回的预付款项,应当及时催收、协商、沟通直至进入法律程序予以追讨,以使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对于确认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预付款项,也应当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严格履行核销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
(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系统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信息化系统中,采购模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通过对采购流程的优化梳理、蓝图的绘制、基础数据的收集,最终将规范的采购管理、价格控制、审批控制、库存管理以及相应的规则导入系统,能够实现对采购环节全过程的标准、高效管理,减少采购过程的人为干预,使采购过程具有可追溯性,有效的监督管理使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规范管理和优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充分考虑操作权限的设置、不相容职责权限的分离、授权管理等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避免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最后,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六)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是企业对采购活动制定的行为规范,从领导层到采购人员内部控制意识的提升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地执行才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支撑。企业应当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将制约机制嵌入到采购环节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各业务部门按规定的权限开展业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内控部门或者内控人员应当定期对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采购环节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科学的采购绩效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考评指标不仅应该包含采购质量、成本、交期等常规指标,还应将采购业务的规范性以及供应商的外部意见等指标纳入进来,通过自我评价、内控评价、外部评价等多方位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促进采购业务的健康开展。
四、结束语
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企业在实施内部管理控制时,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强化内部控制意识,结合科学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桥.浅谈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8,(21):21-22.
[2]梁涌涛.预付账款问题成因分析及风险防范[J].山西农经,2018,(18):100-101.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260.
关键词:制造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
一、制造企业加强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采购是生产制造的起点,高效规范的采购管理,对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采购过程中如果采用了不正确的采购方式、供应商选择不合理、合同审核不严谨、价格审批乃至付款审批等流程不规范都可能导致物资采购环节出现质次价高、舞弊、合同欺诈等问题,造成企业经营损失和经营风险。加强和完善企业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能够从源头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实现战略目标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二、制造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流程设计不合理,未实现岗位权责分离
企业在采购环节流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内部控制与实际业务的深度融合,制定的管理制度可执行性差,流程设计过于冗长,采购业务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生产计划需求,引起业务部门的反感和抵触;或者制度、流程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权责不清、控制节点设置不当,内部控制流程失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功能。有的企业因为人员配置方面的限制,一人多岗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建立严格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制约机制,采购职权分配不合理。
(二)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健全
首先,在供应商准入方面缺乏相应的筛选机制,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过于关注价格和质量,没有从资金实力、研发能力、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在供应商引入过程中,没有进行实地审核或者实地审核时缺少工艺、质量、研发部门的参与,审核过程缺乏相互制约,审核结果不客观,引入的供应商质量良莠不齐,引入过程容易滋生腐败;最后,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供应商分级评价标准,供应商考核、降级、淘汰制度不健全,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三)价格控制手段未发挥作用
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价格管理岗位和定价机制,但是由于价格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不能及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动对价格进行调整,在询价、比价、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供应商蒙蔽。有的企业定价机制的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在执行过程中,价格核定不公允,强势供应商拒绝接受,弱势供应商勉强接受的同时为了弥补损失,偷工减料私自降低质量标准,造成质量隐患;另外,对价格管理岗位或者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也容易造成采购环节腐败的滋生。
(四)预付账款风险意识不足,未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容限
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产生部分預付款项,预付款项支付后,购销双方地位发生变化,一旦供货方出现数量、质量、交期方面的违约,购货方极易处于不利位置,可能出现预付账款逾期或者无法收回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公司内部人员或供应商利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不完善骗取预付款项,导致企业出现坏账损失。有的企业在预付款项支付前,没有对供货方的资信情况进行审查就草率付款,缺乏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审批流程;预付款项支付后,也没有定期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清理,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经营风险上升。
三、制造企业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改善
(一)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实现岗位权责分离
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过程,企业在建立采购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时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切实做到请购、审批、执行、验收、价格管理、款项支付等各环节合理的权责分配,保证各项采购业务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来开展。业务流程设计要注意内部控制与实际业务的深度融合,流程设计人员应该对采购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业务的本质,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定规范、合理的内控流程。针对特殊业务,企业应当制定应急处理机制,保证采购业务的及时性。在内部控制流程的运行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各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同时兼顾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加强供应商管理
对供应商进行前期的开发、审核、绩效的评估、选择评定、信息的收集等内容都包含在供应商管理当中。其中对供应商的开发、审核、选择和绩效的评估是重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直接影响到成本的,也是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所在,同时对供应商来说,这也是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应当建立由质量、研发、工艺、采购等部门人员构成评审组织,在供应商开发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实地审核,对供应商的研发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履约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其次,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定标准,定期从信用状况、交期、成本、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定,对评价优秀的供应商,在采购价格、采购份额、付款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评价较差的供应商坚决予以淘汰。
(三)强化价格管理手段和价格监督机制
企业应当加强价格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培训,通过专业机构、专业网站、市场走访等多种方式搜集价格信息,提高价格管理人员对物资供应市场的分析、研判和预测能力,并对价格管理工作进行细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责任;同时制订完善的价格管理机制和定价基准,在询价、比价、招标过程中,通过对成本构成的分析、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比对、与同行业采购价格的比对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采购价格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审批后执行。企业应当定期对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和差异分析,对价格异常及时查明原因作出调整。 (四)严格控制预付账款
企业应当在供应商日常评价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预付账款管理制度和预付账款的监督考核体系,对预付款项的申请、审批、支付、核对、清收的工作标准、审批程序、责任人做出明确的规定,强化预付款项的审批管理,把预付账款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内。首先,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情况和资金计划制定预付款项预算,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报管理層审批;预付款项支付前,审批环节应根据预付款支付申请、采购合同的相关条款、预付款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判;预付款项支付时,应当检查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严格按照采购合同的约定进行支付;预付款项支付后,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预付账款账龄分析,与采购部门核对到期款项,督促采购部门及时清理并将清理结果纳入监督考核体系。
对于逾期的预付账款,企业应当层层落实责任,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可能无法收回的预付款项,应当及时催收、协商、沟通直至进入法律程序予以追讨,以使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对于确认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预付款项,也应当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严格履行核销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
(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系统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信息化系统中,采购模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通过对采购流程的优化梳理、蓝图的绘制、基础数据的收集,最终将规范的采购管理、价格控制、审批控制、库存管理以及相应的规则导入系统,能够实现对采购环节全过程的标准、高效管理,减少采购过程的人为干预,使采购过程具有可追溯性,有效的监督管理使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规范管理和优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充分考虑操作权限的设置、不相容职责权限的分离、授权管理等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避免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最后,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六)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是企业对采购活动制定的行为规范,从领导层到采购人员内部控制意识的提升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地执行才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支撑。企业应当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将制约机制嵌入到采购环节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各业务部门按规定的权限开展业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内控部门或者内控人员应当定期对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采购环节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科学的采购绩效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考评指标不仅应该包含采购质量、成本、交期等常规指标,还应将采购业务的规范性以及供应商的外部意见等指标纳入进来,通过自我评价、内控评价、外部评价等多方位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促进采购业务的健康开展。
四、结束语
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企业在实施内部管理控制时,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强化内部控制意识,结合科学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桥.浅谈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8,(21):21-22.
[2]梁涌涛.预付账款问题成因分析及风险防范[J].山西农经,2018,(18):100-101.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