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学生创造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增强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和学习成果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中职教学;选择性;学习
教育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就需要用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应努力贯彻统一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就目前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看,这些学生多半成绩不够理想、缺乏自信。因此,关注学生的选择意识应当成为中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的选择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并经常给他们创造选择的机会,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实他们的基础理论,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
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出发,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兴趣和目标的和谐,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自主创新地学习。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层要求,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加以分类训练,坚持“保底不封顶”的思想,让好学生吃好,学困生吃饱,使所有学生在认知学习和能力发展上获得普遍的成功。对于中职生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教文化知识,更要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人文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名家名篇,教师只需要规定范围和一星期必须完成的量,至于背多少,达到什么“度”,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关键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来自主选择,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学习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学习的媒介,学习中介要素包括语言、工具、价值、人际关系、形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它是一切创新性学习的“酶”。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进行衡量。因此,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是师生双相互动的过程,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建构了这样平等对话的情境,学生就会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会对学习产生需要,进而乐此不疲地学好这门学科。如写作训练,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另外,可以要求学生每周交一篇作文,至于写什么,什么时候交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作文交上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及时予以点评,
对于优秀的习作可以在课堂上推荐给全班学生,让学生向好的习作看齐。
三、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有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实验法、实践活动法;还有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欣赏法、情境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不应该硬性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而应鼓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及个人喜好自行选择。同样是学习一篇课文,有的选择读书法,默读、朗读、诵读、浏览、略读、精读,都是可供选择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指导学生上课时,要求学生记笔记,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于学生自己记下的笔记,也要定期检查,以培养在学习活动中能分辨如何记笔记、如何用好笔记。这样,不仅可以杜绝一些学生干扰课堂教学的现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学习形式的自主选择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学习,是个别的、小组的,还是班级的?是固定的,还是灵活多变的?这一切取决于教材内容,更取决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年龄特征。中职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这时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先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再由小组长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集中并发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样可以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这种小组的组成是随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相应的变化,其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项交流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分组学习无疑能促进师生间的多维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分组学习应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观点和合作意识。
“多一些选择,就会多一些收获”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广告语,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益处。
(南京工业技工学校)
关键词:中职教学;选择性;学习
教育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就需要用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应努力贯彻统一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就目前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看,这些学生多半成绩不够理想、缺乏自信。因此,关注学生的选择意识应当成为中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的选择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并经常给他们创造选择的机会,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实他们的基础理论,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
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出发,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兴趣和目标的和谐,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自主创新地学习。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层要求,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加以分类训练,坚持“保底不封顶”的思想,让好学生吃好,学困生吃饱,使所有学生在认知学习和能力发展上获得普遍的成功。对于中职生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教文化知识,更要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人文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名家名篇,教师只需要规定范围和一星期必须完成的量,至于背多少,达到什么“度”,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关键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来自主选择,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学习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学习的媒介,学习中介要素包括语言、工具、价值、人际关系、形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它是一切创新性学习的“酶”。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进行衡量。因此,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是师生双相互动的过程,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建构了这样平等对话的情境,学生就会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会对学习产生需要,进而乐此不疲地学好这门学科。如写作训练,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另外,可以要求学生每周交一篇作文,至于写什么,什么时候交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作文交上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及时予以点评,
对于优秀的习作可以在课堂上推荐给全班学生,让学生向好的习作看齐。
三、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有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实验法、实践活动法;还有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欣赏法、情境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不应该硬性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而应鼓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及个人喜好自行选择。同样是学习一篇课文,有的选择读书法,默读、朗读、诵读、浏览、略读、精读,都是可供选择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指导学生上课时,要求学生记笔记,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于学生自己记下的笔记,也要定期检查,以培养在学习活动中能分辨如何记笔记、如何用好笔记。这样,不仅可以杜绝一些学生干扰课堂教学的现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学习形式的自主选择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学习,是个别的、小组的,还是班级的?是固定的,还是灵活多变的?这一切取决于教材内容,更取决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年龄特征。中职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这时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先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再由小组长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集中并发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样可以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这种小组的组成是随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相应的变化,其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项交流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分组学习无疑能促进师生间的多维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分组学习应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观点和合作意识。
“多一些选择,就会多一些收获”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广告语,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益处。
(南京工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