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以马为牲口的村庄,马很懒,不干活。村长听说邻村的斑马很适合干活,想换品种,遭到村民反对。村长夜里在马身上画白道,天亮后受到村民质疑,他说“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涂了颜色而已”,村民接受了。从此,村长每晚继续做同样的事,村民习惯了。直到有一天,村民发现,原来的马换成了真的斑马,但确实比以前的马更好用,也就认可了。
这是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用以说明“中国改革是从马背上画白道变成真斑马的过程”。他认为,邓小平对这条改革道路可能比所有其他人更胸中有数。
在陈润新作《1984:中国现代商业元年》中,政策转变在时代变迁中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但更多的是平民英雄在其“自留地”中悄悄“画斑马”的探索。这种探索曾饱受争议,甚至难逃法律制裁,却极快地促成了中国经济格局的改变。
犯错致惩治,最终得以平反。制度一次次完成纠错,邓小平最终一锤定音:“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本书中第一个出场人物——“果汁大王”朱新礼,在创业初期就写下在马背上画白道的故事。村子世代以玉米、地瓜、小麦为主要农作物,山前屋后道旁都是苹果树,沂源是中国苹果主要产地之一。可他上任不久,就石破天惊地号召改种葡萄,他的算盘是:按时价算,一亩地种玉米收入只有一二百元,种葡萄能赚五千多元。
面对炸开锅的乡亲们,朱新礼承诺:按人头计算,改种葡萄每户人家每人每年免费发放500斤面粉。他用面粉代替了画“白道”,最终用收入让村民认同了“斑马”。
但正如书中每个“急先锋”那样,近乎每一匹“斑马”都让“村长”获得一纸判词,甚至判决书。朱新礼“民以食为天,农民不种地,叫做不务正业”的判词,孙大午遭遇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步鑫生被免职,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这其中有个体的“出格”,但更多是时代的局限。
陈润并不是第一个钩沉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史的作者,但当“1984”与“现代商业”结合在一起,“1984”不再是一部政治寓言,“现代商业”被注入了盘根错节的历史纵深。启示将大于批判,鼓舞将多于叹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进步就是企业家阶层的崛起。正如陈润在书中所写,与1978年相比,1984年的改革开放局面和市场经济形势,无论从广度、深度、力度还是活跃度来看,更显得名副其实,是从无到有的“元年”。那个剧烈变动的年代,机遇和骗局同在,理想和金钱齐飞。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利益的来源是承担风险与创新。他指出,创新在商业上不是指发明,而是指用同样的资源,你比别人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你为了创造同样的价值,可比别人花费更少的资源。他强调,保护劳动者最好的办法是推动企业间的竞争,竞争越充分,劳动者就越能得到公平竞争。所谓竞争,并不是说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而是政府允许自由进入。
1984年,政策给了企业家以创新的可能性,但保护劳动者、推动竞争的步履却没跟上节奏。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在改革开放的转轨进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商业才华的舞台,却又被体制弊病所束缚捆绑,因而铤而走险,最终身陷囹圄。
时代曾给他们无上荣耀,也带来巨大伤害。
指针回到1984年3月22日,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聚首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给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公开信中写道,“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
30年后的今天,这封掷地有声的公开信仍能让人感受力量。企业家仍对体制抱有良性的质疑,冯仑曾言忧虑中国企业家的忧虑,与公开信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中国社会再也不能这样了,你必须让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有长远的预期,有制度的信赖感,有安全感,不要再有荒唐感,干爹的荒唐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又到了改革重启之时,现实沿袭着历史的轨迹,波澜壮阔,争论与博弈则永难平息。陈润在书中说,历史虽远去,1984年依然镜鉴当今,检验改革真伪的标准,在于市场是否起决定作用,是否解放人的思想。而1984年的英雄主义和理想情怀,对今天的改革者依然是巨大激励。
这是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用以说明“中国改革是从马背上画白道变成真斑马的过程”。他认为,邓小平对这条改革道路可能比所有其他人更胸中有数。
在陈润新作《1984:中国现代商业元年》中,政策转变在时代变迁中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但更多的是平民英雄在其“自留地”中悄悄“画斑马”的探索。这种探索曾饱受争议,甚至难逃法律制裁,却极快地促成了中国经济格局的改变。
犯错致惩治,最终得以平反。制度一次次完成纠错,邓小平最终一锤定音:“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本书中第一个出场人物——“果汁大王”朱新礼,在创业初期就写下在马背上画白道的故事。村子世代以玉米、地瓜、小麦为主要农作物,山前屋后道旁都是苹果树,沂源是中国苹果主要产地之一。可他上任不久,就石破天惊地号召改种葡萄,他的算盘是:按时价算,一亩地种玉米收入只有一二百元,种葡萄能赚五千多元。
面对炸开锅的乡亲们,朱新礼承诺:按人头计算,改种葡萄每户人家每人每年免费发放500斤面粉。他用面粉代替了画“白道”,最终用收入让村民认同了“斑马”。
但正如书中每个“急先锋”那样,近乎每一匹“斑马”都让“村长”获得一纸判词,甚至判决书。朱新礼“民以食为天,农民不种地,叫做不务正业”的判词,孙大午遭遇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步鑫生被免职,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这其中有个体的“出格”,但更多是时代的局限。
陈润并不是第一个钩沉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史的作者,但当“1984”与“现代商业”结合在一起,“1984”不再是一部政治寓言,“现代商业”被注入了盘根错节的历史纵深。启示将大于批判,鼓舞将多于叹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进步就是企业家阶层的崛起。正如陈润在书中所写,与1978年相比,1984年的改革开放局面和市场经济形势,无论从广度、深度、力度还是活跃度来看,更显得名副其实,是从无到有的“元年”。那个剧烈变动的年代,机遇和骗局同在,理想和金钱齐飞。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利益的来源是承担风险与创新。他指出,创新在商业上不是指发明,而是指用同样的资源,你比别人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你为了创造同样的价值,可比别人花费更少的资源。他强调,保护劳动者最好的办法是推动企业间的竞争,竞争越充分,劳动者就越能得到公平竞争。所谓竞争,并不是说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而是政府允许自由进入。
1984年,政策给了企业家以创新的可能性,但保护劳动者、推动竞争的步履却没跟上节奏。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在改革开放的转轨进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商业才华的舞台,却又被体制弊病所束缚捆绑,因而铤而走险,最终身陷囹圄。
时代曾给他们无上荣耀,也带来巨大伤害。
指针回到1984年3月22日,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聚首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给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公开信中写道,“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
30年后的今天,这封掷地有声的公开信仍能让人感受力量。企业家仍对体制抱有良性的质疑,冯仑曾言忧虑中国企业家的忧虑,与公开信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中国社会再也不能这样了,你必须让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有长远的预期,有制度的信赖感,有安全感,不要再有荒唐感,干爹的荒唐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又到了改革重启之时,现实沿袭着历史的轨迹,波澜壮阔,争论与博弈则永难平息。陈润在书中说,历史虽远去,1984年依然镜鉴当今,检验改革真伪的标准,在于市场是否起决定作用,是否解放人的思想。而1984年的英雄主义和理想情怀,对今天的改革者依然是巨大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