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前推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北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坐摊行商,叫卖不止,国泰民安,各乐其业,呈现出一派康熙盛世的繁荣景象。此时,全国各地的举子齐聚北京,准备征战他们十年寒窗后期盼已久的“金榜题名”人生幸事的圆梦之旅,即参加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在才子的选拔上,康熙皇帝“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不仅考察才子们的策问,还别出心裁地让学子们对对联。殿试中,康熙皇帝突然注意到金銮殿下有一位身材矮小的举子,就想戏耍他一番,于是就信口说出了上联:“矮个举人应殿试,莫非想蟾宫折桂”。当三国之时,魏国才子曹植也不过七步成诗。而这位举子听完康熙皇帝的上联,略加思索,仅走了三步就对出了下联:“大清天子坐龙庭,必是凭学问选才”。这个下联对的又快又工整,和当时的情景联系也十分紧密,这让康熙皇帝十分欣赏,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记住了这位举子。阅卷后,康熙皇帝根据这位举子的成绩,将他亲点为探花。这位举子是谁呢?他就是后来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清廉,官声人品俱佳的重臣,清直隶河间府景州人,即现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魏廷珍。
魏廷珍(1667——1756年),字君弼(又君壁),清康熙四十四年举人,五十二年癸已科一甲进士第三人,中探花。癸巳恩科正值康熙六十寿诞,因此进士及第的三人都颇受宠信,魏廷珍更是官运亨通,短短7年间居然连升9级,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大学士。魏廷珍中探花后,即授翰林院编修,参加校对《周易》、《性理》诸书。康熙五十四年升为侍讲,奉命入南书房,做了皇子们的老师,这其中在史书或电视剧中被人们广为熟知的四阿哥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就是他的学生。康熙五十五年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转为侍读。两年后,奉命祭告东岳及济淮两河。康熙五十九(1720年)年康熙帝亲命为江南乡试正考官,主试江南,又擢升占詹事,不久晋为内阁学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管理两淮盐政。在此期间,魏廷珍查知运库十分混乱,亏额竞达150万两,遂一一据实奏报,并提出令其30年补足,以使帑项充实,商力无亏,让混水摸鱼者无机可乘。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后立刻重用了自己的恩师魏廷珍,令其出任湖南巡抚,并在谕旨中告诫说:“尔清正和平,但不肯任劳怨。今为巡抚,宜刚果严厉,不宜因循退缩”。雍正二年,因设立社仓和数宗狱案皆处置失当,拨调绿旗兵饷没有具题上报等,遭到雍正皇帝的谕责。上谕:“廷珍学问操守胜人,乃料理刑名钱谷,非过则不及。”部议降调,遂召回京,授盛京工部侍郎。湖南巡抚任内,他对州县官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只仓库不清一项,就撤换知府6人、知县30人,地方吏治和官场风气为之一新。雍正三年,魏廷珍调任安徽巡抚。针对当地官役侵占、属民拖欠官府钱粮而又因官吏数易难以查清之现状,他在给皇帝奏折中提出:“清釐钱粮,官吏侵蚀,往往匿民欠中,不易清察。请视民欠多少,多限一年,少限半年,分别详察。官吏侵蚀,循例责偿,如实欠在民,督徵催解,州县有逋赋,继任受代,许以时察报。”具体措施是“分作二等,如徽州府属民欠至十七万余两者,勒限一年;宁、池、太、庐、滁、和等州属民欠五万余两上下者,勒限六个月。”“如系官彼侵蚀,即著落官役并前失查上司分赔。”限内不查出的,即降级留任等治理措施,诏如所请行。此间,魏廷珍还大力清查钱粮,核对关税,革除私卖生员、童生等积弊,将中第日的供应限制在20两,治理地方政绩卓著。雍正五年,魏廷珍在雍正皇帝批谕有关科甲诸多鄙陋风气的奏折中遭到点名斥责,说他同年故旧、师生之间有牵扯,偏袒、故容,沽名钓誉,若此风不息,将会斯文扫地。此后不久,已任工部尚书的魏廷珍因“不实心供职”、“因循懈怠,持禄保身”而被革职。雍正六年,魏廷珍认为“歙县乡民违例演戏,应予严禁”而上奏朝廷,奏折受到雍正皇帝的重视得以御批,然皇上谕旨认为:“州县村堡之间借演戏为名,招呼匪类,开设赌场,男女混淆,斗殴生事,种种不法,扰害乡里,此则地方有司所当严禁者”。“至于有力之家祀神酬愿,欢庆之会,歌咏太平在民间有必不容己之情,在国法无一概禁止之理。今但称违例演戏,而未分析其缘由,则是凡属演戏者皆为犯法,国家无此科条也。”雍正八年,魏廷珍调任湖北巡抚。翌年四月召回京,授礼部尚书。十年,授漕运总督,署两江总督。他任漕运总督时,国师文觉奉皇帝之命前往南方朝山拜岳,像王公一样仪卫尊严,所路过地方的官员个个如徒子徒孙一般顶礼膜拜。到安徽,总督年羹尧首行此礼,搞得其他官员也不得不跟着学,唯独魏廷珍直立不拜,安闲徜佯其中,并上疏进言臣不能从佛法,雍正皇帝也不追究他的罪过。期间,魏廷珍还严格整饬运丁,杜绝偷卖挂欠之弊。原来漕运船只过淮河,签证官无不索贿。后经魏廷珍亲制签证卡片,简化手续,使小吏不能插手作弊。此后,历任兵部尚书、皇清文颖馆副总裁、礼部尚书之职。雍正十三年,又以礼部尚书参与办理苗疆事务。综观雍正一朝,魏廷珍历任湖南巡抚、安徽巡抚、湖北巡抚、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可谓位高权重。这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尤其是一个叫任兰枝的人,由此为后来的官场仕途埋下了隐患。
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就有官员弹劾魏廷珍,说他骄横无理,仗着自己是两朝重臣,不把新登基的皇帝放在眼里。渐渐地乾隆皇帝亦愈来对魏廷珍不满,遂命其以尚书衔守泰陵(即雍正皇帝陵)。乾隆三年(1738年)魏廷珍被封为左都御史,次年又被封为工部尚书之职。虽然如此,由于得不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加之朝廷中一些政敌的不断上奏弹劾,为保住性命,在乾隆五年(1740年)魏廷珍以老病乞休。这时任礼部尚书的任兰枝又落井下石地参了他一本,说魏廷珍在前两朝做官还好好的,到了您乾隆皇帝就要告老还乡,分明是不愿为朝廷出力。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怒,于是以:“廷珍在世宗朝服官中外,不克举其职,屡奉申诫,今以老病乞休,似此因循懈怠、持禄保身之习,断不可长。”为由下旨剥夺了魏廷珍的一切官职。就这样,两朝重臣魏廷珍以布衣的身份回到了家乡景州。然而时隔不久,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场大旱又使魏廷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这年天下大旱,流民四处,道路相望,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全国各地告急,社情不稳,驿路上驿马狂奔,络绎不绝,要求赈灾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往京城。乾隆皇帝心急如焚,连忙召集臣子们商讨此事。他说:“今苦旱,用人行政或有阙失,宜直言。”这时太常侍卿陶正靖站出来说:“廷珍负清望,无大过。近日放还,天语峻厉,非所以优老臣。”乾隆皇帝听后心领神会,开始对魏廷珍心怀愧疚。数日后,乾隆皇帝与任兰枝谈话间,任兰枝告诉乾隆皇帝,陶正靖是魏廷珍的门生。乾隆皇帝向来厌恶官员私下搞裙带关系,故对陶正靖的行为十分气愤。于是乾隆皇帝颁布圣谕:“朝臣师友门生援引标榜,其端不可开”,并要任兰枝代写一道手谕告诫陶正靖。后来“上问正靖,知为兰枝门生”,遂责问任兰枝,任兰枝回答“年老耳聋,一时误听”,乾隆皇上愈加愤怒,责兰枝诈伪,对称“老”,以旧臣自居,交吏部议处,任兰枝、陶正靖因此都受到了处分。到了这时,乾隆皇帝已经深知自己错罚了魏廷珍,内心充满了愧疚,一直想找机会化解这段误会。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上南巡路过直隶河间地区时,专程来到景州。这天,天正下着濛濛细雨,乾隆皇帝掀开轿帘,远远地就看见一位老人正带着百姓跪在路旁迎驾,只见这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乾隆皇帝定睛一看,禁不住心头一酸,因为这位老人正是魏廷珍。他连忙下旨落轿,亲自扶起了魏廷珍,随后来到其家中。他怎么也没想到,两朝重臣魏廷珍的家里竟然十分清贫,妻子和孩子都身着布衣,这让乾隆十分感动。乾隆皇帝亲赐其“林泉耆硕”之匾额,并赐诗一首,有句云:“皇祖栽培士,于今剩几人”流露了乾隆对旧臣的关怀和思念之情,并下旨恢复了魏廷珍的官职。乾隆十六年,又赐诗,诗中有“鹤发犹然健,葵心不改倾”等夸奖老臣暮年仍壮心不已的诗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上再次东巡景州,魏廷珍跪迎銮驾,在行宫受到召见,所得赏赐十分的优厚。不久,魏廷珍以88岁高龄在家中病故。 魏廷珍病故的消息奏报乾隆皇帝后,他亲自吩咐造办处制作了两件完全相同的珐琅山水诗句瓶,一件留在自己身边,在经过大清朝的逐渐消亡、军阀混战、民国肇建、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创建等的历史风风雨雨后,最终成为故宫的珍藏,是乾隆时期最精美的瓷胎化珐琅之一,其价值无法估量,弥足珍贵。另一件则赏赐给了魏廷珍的儿子,成为魏家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据《国宝档案》:这两件形制完全相同的珐琅山水诗句瓶,通高26厘米,口径12.1厘米,足径12.1厘米。瓶口采用独特花形设计,瓷瓶周身纹饰工艺精湛,腹部以豆青釉为地,并加金色凸印乳钉,瓶体更具立体感。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其正面开光是一座塔,就故宫收藏的那件而言,则是故宫收藏的26件瓷胎化珐琅中唯一一件在开光上具有景观的瓷胎画珐琅器物。那么这座塔是哪座塔,它究竟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座塔名叫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因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称为景州塔。景州塔在中国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据历史文献记载,此塔建于北魏时期,北齐、隋唐时期予以重修。现存建筑按其形制分析,应是宋代所建。在塔的第一层内,有一块记载捐资修塔人名和年月的碑刻,写明此塔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所建。在塔顶铁刹内,还刻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金天眷二年(1139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修题记。景州塔气势宏伟,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形容塔的高大。其外表为八棱状,共13层,63.85米高,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塔基由坚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塔下部为砖砌须弥座,以仰莲承托刹身,刹身不用相轮而用铁板交替压叠,有如锥形铁框。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为穿心式构造,从第一层正中直穿塔心,登上两层后折回右侧继续穿心上登,每层均改变穿心方位,使塔的结构不致上下通裂。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盘旋而上,可达极顶。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通过洞户远眺四方。风和日丽的时候登上塔顶,周围三四十里的风景可一览无余,前人曾有诗说,“绝顶静观真景象,却也身疑在蓬瀛”。乾隆先后两次南巡景州都登上了景州塔,而且自从乾隆登塔后,此地就开始流传一句民谣:“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那么这与乾隆帝登塔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景州塔结构十分奇特,从上到下竟然看不到一根房梁,故有景县无梁殿之称。乾隆皇帝来到景州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塔,他反复观看之余就随口说了一句“此殿无梁乎?”听到此话后,魏廷珍连忙下跪应到:感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乾隆皇帝也心领神会,知道魏廷珍故意将“无梁”理解为“无粮”,但天子毕竟是金口玉言,只好宣布减免了景州的钱粮。
魏廷珍天赋禀性骨鲠,虽屡遭皇帝训斥,而一向受重用,经久不衰,为官三十年,侍奉三朝皇帝,以清正和平,纤毫不染,名扬朝廷内外。耄耋之年,以老病归,去世后朝廷派人奉礼赐祭,并赐谥号文简,乡里感到十分的荣耀。
魏廷珍(1667——1756年),字君弼(又君壁),清康熙四十四年举人,五十二年癸已科一甲进士第三人,中探花。癸巳恩科正值康熙六十寿诞,因此进士及第的三人都颇受宠信,魏廷珍更是官运亨通,短短7年间居然连升9级,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大学士。魏廷珍中探花后,即授翰林院编修,参加校对《周易》、《性理》诸书。康熙五十四年升为侍讲,奉命入南书房,做了皇子们的老师,这其中在史书或电视剧中被人们广为熟知的四阿哥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就是他的学生。康熙五十五年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转为侍读。两年后,奉命祭告东岳及济淮两河。康熙五十九(1720年)年康熙帝亲命为江南乡试正考官,主试江南,又擢升占詹事,不久晋为内阁学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管理两淮盐政。在此期间,魏廷珍查知运库十分混乱,亏额竞达150万两,遂一一据实奏报,并提出令其30年补足,以使帑项充实,商力无亏,让混水摸鱼者无机可乘。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后立刻重用了自己的恩师魏廷珍,令其出任湖南巡抚,并在谕旨中告诫说:“尔清正和平,但不肯任劳怨。今为巡抚,宜刚果严厉,不宜因循退缩”。雍正二年,因设立社仓和数宗狱案皆处置失当,拨调绿旗兵饷没有具题上报等,遭到雍正皇帝的谕责。上谕:“廷珍学问操守胜人,乃料理刑名钱谷,非过则不及。”部议降调,遂召回京,授盛京工部侍郎。湖南巡抚任内,他对州县官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只仓库不清一项,就撤换知府6人、知县30人,地方吏治和官场风气为之一新。雍正三年,魏廷珍调任安徽巡抚。针对当地官役侵占、属民拖欠官府钱粮而又因官吏数易难以查清之现状,他在给皇帝奏折中提出:“清釐钱粮,官吏侵蚀,往往匿民欠中,不易清察。请视民欠多少,多限一年,少限半年,分别详察。官吏侵蚀,循例责偿,如实欠在民,督徵催解,州县有逋赋,继任受代,许以时察报。”具体措施是“分作二等,如徽州府属民欠至十七万余两者,勒限一年;宁、池、太、庐、滁、和等州属民欠五万余两上下者,勒限六个月。”“如系官彼侵蚀,即著落官役并前失查上司分赔。”限内不查出的,即降级留任等治理措施,诏如所请行。此间,魏廷珍还大力清查钱粮,核对关税,革除私卖生员、童生等积弊,将中第日的供应限制在20两,治理地方政绩卓著。雍正五年,魏廷珍在雍正皇帝批谕有关科甲诸多鄙陋风气的奏折中遭到点名斥责,说他同年故旧、师生之间有牵扯,偏袒、故容,沽名钓誉,若此风不息,将会斯文扫地。此后不久,已任工部尚书的魏廷珍因“不实心供职”、“因循懈怠,持禄保身”而被革职。雍正六年,魏廷珍认为“歙县乡民违例演戏,应予严禁”而上奏朝廷,奏折受到雍正皇帝的重视得以御批,然皇上谕旨认为:“州县村堡之间借演戏为名,招呼匪类,开设赌场,男女混淆,斗殴生事,种种不法,扰害乡里,此则地方有司所当严禁者”。“至于有力之家祀神酬愿,欢庆之会,歌咏太平在民间有必不容己之情,在国法无一概禁止之理。今但称违例演戏,而未分析其缘由,则是凡属演戏者皆为犯法,国家无此科条也。”雍正八年,魏廷珍调任湖北巡抚。翌年四月召回京,授礼部尚书。十年,授漕运总督,署两江总督。他任漕运总督时,国师文觉奉皇帝之命前往南方朝山拜岳,像王公一样仪卫尊严,所路过地方的官员个个如徒子徒孙一般顶礼膜拜。到安徽,总督年羹尧首行此礼,搞得其他官员也不得不跟着学,唯独魏廷珍直立不拜,安闲徜佯其中,并上疏进言臣不能从佛法,雍正皇帝也不追究他的罪过。期间,魏廷珍还严格整饬运丁,杜绝偷卖挂欠之弊。原来漕运船只过淮河,签证官无不索贿。后经魏廷珍亲制签证卡片,简化手续,使小吏不能插手作弊。此后,历任兵部尚书、皇清文颖馆副总裁、礼部尚书之职。雍正十三年,又以礼部尚书参与办理苗疆事务。综观雍正一朝,魏廷珍历任湖南巡抚、安徽巡抚、湖北巡抚、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可谓位高权重。这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尤其是一个叫任兰枝的人,由此为后来的官场仕途埋下了隐患。
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就有官员弹劾魏廷珍,说他骄横无理,仗着自己是两朝重臣,不把新登基的皇帝放在眼里。渐渐地乾隆皇帝亦愈来对魏廷珍不满,遂命其以尚书衔守泰陵(即雍正皇帝陵)。乾隆三年(1738年)魏廷珍被封为左都御史,次年又被封为工部尚书之职。虽然如此,由于得不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加之朝廷中一些政敌的不断上奏弹劾,为保住性命,在乾隆五年(1740年)魏廷珍以老病乞休。这时任礼部尚书的任兰枝又落井下石地参了他一本,说魏廷珍在前两朝做官还好好的,到了您乾隆皇帝就要告老还乡,分明是不愿为朝廷出力。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怒,于是以:“廷珍在世宗朝服官中外,不克举其职,屡奉申诫,今以老病乞休,似此因循懈怠、持禄保身之习,断不可长。”为由下旨剥夺了魏廷珍的一切官职。就这样,两朝重臣魏廷珍以布衣的身份回到了家乡景州。然而时隔不久,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场大旱又使魏廷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这年天下大旱,流民四处,道路相望,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全国各地告急,社情不稳,驿路上驿马狂奔,络绎不绝,要求赈灾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往京城。乾隆皇帝心急如焚,连忙召集臣子们商讨此事。他说:“今苦旱,用人行政或有阙失,宜直言。”这时太常侍卿陶正靖站出来说:“廷珍负清望,无大过。近日放还,天语峻厉,非所以优老臣。”乾隆皇帝听后心领神会,开始对魏廷珍心怀愧疚。数日后,乾隆皇帝与任兰枝谈话间,任兰枝告诉乾隆皇帝,陶正靖是魏廷珍的门生。乾隆皇帝向来厌恶官员私下搞裙带关系,故对陶正靖的行为十分气愤。于是乾隆皇帝颁布圣谕:“朝臣师友门生援引标榜,其端不可开”,并要任兰枝代写一道手谕告诫陶正靖。后来“上问正靖,知为兰枝门生”,遂责问任兰枝,任兰枝回答“年老耳聋,一时误听”,乾隆皇上愈加愤怒,责兰枝诈伪,对称“老”,以旧臣自居,交吏部议处,任兰枝、陶正靖因此都受到了处分。到了这时,乾隆皇帝已经深知自己错罚了魏廷珍,内心充满了愧疚,一直想找机会化解这段误会。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上南巡路过直隶河间地区时,专程来到景州。这天,天正下着濛濛细雨,乾隆皇帝掀开轿帘,远远地就看见一位老人正带着百姓跪在路旁迎驾,只见这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乾隆皇帝定睛一看,禁不住心头一酸,因为这位老人正是魏廷珍。他连忙下旨落轿,亲自扶起了魏廷珍,随后来到其家中。他怎么也没想到,两朝重臣魏廷珍的家里竟然十分清贫,妻子和孩子都身着布衣,这让乾隆十分感动。乾隆皇帝亲赐其“林泉耆硕”之匾额,并赐诗一首,有句云:“皇祖栽培士,于今剩几人”流露了乾隆对旧臣的关怀和思念之情,并下旨恢复了魏廷珍的官职。乾隆十六年,又赐诗,诗中有“鹤发犹然健,葵心不改倾”等夸奖老臣暮年仍壮心不已的诗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上再次东巡景州,魏廷珍跪迎銮驾,在行宫受到召见,所得赏赐十分的优厚。不久,魏廷珍以88岁高龄在家中病故。 魏廷珍病故的消息奏报乾隆皇帝后,他亲自吩咐造办处制作了两件完全相同的珐琅山水诗句瓶,一件留在自己身边,在经过大清朝的逐渐消亡、军阀混战、民国肇建、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创建等的历史风风雨雨后,最终成为故宫的珍藏,是乾隆时期最精美的瓷胎化珐琅之一,其价值无法估量,弥足珍贵。另一件则赏赐给了魏廷珍的儿子,成为魏家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据《国宝档案》:这两件形制完全相同的珐琅山水诗句瓶,通高26厘米,口径12.1厘米,足径12.1厘米。瓶口采用独特花形设计,瓷瓶周身纹饰工艺精湛,腹部以豆青釉为地,并加金色凸印乳钉,瓶体更具立体感。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其正面开光是一座塔,就故宫收藏的那件而言,则是故宫收藏的26件瓷胎化珐琅中唯一一件在开光上具有景观的瓷胎画珐琅器物。那么这座塔是哪座塔,它究竟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座塔名叫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因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称为景州塔。景州塔在中国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据历史文献记载,此塔建于北魏时期,北齐、隋唐时期予以重修。现存建筑按其形制分析,应是宋代所建。在塔的第一层内,有一块记载捐资修塔人名和年月的碑刻,写明此塔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所建。在塔顶铁刹内,还刻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金天眷二年(1139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修题记。景州塔气势宏伟,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形容塔的高大。其外表为八棱状,共13层,63.85米高,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塔基由坚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塔下部为砖砌须弥座,以仰莲承托刹身,刹身不用相轮而用铁板交替压叠,有如锥形铁框。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为穿心式构造,从第一层正中直穿塔心,登上两层后折回右侧继续穿心上登,每层均改变穿心方位,使塔的结构不致上下通裂。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盘旋而上,可达极顶。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通过洞户远眺四方。风和日丽的时候登上塔顶,周围三四十里的风景可一览无余,前人曾有诗说,“绝顶静观真景象,却也身疑在蓬瀛”。乾隆先后两次南巡景州都登上了景州塔,而且自从乾隆登塔后,此地就开始流传一句民谣:“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那么这与乾隆帝登塔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景州塔结构十分奇特,从上到下竟然看不到一根房梁,故有景县无梁殿之称。乾隆皇帝来到景州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塔,他反复观看之余就随口说了一句“此殿无梁乎?”听到此话后,魏廷珍连忙下跪应到:感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乾隆皇帝也心领神会,知道魏廷珍故意将“无梁”理解为“无粮”,但天子毕竟是金口玉言,只好宣布减免了景州的钱粮。
魏廷珍天赋禀性骨鲠,虽屡遭皇帝训斥,而一向受重用,经久不衰,为官三十年,侍奉三朝皇帝,以清正和平,纤毫不染,名扬朝廷内外。耄耋之年,以老病归,去世后朝廷派人奉礼赐祭,并赐谥号文简,乡里感到十分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