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收治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中8例脂肪液化,2例除液化外有切口轻度感染,均经拆线冲洗引流等综合治疗,平均住院12天全愈出院。1年后随访,9例无异常,1例卵巢肿瘤复发转肿留医院治疗。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近年遇到的新病症,且有增多趋势。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手术有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是良好的。
关键词 妇产科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3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近年肥胖者较多,肥胖首先是腹壁脂肪增加,腹部切口后发生脂肪液化,是近年一种新的病症,基层医院并不少见,近12年收治10例,均为体型较胖者,其中重度肥胖2例,中度7例,轻度1例。年龄24~79岁,多数35岁左右。
手术种类:剖宫产2例,输卵管妊娠1例,子宫切除1例,子宫肌瘤剔除2例,卵巢肿瘤切除1例,卵巢囊肿切除3例。全为妇产科常见经腹部切口的手术,手术时间5小时,一般1~3小时。
临床症状:术后5天左右,患者自觉腹部有坠重感,刀口纱布潮湿渗液,严重时整块纱布都潮湿,呈淡黄色,卧床翻身或大小便时渗液增多,部分患者有刀口痛、便秘、腹胀、尿潴留、微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检查诊断:腹部检查见纱布潮湿,呈淡黄色或淡红色,纱布变软移位,刀口周围稍有隆起,刀口愈合不佳,2例局部有红肿,触诊有轻度压痛,腹壁较软,加压后渗液增多,刀口旁有空腔感,无肿块,无坏死与结痂现象。将渗液涂片镜检查,有大量脂肪滴,放置清水盆中明显有油状浮在水面,细菌培养阴性。最后诊断,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切口轻度感染2例。
治疗方法:首先是检查切口状况,如有无感染、红肿、愈合、裂口、缝线松紧等,对渗液要掌握其量、颜色、厚薄、部位、性状等变化,然后决定治疗方案,渗液多范围大则拆线多些,一般可拆2~3根。拆线后将切口内异物、坏死组织、夹在切口中的脂肪球等全部清除,并探查有无空腔及其大小,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直至切口清洁,组织新鲜为止,在空腔内置入可冲洗的引流管[1],既可引流又可每日冲洗,最后将切口对齐,蝶形胶布固定,外用敷料加压包扎,每日观察切口状况,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其原则是严格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有时不拆线引流也可以。同时全身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与预防感染,并给支持对症治疗,保证需要的营养,促进腹壁组织增生愈合。患者卧床要多翻身及早期下床活动,利于愈合。渗液停止1~2天后可拔除引流管,如切口愈合不佳,可缝合几针。
结果
10例经上述治疗,在液化后6天好转,最晚14天,平均10天全部愈合,其中有2例切口作二次缝合,平均12天全部出院,无后遗症。1年后随访9例无异常,1例卵巢肿瘤复发,转肿瘤医院治疗。
讨论
随着肥胖症逐年增多,施行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是近年遇到的新病症,医务工作者除积极更新医疗技术外,也要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新的思维。
目前腹部脂肪液化症虽无统一诊断标准,笔进体会只要切口愈合不佳、敷料潮湿、有淡黄色渗液、触诊有空腔感、渗液镜检有大量脂肪滴,放在水中有油状浮出、渗液培养无菌等,凭此几点可以考虑脂肪液化的可能,但必须与感染渗液、腹腔炎症或其他疾病漏液相鉴别。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笔者认为与手术有关。切口较长,操作粗糙,脂肪层损伤较多;手术时间过长,脂肪暴露空气中而变性;手术拉钩压迫腹壁过重,影响脂肪层血液循环;使用电刀强度过大,致脂肪组织烧焦而坏死;止血不彻底,切口中含有血液,刺激脂肪发生液化;缝合时有脂肪夹在切口中形成液化;缝线结扎过紧距切口较远,使脂肪层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而液化;腹壁各层次对合不齐,留有死腔或异物,造成液化;切口感染也是脂肪液化的因素。本文2例轻度感染,及早发现与治疗,未有扩大。脂肪是细菌培养基,如感染扩大到脂肪层,不仅是液化问题,还可发生化脓,甚至漫延到整个腹壁,造成严重后果。其他如患者发高热、天气太热、出汗过多、卧床不动、患糖尿病、手术并发症等诱因引起。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主要是及早发现,及时清创冲洗与引流,定时换药,保持切口干燥,改善组织营养,全身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液化是可以治愈的[2],本文10例均得到早期发现与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无后遗症。
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是手术,要求医生对切口、止血、结扎、缝合等操作基本功熟练、规范,对肥胖者要灵活掌握,术后严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脂肪液化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78-179.
2 莫瑞祥,陈廷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J].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
关键词 妇产科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3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近年肥胖者较多,肥胖首先是腹壁脂肪增加,腹部切口后发生脂肪液化,是近年一种新的病症,基层医院并不少见,近12年收治10例,均为体型较胖者,其中重度肥胖2例,中度7例,轻度1例。年龄24~79岁,多数35岁左右。
手术种类:剖宫产2例,输卵管妊娠1例,子宫切除1例,子宫肌瘤剔除2例,卵巢肿瘤切除1例,卵巢囊肿切除3例。全为妇产科常见经腹部切口的手术,手术时间5小时,一般1~3小时。
临床症状:术后5天左右,患者自觉腹部有坠重感,刀口纱布潮湿渗液,严重时整块纱布都潮湿,呈淡黄色,卧床翻身或大小便时渗液增多,部分患者有刀口痛、便秘、腹胀、尿潴留、微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检查诊断:腹部检查见纱布潮湿,呈淡黄色或淡红色,纱布变软移位,刀口周围稍有隆起,刀口愈合不佳,2例局部有红肿,触诊有轻度压痛,腹壁较软,加压后渗液增多,刀口旁有空腔感,无肿块,无坏死与结痂现象。将渗液涂片镜检查,有大量脂肪滴,放置清水盆中明显有油状浮在水面,细菌培养阴性。最后诊断,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切口轻度感染2例。
治疗方法:首先是检查切口状况,如有无感染、红肿、愈合、裂口、缝线松紧等,对渗液要掌握其量、颜色、厚薄、部位、性状等变化,然后决定治疗方案,渗液多范围大则拆线多些,一般可拆2~3根。拆线后将切口内异物、坏死组织、夹在切口中的脂肪球等全部清除,并探查有无空腔及其大小,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直至切口清洁,组织新鲜为止,在空腔内置入可冲洗的引流管[1],既可引流又可每日冲洗,最后将切口对齐,蝶形胶布固定,外用敷料加压包扎,每日观察切口状况,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其原则是严格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有时不拆线引流也可以。同时全身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与预防感染,并给支持对症治疗,保证需要的营养,促进腹壁组织增生愈合。患者卧床要多翻身及早期下床活动,利于愈合。渗液停止1~2天后可拔除引流管,如切口愈合不佳,可缝合几针。
结果
10例经上述治疗,在液化后6天好转,最晚14天,平均10天全部愈合,其中有2例切口作二次缝合,平均12天全部出院,无后遗症。1年后随访9例无异常,1例卵巢肿瘤复发,转肿瘤医院治疗。
讨论
随着肥胖症逐年增多,施行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是近年遇到的新病症,医务工作者除积极更新医疗技术外,也要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新的思维。
目前腹部脂肪液化症虽无统一诊断标准,笔进体会只要切口愈合不佳、敷料潮湿、有淡黄色渗液、触诊有空腔感、渗液镜检有大量脂肪滴,放在水中有油状浮出、渗液培养无菌等,凭此几点可以考虑脂肪液化的可能,但必须与感染渗液、腹腔炎症或其他疾病漏液相鉴别。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笔者认为与手术有关。切口较长,操作粗糙,脂肪层损伤较多;手术时间过长,脂肪暴露空气中而变性;手术拉钩压迫腹壁过重,影响脂肪层血液循环;使用电刀强度过大,致脂肪组织烧焦而坏死;止血不彻底,切口中含有血液,刺激脂肪发生液化;缝合时有脂肪夹在切口中形成液化;缝线结扎过紧距切口较远,使脂肪层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而液化;腹壁各层次对合不齐,留有死腔或异物,造成液化;切口感染也是脂肪液化的因素。本文2例轻度感染,及早发现与治疗,未有扩大。脂肪是细菌培养基,如感染扩大到脂肪层,不仅是液化问题,还可发生化脓,甚至漫延到整个腹壁,造成严重后果。其他如患者发高热、天气太热、出汗过多、卧床不动、患糖尿病、手术并发症等诱因引起。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主要是及早发现,及时清创冲洗与引流,定时换药,保持切口干燥,改善组织营养,全身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液化是可以治愈的[2],本文10例均得到早期发现与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无后遗症。
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是手术,要求医生对切口、止血、结扎、缝合等操作基本功熟练、规范,对肥胖者要灵活掌握,术后严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脂肪液化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78-179.
2 莫瑞祥,陈廷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J].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