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近现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2015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教材61种,共选入近现代教育人物68人,按其被选入频次可分为高频人物(5人)、中高频人物(8人)、中频人物(8人)、低频人物(47人).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收入频次基本对应,选入频次的前5位是蔡元培(58次)、康有为(52次)、张之洞(51次)、梁启超(51次)、陶行知(49次),未有哪一位教育家被所有教材收入.统计发现,受近现代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61种教材明显存在人物评价被高估(如龚自珍、魏源、李大钊、鲁迅等)和被低估(如陈鹤琴、胡适、陈独秀等)的情况.总体上,专门教育人物不断受到重视,但程度稍显不够,尚待强化.教材中的近现代教育人物群体,始创于沈灌群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草案)》,初步形成于陈景磐的《中国近代教育史》和陈元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集中体现于王炳照等编《中国教育史》、喻本伐等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和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综合61种教材的整体分析、三种典型教材的具体分析及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近现代教育人物核心群体11人,基本群体20人,供后继的教材编撰者参考.
其他文献
期刊
未来主义雕塑是未来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颠覆文化传统、讴歌革命与科技、青睐多元材料等特点.我国校园雕塑的未来主义表现为“腾飞与天空…机械与动力”“劳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从课程模式、项目模式到综合变革模式的变迁,演变至今相对清晰和
美国教材评价标准主要由行业组织、地方教育机构和教育咨询机构等发布,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以《优质教材工具》为代表的教材评价标准,积极吸纳并回应
课堂环境本质和社会心理交流在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目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翻转课堂环境这个决定翻转教学效果的重要潜在因素还未得到充分关注.建立翻转课堂环境评价体系有助
摘 要:回归内在,从作家心理特征出发,深入了解作家自觉意识并分析其对创作的影响。创作主体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现自我对创作前后期产生着有形无形的影响,并在创作中影响其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也带来了文学文本与创作主体二者距离的变化。  关键词:文本;创作主体;自觉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  一、自觉的伪造与清
基于对2007年以来有关模型与建模的1920篇文献进行的热点可视化分析,并追踪其中的关键文献,总结概括近十年来国际科学教育及化学教育研究在模型与建模领域的热点及现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