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的有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回族在全国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在丧葬习俗上会有略微差异,但都会按照伊斯兰教丧葬的有关规定:静、速、严、简、宽等内容,开封地区也不例外。
【关键词】:回族;丧葬习俗;生死观;宗教因素
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特色的便是丧葬习俗了,通过丧葬仪式,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穆斯林并不害怕面对死亡,他们认为生是人生的旅途,而死是肉体的消失,精神的升华,是后世的开始。《古兰经》说:“凡有气血者,都要尝死的滋味,我以福祸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
一、开封的清真寺及回族的分布情况
開封市区有东大清真寺、文殊寺、北大街清真寺、宋门关清真寺、铁塔清真寺、善意堂清真寺等大大小小16座,一些老门老户的回族都生活在清真寺周围,大都是上了年龄的。他们在各方面都非常遵循伊斯兰的教规,定期做礼拜,女性不能露皮肤和头发,即使夏天也要穿长袖长裤,常年用头巾包裹头发。而年轻的一代人,居住在开封市的各个地方,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一些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教法,如穿着方面,这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但是最基本的教规是一定要遵循和恪守的。
二、伊斯兰教影响下的丧葬习俗特点
(一)实行土葬祭火葬
穆斯林常说,要入土为安,说的就是要实行土葬。这个土葬和有些其他民族的土葬还有所区分,穆斯林的土葬是不用棺材的,只是用木板或匣子把尸体抬到墓地,然后由人把裹着克番的亡人放置在提前挖好的坟墓里。伊斯兰教也允许水葬,如在海上航行数月不具备土葬的条件,也可在念诵古兰经后投入大海。
(二)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回族的葬丧根据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亡人三日内必葬,不问风水,不择时日。回族有句俗话说:“活人奔家,亡人奔土”,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应尽快安葬。如果在旅途中意外身亡,可就近埋葬,伊斯兰教不主张长途运尸,认为天下黄土皆可埋葬亡人。尸体放置时间久而腐烂,视为对亡人的不敬。而在开封市区,人归真后放置清真寺,一般是要等上一天,等家人亲属及远方的朋友赶到,最后悼念一下亡人,再于次日举行殡礼。
(三)提倡俭葬反对厚葬
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思想,葬礼提倡俭省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由于伊斯兰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穆斯林认为人在世时,不管他的地位再高,金钱再多,对于他后世在安拉面前的品德和人格方面并没有任何作用。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也不能增加他的善功。开封那些年老而虔诚的穆斯林,会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参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活动,会对穷人进行救济,会对清真寺进行捐赠,这样积攒了善功,在后世就能减少痛苦。
三、伊斯兰的丧葬程序
(一)停埋体。在开封市区,一般都是在医院无常的居多,也有突发情况的存在。但是不管在哪里,一般都要家人第一时间从逝世的地点转移到清真寺。清真寺会有专门的小屋子用来停放亡人。冬天一般都停放在停尸床上,夏天则会放置在寺里准备好的带有冷藏作用的容器中。亡人要南北朝向仰卧,面稍面向西方,因为真主位于我们的西方,上面往往要盖一层白布。接下来就要通知亲朋好友,大家都要陆续前往清真寺。
(二)善面。也叫探“埋體”,这一程序相当于和遗体告别。一般是把亡人头上的白布单掀开,家人依次进入屋中,最后看一眼自己去世的亲人。在这一过程中,忌大声哭嚎,忌向亡人鞠躬行礼,忌在地上磕头行礼。穆斯林相信,人的去世是奔向后世的开始,是返回真主那里去的,因此没有必要哀伤。
(三)着水。在亲朋好友都到来之后,探过埋体。就要为亡人沐浴净身了。而着水这一步骤在开封的清真寺一般是在后半夜的某个时间段进行。穆斯林给亡人沐浴时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寺里提供地方和净水,一般沐浴是由三个人完成。可都是家人,也可找寺师傅来帮忙。而参与沐浴的人,都必须要洗大净之后才可以。在为亡人着水时,按照大净程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洗三次,干净即可。可用皂水洗,也能用净水洗。洗时一人要带上手套,一般准备两幅,上身一副,下身一副,另一人灌水,一人帮助冲洗。在给亡人净身时,除了洗涤的三人外,其他人一律不许入内。
(四)穿克番。亡人净身后就要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这种布为白色棉麻布料,不用锦衣绸缎。这也是俭葬的体现。而克番布,是讲究男女有别的。男性一般有三块,一块称为大卧单,尺寸长于身,头脚分别多出六七寸。一块为小卧单,长短合身,稍有多出。最后一块为衬衫,回族称“格米素”,这个是要露出头和脚,一般是从肩至脚踝出。女性则是比男性多出两块,除那三件外还要加上头巾和裹胸。穿克番要根据规矩从右至左层层包裹,先是格米素,后是小卧单,最后为大卧单。女性加上裹胸和盖头。在头部,腰部,脚踝处用绳子捆好。穿好克番后,在克番上放置些樟脑,撒些香水,移放在清真寺制作的专门抬尸体的木匣子里,并放在清真寺大殿的前面。
(五)“折那则”。“折那则”是阿拉伯语音译过来的,是殡礼的意思。在下葬的当天早上,阿訇会在大殿里颂《古兰经》,参加者必须洗大小净之后拖鞋进入,并排站立,和阿訇一起。这是生者对亡人的最后一次祷告,祈求真主原谅亡人在世时的一切罪行。这仪式是丧葬流程中最为庄严和隆重的。同时他又很简朴,反对人们吹拉弹唱,大张旗鼓。
(六)亡人下葬。“折那则”结束后,就要将亡人抬向墓地。回族一般都有自己圈定好的地方,其他民族不得安葬在这里。在开封的杨楼和朱仙镇的一些地方是指定好的回族埋葬区域。坟墓是事先挖好的,南北朝向,长度容下可容下一人即可,而深度方面教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能埋葬住亡人即可。
由于开封回族的墓地离市中心都比较远,所以是由回族男子将匣子从清真寺抬出,抬到在马路边停放的清真寺的灵车上,车上除了司机要坐上两三个家人。其他人驱车前往。在从清真寺抬出的路上,一般是由四人换台。走在最前面的是亡人的至亲,其他朋友亲朋好友跟随在后面。
到达墓地后,把亡人从匣子里抬出,由两人下到墓穴将亡人缓缓抬入到挖好的洞中,脸面向西方。在周围撒些樟脑、麝香等不含酒精的香料,防止身体腐烂变臭。完成后洞口用木板或土坯封好洞口,然后家人用铁锹填土。在整个下葬的过程中,都要由阿訇在前面念诵《古兰经》,祈求真主的宽恕。不允许对亡人下跪磕头和鞠躬。
四、穆斯林对生死的认识
穆斯林认为,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性就有女性,有今世就有后世,世间万物都是对称的。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肉体是可以腐化的,但灵魂是永远存在的。真主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就已经给了他们期限,到了一定时候,万物都是要毁灭的,灵魂是被真主收走的。有招一日真主会让肉体复活,把灵魂召回,为大复活。伊斯兰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认为今世和后世互为因果,今世的所作所为在后世会得到应有的报偿。因此不能两世脱节,追求“两世吉庆”。
结语:
通过葬丧习俗,穆斯林也像人们展示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穆斯林所坚持的土葬、俭葬、速葬体现出来的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勤俭节约等,都符合现在社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所以回族的丧葬习俗,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106.
[3]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回族研究,2003第4期(总第52期)
作者简介:郑格槿(1992.7—),女,回族,籍贯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平面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关键词】:回族;丧葬习俗;生死观;宗教因素
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特色的便是丧葬习俗了,通过丧葬仪式,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穆斯林并不害怕面对死亡,他们认为生是人生的旅途,而死是肉体的消失,精神的升华,是后世的开始。《古兰经》说:“凡有气血者,都要尝死的滋味,我以福祸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
一、开封的清真寺及回族的分布情况
開封市区有东大清真寺、文殊寺、北大街清真寺、宋门关清真寺、铁塔清真寺、善意堂清真寺等大大小小16座,一些老门老户的回族都生活在清真寺周围,大都是上了年龄的。他们在各方面都非常遵循伊斯兰的教规,定期做礼拜,女性不能露皮肤和头发,即使夏天也要穿长袖长裤,常年用头巾包裹头发。而年轻的一代人,居住在开封市的各个地方,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一些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教法,如穿着方面,这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但是最基本的教规是一定要遵循和恪守的。
二、伊斯兰教影响下的丧葬习俗特点
(一)实行土葬祭火葬
穆斯林常说,要入土为安,说的就是要实行土葬。这个土葬和有些其他民族的土葬还有所区分,穆斯林的土葬是不用棺材的,只是用木板或匣子把尸体抬到墓地,然后由人把裹着克番的亡人放置在提前挖好的坟墓里。伊斯兰教也允许水葬,如在海上航行数月不具备土葬的条件,也可在念诵古兰经后投入大海。
(二)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回族的葬丧根据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亡人三日内必葬,不问风水,不择时日。回族有句俗话说:“活人奔家,亡人奔土”,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应尽快安葬。如果在旅途中意外身亡,可就近埋葬,伊斯兰教不主张长途运尸,认为天下黄土皆可埋葬亡人。尸体放置时间久而腐烂,视为对亡人的不敬。而在开封市区,人归真后放置清真寺,一般是要等上一天,等家人亲属及远方的朋友赶到,最后悼念一下亡人,再于次日举行殡礼。
(三)提倡俭葬反对厚葬
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思想,葬礼提倡俭省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由于伊斯兰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穆斯林认为人在世时,不管他的地位再高,金钱再多,对于他后世在安拉面前的品德和人格方面并没有任何作用。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也不能增加他的善功。开封那些年老而虔诚的穆斯林,会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参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活动,会对穷人进行救济,会对清真寺进行捐赠,这样积攒了善功,在后世就能减少痛苦。
三、伊斯兰的丧葬程序
(一)停埋体。在开封市区,一般都是在医院无常的居多,也有突发情况的存在。但是不管在哪里,一般都要家人第一时间从逝世的地点转移到清真寺。清真寺会有专门的小屋子用来停放亡人。冬天一般都停放在停尸床上,夏天则会放置在寺里准备好的带有冷藏作用的容器中。亡人要南北朝向仰卧,面稍面向西方,因为真主位于我们的西方,上面往往要盖一层白布。接下来就要通知亲朋好友,大家都要陆续前往清真寺。
(二)善面。也叫探“埋體”,这一程序相当于和遗体告别。一般是把亡人头上的白布单掀开,家人依次进入屋中,最后看一眼自己去世的亲人。在这一过程中,忌大声哭嚎,忌向亡人鞠躬行礼,忌在地上磕头行礼。穆斯林相信,人的去世是奔向后世的开始,是返回真主那里去的,因此没有必要哀伤。
(三)着水。在亲朋好友都到来之后,探过埋体。就要为亡人沐浴净身了。而着水这一步骤在开封的清真寺一般是在后半夜的某个时间段进行。穆斯林给亡人沐浴时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寺里提供地方和净水,一般沐浴是由三个人完成。可都是家人,也可找寺师傅来帮忙。而参与沐浴的人,都必须要洗大净之后才可以。在为亡人着水时,按照大净程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洗三次,干净即可。可用皂水洗,也能用净水洗。洗时一人要带上手套,一般准备两幅,上身一副,下身一副,另一人灌水,一人帮助冲洗。在给亡人净身时,除了洗涤的三人外,其他人一律不许入内。
(四)穿克番。亡人净身后就要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这种布为白色棉麻布料,不用锦衣绸缎。这也是俭葬的体现。而克番布,是讲究男女有别的。男性一般有三块,一块称为大卧单,尺寸长于身,头脚分别多出六七寸。一块为小卧单,长短合身,稍有多出。最后一块为衬衫,回族称“格米素”,这个是要露出头和脚,一般是从肩至脚踝出。女性则是比男性多出两块,除那三件外还要加上头巾和裹胸。穿克番要根据规矩从右至左层层包裹,先是格米素,后是小卧单,最后为大卧单。女性加上裹胸和盖头。在头部,腰部,脚踝处用绳子捆好。穿好克番后,在克番上放置些樟脑,撒些香水,移放在清真寺制作的专门抬尸体的木匣子里,并放在清真寺大殿的前面。
(五)“折那则”。“折那则”是阿拉伯语音译过来的,是殡礼的意思。在下葬的当天早上,阿訇会在大殿里颂《古兰经》,参加者必须洗大小净之后拖鞋进入,并排站立,和阿訇一起。这是生者对亡人的最后一次祷告,祈求真主原谅亡人在世时的一切罪行。这仪式是丧葬流程中最为庄严和隆重的。同时他又很简朴,反对人们吹拉弹唱,大张旗鼓。
(六)亡人下葬。“折那则”结束后,就要将亡人抬向墓地。回族一般都有自己圈定好的地方,其他民族不得安葬在这里。在开封的杨楼和朱仙镇的一些地方是指定好的回族埋葬区域。坟墓是事先挖好的,南北朝向,长度容下可容下一人即可,而深度方面教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能埋葬住亡人即可。
由于开封回族的墓地离市中心都比较远,所以是由回族男子将匣子从清真寺抬出,抬到在马路边停放的清真寺的灵车上,车上除了司机要坐上两三个家人。其他人驱车前往。在从清真寺抬出的路上,一般是由四人换台。走在最前面的是亡人的至亲,其他朋友亲朋好友跟随在后面。
到达墓地后,把亡人从匣子里抬出,由两人下到墓穴将亡人缓缓抬入到挖好的洞中,脸面向西方。在周围撒些樟脑、麝香等不含酒精的香料,防止身体腐烂变臭。完成后洞口用木板或土坯封好洞口,然后家人用铁锹填土。在整个下葬的过程中,都要由阿訇在前面念诵《古兰经》,祈求真主的宽恕。不允许对亡人下跪磕头和鞠躬。
四、穆斯林对生死的认识
穆斯林认为,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性就有女性,有今世就有后世,世间万物都是对称的。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肉体是可以腐化的,但灵魂是永远存在的。真主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就已经给了他们期限,到了一定时候,万物都是要毁灭的,灵魂是被真主收走的。有招一日真主会让肉体复活,把灵魂召回,为大复活。伊斯兰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认为今世和后世互为因果,今世的所作所为在后世会得到应有的报偿。因此不能两世脱节,追求“两世吉庆”。
结语:
通过葬丧习俗,穆斯林也像人们展示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穆斯林所坚持的土葬、俭葬、速葬体现出来的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勤俭节约等,都符合现在社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所以回族的丧葬习俗,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106.
[3]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回族研究,2003第4期(总第52期)
作者简介:郑格槿(1992.7—),女,回族,籍贯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平面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