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柴油机进气道设计对整机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进气道主要性能参数涡流比和流量系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保证涡流比尽可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流量系数,是当前气道优化的方向之一。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并优化DLH1110型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相比原机,优化后的螺旋进气道Ricardo平均流量系数提高了2.41%。
[关键词]柴油机 螺旋进气道 数值模拟 流量系数 涡流比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40-01
0.前言
在柴油机进气过程中,气缸的进气量及气流运动情况严重影响着燃烧过程,主要体现为过量空气系数及油气混合均匀程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柴油机的功率、油耗、扭矩和排放等指标[1]。本文对DLH1110型柴油机的螺旋进气道进行了稳态CFD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气道流场分布情况及相关性能指标。以提升气道流通性能为目标,分析对比新设计三种方案与原机方案,为螺旋进气道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计算方法
1.1 气道性能指标
柴油机进气道性能指标,主要分为流通能力及涡流形成能力两个方面。对于流通能力,采用流量系数表示,即不同气门升程下的实际进气量与理论流过气门阀内径DV值等截面的空气流量之比;对于涡流形成能力,采用涡流比来表示,即不同气门升程下,涡流计转速与发动机转速之比[2]。本文的评价方法选用Ricardo方法,该方法不但考虑了气道本身及缸径,还考虑到气门的升程曲线,被国内大多数柴油机厂家采用。
1.2 气道计算几何模型
将DLH1110型柴油机螺旋进气道三维模型导入Hypermesh软件,并在Hypermesh软件中进行几何清理,提取气道流体区域几何面,并完善计算域几何模型。
本文参照原机方案S1,设计修改三种新方案S2–S4:S2增大蜗壳半径;S3增大蜗壳半径,同时增大导向段与气门室过渡处曲面曲率,气道出口直径增大至与气门座内径相等,使这些空间的流体域更大;S4在S3的基础上,缩小蜗壳半径,同时增大导向段与斜坡段过渡处最小截面积,这四种方案均进行相应几何处理后,输出stl格式的几何面网格供后续AVL-Fire使用
1.3 网格划分
在AVL-Fire软件中,导入处理好的stl格式几何面网格,生成关键特征线,应用软件自带FAME网格生成技术,生成以六面体网格为主的非结构网格。在气门座圈和气门接触处、气门边缘处等需要局部细化的区域,网格尺寸设置为0.75mm,进气道、进气门、气缸顶处的尺寸设置为1.5mm,其余部份尺寸设置为3mm,这样能保证网格过渡比较平缓,生成的网格计算易于收敛,最终生成的网格单元总数控制在70-80万。此外,在距离缸底110mm处建立网格集合,用于保存里卡多叶片区域。为方便之后描述,将气缸顶部圆心点设为坐标原点。
1.4 计算设置
本文稳态仿真边界条件按照试验台测量参数设定如下:
(1)入口边界:设定入口为大气环境,压力100KPa ,温度293.15K
(2)出口边界:出口为负压边界条件,压力为97.5K Pa。
(3)初始化:采用出口条件初始化整个流场。
流体介质为可压缩性空气,求解方程激活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湍流模型选择k-zeta-f方程,压力耦合方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近壁面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描述壁面附近边界层流体速度、压力等的分布[4,5]。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气缸内部涡流的形成
在不同方案和气门开度下,气缸内部的流场都比较类似。图1为S1方案,气门升程为11.04mm时的流场迹线。气流经过螺旋进气道之后,一小部分会直接进入气缸,但是绝大部分气流在斜坡段旋转后,以着较高旋转动量的形式流进气缸,这是形成气缸内部涡流的根本原因。
2.2 流场速度分布
选定气门升程6mm和最大升程11.04mm,选取截面过气门中心线,且平行于YOZ的截面,不同方案下气缸内部的速度场分布云图如图5所示。
分析螺旋气道内流场,在导向段截面逐渐缩小,在斜坡段出现整个气道的最小截面, 气流速度逐渐上升,气流的角动量在斜坡段和平顶段内形成后,螺旋地流向气门口。气流通过气门座—气门开启截面,流动空间大大减小,气体被压缩,速度都得到较大提升,并沿着气门锥形表面以旋转的锥形射流进入气缸,不同方案下最大速度接近一致。分析气缸内流场,由于气流经过气门之后依然保持较高的冲量,而较高的冲量即射流速度又使气门下方形成负压区,进而卷吸来流,在气门下方产生明显的回流,形成大尺度逆时针滚流区域。由于气门偏置,在距离气缸壁的近侧,气流碰壁改变流动方向 ,壁面处形成快速流动的气流层。综合竖直方向射流、切向旋流、汽缸的壁面作用以及气门下方回流区的相互影响,缸内上半部分的气流比较紊乱,缸内下半部分,气流之间的扰动作用已逐渐减小,气缸出口附近速度场趋于均匀。
对比分析4种方案,当气门升程6mm时, S4方案最大速度92.3m/s,低于S1和S2,略高于S3;当气门升程11.04mm时,S4方案最大速度最大,为107.3m/s。采用S4方案,中低气门升程时,进气流动相对平缓,流动损失较小,大气门升程时,进气流动迅速,利于进气气流,即在S4条件下,螺旋进气道结构上的改进,可能更有利于组织空气流动,形成相对较好的流场,在气门处能量衰减更小,空气之间相互扰动减小,从而有利于柴油机效率的提高。
2.3 流量系数和涡流比
根据不同气门升程下的流量系数CF和涡流比Rs,获取的里卡多流量系数和里卡多涡流比如表1所示。
分析归纳表1:
1)对S2方案:扩大进气道螺旋部分后,该结构对来流的螺旋导向作用有所降低,导致涡流比略有降低。另外,虽然该处流动域的空间增加了,但却使气体在该处膨胀,反而造成压力上的损失,导致流量系数同时略有降低。
2)对S3方案:扩大进气道螺旋部分,增大过渡曲面曲率以及气道出口直径,使得气流流动过程受到的阻力减小,相对于原机方案S1,流量系数CF得以提升,但是此时由于螺旋导向作用减弱,气缸内的涡流比有所降低。
3)对S4方案:收缩进气道螺旋部分,螺旋的导向作用增强,涡流比提高。本方案虽然能弥补S3中涡流比下降的不足,但同时其流量系数CF相对有所下降。
由于进气道的改型主要是在涡流比不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流量系数CF,因此综合考虑后,S4方案相对较优,不同气门升程下的流量系数CF均高于原机S1,平均流量系数从0.277提高到0.283,提高约2.41%,涡流比为5.714,与原机5.808相近。
3.总结
本文针对DLH1110型柴油机,运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在保证涡流比不出现明显下降的条件下,为提高柴油机的流量系数,对螺旋进气道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
1)气流流经螺旋气道旋转加速,以锥形射流方式进入气缸,形成涡流和滚流,有利于促进油气混合,气门偏置使一部分气流撞壁,在缸内形成与主涡流方向相反的逆涡流。2) 流量系数和涡流比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流量系数最佳的方案S4时,流量系数较原机有所提升,但涡流比同时略有降低。3) 气道的螺旋涡壳部分对涡流比较为敏感,通过优化该处,能提高涡流比,同时流量系数略有降低。本文的优化思路可为螺旋进气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忠照.TY3100非道路用柴油机螺旋进气道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8.
[2]程莎莉.发动机气道三维流动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旭冉(1986.8—),男,湖北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内燃机流体计算与仿真。
[关键词]柴油机 螺旋进气道 数值模拟 流量系数 涡流比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40-01
0.前言
在柴油机进气过程中,气缸的进气量及气流运动情况严重影响着燃烧过程,主要体现为过量空气系数及油气混合均匀程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柴油机的功率、油耗、扭矩和排放等指标[1]。本文对DLH1110型柴油机的螺旋进气道进行了稳态CFD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气道流场分布情况及相关性能指标。以提升气道流通性能为目标,分析对比新设计三种方案与原机方案,为螺旋进气道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计算方法
1.1 气道性能指标
柴油机进气道性能指标,主要分为流通能力及涡流形成能力两个方面。对于流通能力,采用流量系数表示,即不同气门升程下的实际进气量与理论流过气门阀内径DV值等截面的空气流量之比;对于涡流形成能力,采用涡流比来表示,即不同气门升程下,涡流计转速与发动机转速之比[2]。本文的评价方法选用Ricardo方法,该方法不但考虑了气道本身及缸径,还考虑到气门的升程曲线,被国内大多数柴油机厂家采用。
1.2 气道计算几何模型
将DLH1110型柴油机螺旋进气道三维模型导入Hypermesh软件,并在Hypermesh软件中进行几何清理,提取气道流体区域几何面,并完善计算域几何模型。
本文参照原机方案S1,设计修改三种新方案S2–S4:S2增大蜗壳半径;S3增大蜗壳半径,同时增大导向段与气门室过渡处曲面曲率,气道出口直径增大至与气门座内径相等,使这些空间的流体域更大;S4在S3的基础上,缩小蜗壳半径,同时增大导向段与斜坡段过渡处最小截面积,这四种方案均进行相应几何处理后,输出stl格式的几何面网格供后续AVL-Fire使用
1.3 网格划分
在AVL-Fire软件中,导入处理好的stl格式几何面网格,生成关键特征线,应用软件自带FAME网格生成技术,生成以六面体网格为主的非结构网格。在气门座圈和气门接触处、气门边缘处等需要局部细化的区域,网格尺寸设置为0.75mm,进气道、进气门、气缸顶处的尺寸设置为1.5mm,其余部份尺寸设置为3mm,这样能保证网格过渡比较平缓,生成的网格计算易于收敛,最终生成的网格单元总数控制在70-80万。此外,在距离缸底110mm处建立网格集合,用于保存里卡多叶片区域。为方便之后描述,将气缸顶部圆心点设为坐标原点。
1.4 计算设置
本文稳态仿真边界条件按照试验台测量参数设定如下:
(1)入口边界:设定入口为大气环境,压力100KPa ,温度293.15K
(2)出口边界:出口为负压边界条件,压力为97.5K Pa。
(3)初始化:采用出口条件初始化整个流场。
流体介质为可压缩性空气,求解方程激活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湍流模型选择k-zeta-f方程,压力耦合方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近壁面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描述壁面附近边界层流体速度、压力等的分布[4,5]。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气缸内部涡流的形成
在不同方案和气门开度下,气缸内部的流场都比较类似。图1为S1方案,气门升程为11.04mm时的流场迹线。气流经过螺旋进气道之后,一小部分会直接进入气缸,但是绝大部分气流在斜坡段旋转后,以着较高旋转动量的形式流进气缸,这是形成气缸内部涡流的根本原因。
2.2 流场速度分布
选定气门升程6mm和最大升程11.04mm,选取截面过气门中心线,且平行于YOZ的截面,不同方案下气缸内部的速度场分布云图如图5所示。
分析螺旋气道内流场,在导向段截面逐渐缩小,在斜坡段出现整个气道的最小截面, 气流速度逐渐上升,气流的角动量在斜坡段和平顶段内形成后,螺旋地流向气门口。气流通过气门座—气门开启截面,流动空间大大减小,气体被压缩,速度都得到较大提升,并沿着气门锥形表面以旋转的锥形射流进入气缸,不同方案下最大速度接近一致。分析气缸内流场,由于气流经过气门之后依然保持较高的冲量,而较高的冲量即射流速度又使气门下方形成负压区,进而卷吸来流,在气门下方产生明显的回流,形成大尺度逆时针滚流区域。由于气门偏置,在距离气缸壁的近侧,气流碰壁改变流动方向 ,壁面处形成快速流动的气流层。综合竖直方向射流、切向旋流、汽缸的壁面作用以及气门下方回流区的相互影响,缸内上半部分的气流比较紊乱,缸内下半部分,气流之间的扰动作用已逐渐减小,气缸出口附近速度场趋于均匀。
对比分析4种方案,当气门升程6mm时, S4方案最大速度92.3m/s,低于S1和S2,略高于S3;当气门升程11.04mm时,S4方案最大速度最大,为107.3m/s。采用S4方案,中低气门升程时,进气流动相对平缓,流动损失较小,大气门升程时,进气流动迅速,利于进气气流,即在S4条件下,螺旋进气道结构上的改进,可能更有利于组织空气流动,形成相对较好的流场,在气门处能量衰减更小,空气之间相互扰动减小,从而有利于柴油机效率的提高。
2.3 流量系数和涡流比
根据不同气门升程下的流量系数CF和涡流比Rs,获取的里卡多流量系数和里卡多涡流比如表1所示。
分析归纳表1:
1)对S2方案:扩大进气道螺旋部分后,该结构对来流的螺旋导向作用有所降低,导致涡流比略有降低。另外,虽然该处流动域的空间增加了,但却使气体在该处膨胀,反而造成压力上的损失,导致流量系数同时略有降低。
2)对S3方案:扩大进气道螺旋部分,增大过渡曲面曲率以及气道出口直径,使得气流流动过程受到的阻力减小,相对于原机方案S1,流量系数CF得以提升,但是此时由于螺旋导向作用减弱,气缸内的涡流比有所降低。
3)对S4方案:收缩进气道螺旋部分,螺旋的导向作用增强,涡流比提高。本方案虽然能弥补S3中涡流比下降的不足,但同时其流量系数CF相对有所下降。
由于进气道的改型主要是在涡流比不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流量系数CF,因此综合考虑后,S4方案相对较优,不同气门升程下的流量系数CF均高于原机S1,平均流量系数从0.277提高到0.283,提高约2.41%,涡流比为5.714,与原机5.808相近。
3.总结
本文针对DLH1110型柴油机,运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在保证涡流比不出现明显下降的条件下,为提高柴油机的流量系数,对螺旋进气道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
1)气流流经螺旋气道旋转加速,以锥形射流方式进入气缸,形成涡流和滚流,有利于促进油气混合,气门偏置使一部分气流撞壁,在缸内形成与主涡流方向相反的逆涡流。2) 流量系数和涡流比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流量系数最佳的方案S4时,流量系数较原机有所提升,但涡流比同时略有降低。3) 气道的螺旋涡壳部分对涡流比较为敏感,通过优化该处,能提高涡流比,同时流量系数略有降低。本文的优化思路可为螺旋进气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忠照.TY3100非道路用柴油机螺旋进气道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8.
[2]程莎莉.发动机气道三维流动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旭冉(1986.8—),男,湖北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内燃机流体计算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