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境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它是高于大纲、教材要求的目标。学生分层是指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培优扶差,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达到大纲、课本的基本要求,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前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怎样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出层次性。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学生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定属低效率的教学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卢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即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前提特性、教学质量,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在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往往重视后两个变量而轻视前提认知基础。目标教学则特别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检测评价与提高,这是目标教学最重要的一次初始行为。强调前提测评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是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学新课之前,对本节课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查,其作用在于判断具体学情,查缺补漏,为建立新的知识作铺垫、打基础。所以,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高年级教材一般可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读准生字的字音;B、能正确朗读全文。A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而且能独立识字是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
2、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问分层;(2)提问分层;(3)有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
布卢姆通过教育实验确认:“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应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学好的,其他学生也能够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道题的时间去思考一道题,就可以向高层面靠近。
4、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出层次性。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学生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定属低效率的教学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卢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即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前提特性、教学质量,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在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往往重视后两个变量而轻视前提认知基础。目标教学则特别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检测评价与提高,这是目标教学最重要的一次初始行为。强调前提测评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是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学新课之前,对本节课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查,其作用在于判断具体学情,查缺补漏,为建立新的知识作铺垫、打基础。所以,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高年级教材一般可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读准生字的字音;B、能正确朗读全文。A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而且能独立识字是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
2、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问分层;(2)提问分层;(3)有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
布卢姆通过教育实验确认:“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应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学好的,其他学生也能够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道题的时间去思考一道题,就可以向高层面靠近。
4、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