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底以来,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温馨团聚的春节假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多方力量,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势头。但此次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启示值得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简要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疫情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局面:沿着与武汉地理距离远近,经济关联度的强弱不同向外传播;随着感染人群迁移的地点、再次被感染的人群以及人们之间亲情距离的远近而向外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冲击,它不仅仅会在宏观上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而且会大大增加人际交往、贸易、面对面交流的成本与风险,使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因此,如果我们能趁机将这种负面冲击转化为正面机遇,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化的格局可能会更加明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将可能更加明朗。
1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1电子商务、线上学习与虚拟化办公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会带来三大好处:节约社会的交易成本,加大公共产品的共享程度,加强了学习效应,从而导致传统的经济商务活动在地理布局上往往呈现出集中趋势。新冠肺炎的发生,可能会让中国社会重新思考商务办公虚拟化的可行性。事实上,并非绝大多数的商务办公活动的每一环节全部都有必要集中起来,仅仅是一部分对人际交流依赖性强的活动,需要在地理上集中;相反,一些对人际交流依赖性弱的活动或许不需要集中。其次,我国传统的教育行业一向采用的是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方式。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一方面体现出了线上学习的重要性,也突显出了网络教育学习平台的优势和重要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传统上对商务办公地理区位集中化的趋势可能会逐步弱化,相关的区位布局理论可能会面临着一定程度上调整的必要,对传统教育行业的变革发展进行重新考虑。
1.2制造生产方式会按照人际交流依赖性强弱而出现分化
某一产品的生产制造通常会选择集中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理区位,并且生产规模往往会达到最优的生产规模。这是因为厂商的生产成本是最低的,在交易成本非常小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会降低,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想要的产品,厂商可以从市场上获得最大的利润,最终整个社会福利可以达到最大化。但这一生产和制造方式是以交易成本很低,并且人际交往、贸易、运输、分配等因素非常自由和方便的前提下所获得的结论。当人际交往、交易等由于疫情所带来的危险上升时,交易成本会上升,制造业生产就很难获得最优生产规模。尽管能够获得最优生产规模,但是由于疫情大大提高了分配、运输、贸易、交易的风险性,使得中国制造的生产方式会按照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而出现分离。
1.3人口居住社区分散化的态势可能会逐步增强
在最初的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呈现出的是自给自足状态。随着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居住集聚会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如人口数量增多带来的生活环境拥挤,环境污染的恶化,生活噪音污染的增加,人均绿化的削减,又会导致人口居住分散化逐渐兴起。在国外,此现象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在疫情带来的风险之下,居住社区分散化的趋势可能会加快。从城市层面看,主要体现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居住向郊区进一步拓展,进一步追求高质量居住环境的态势会不断增强。
1.4 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会由于疫情而向着分散化、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经典的中心外围模型所支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有所弱化。由于人群和企业在较小地理区域上的集中将会产生更大的成本和风险,这种成本不仅表现为生活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而且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与通勤成本的上升,中心区污染的加剧。如果再加上由于人员在狭小地理区域可能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传统上导致中心外围模型的成本和收益格局将发生逆转,并使得原先的集聚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变,区域经济格局将可能向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2政策建议
2.1加大力量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本次疫情波及范围远超“非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初期预警不足。此外,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少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存在失职失责的现象,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有悖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疫情过后,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对抗击疫情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全面总结,补齐短板,在社会建立起公信力。
2.2进行多中心城市改造
对于“北上广深”一类的超大城市和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特大城市,体现着明显的单中心城市布局。在单中心的空间布局下,社会经济资源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些節点,此举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我们应当将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行多中心城市改造,将多中心改造作为提升城市资源承载力、强化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2.3重提“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产业布局原则
从全国的城市—产业布局出发,在国家层面应当是适当分散布局。疫情冲击各地暴露出的弱点,为重塑生产布局提供了经验教训。生产布局不能忽视区域的层级性,应着眼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在国家—区域尺度上实现“大分散”,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也就是所谓实现“普遍沸腾”,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在城市尺度上则需“小集中”。
2.4适当限制特大城市的规模,以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主体,结合小城市发展,重塑中国的都市圈。
助推疫情迅速扩散的重要原因是人口的高度集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此建议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出发,进一步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疏解功能,促进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疏解,推进都市生活圈内部的各城市间的合理化分工,并且建议从国家规划的角度,控制特大城市规模,采用多种方式,添加城市数量,进一步平衡人口的地域分布。
3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看,新冠疫情的冲击,大大地加大了人际面对面交往、学习、贸易等活动的风险性,最终可能使得电子商务、线上学习与虚拟办公发挥出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密集型活动的依赖性下降,企业、商务以及人口居住集中化的必要性降低,分散化的趋势强化,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下降,由此,中国制造生产方式、中国人整体工作和生活方式、中国公共服务自助化、自动化水平会提升,传统上中心外围支配的发展模式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基于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在危机中把握机遇,调整我国传统的工作、学习、生产与制造、商务、学习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适当转变人口居住区布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加快自主化、自助自动化、智慧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变革,从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冲击,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德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山东:山东大学,2008. DOI:10.7666/d.y1352641.
[2]李霞,赵小辉,傅培瑜, 等.2020年新冠疫情对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当代石油石化,2020,28(3):9-13.
[3]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8.
[4]薛敏,沙晓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4):4-5.
作者简介:
莫捷(1999.02- ),男,汉族,广东中山,本科在读,现就读于广东海洋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学.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疫情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局面:沿着与武汉地理距离远近,经济关联度的强弱不同向外传播;随着感染人群迁移的地点、再次被感染的人群以及人们之间亲情距离的远近而向外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冲击,它不仅仅会在宏观上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而且会大大增加人际交往、贸易、面对面交流的成本与风险,使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因此,如果我们能趁机将这种负面冲击转化为正面机遇,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化的格局可能会更加明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将可能更加明朗。
1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1电子商务、线上学习与虚拟化办公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会带来三大好处:节约社会的交易成本,加大公共产品的共享程度,加强了学习效应,从而导致传统的经济商务活动在地理布局上往往呈现出集中趋势。新冠肺炎的发生,可能会让中国社会重新思考商务办公虚拟化的可行性。事实上,并非绝大多数的商务办公活动的每一环节全部都有必要集中起来,仅仅是一部分对人际交流依赖性强的活动,需要在地理上集中;相反,一些对人际交流依赖性弱的活动或许不需要集中。其次,我国传统的教育行业一向采用的是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方式。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一方面体现出了线上学习的重要性,也突显出了网络教育学习平台的优势和重要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传统上对商务办公地理区位集中化的趋势可能会逐步弱化,相关的区位布局理论可能会面临着一定程度上调整的必要,对传统教育行业的变革发展进行重新考虑。
1.2制造生产方式会按照人际交流依赖性强弱而出现分化
某一产品的生产制造通常会选择集中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理区位,并且生产规模往往会达到最优的生产规模。这是因为厂商的生产成本是最低的,在交易成本非常小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会降低,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想要的产品,厂商可以从市场上获得最大的利润,最终整个社会福利可以达到最大化。但这一生产和制造方式是以交易成本很低,并且人际交往、贸易、运输、分配等因素非常自由和方便的前提下所获得的结论。当人际交往、交易等由于疫情所带来的危险上升时,交易成本会上升,制造业生产就很难获得最优生产规模。尽管能够获得最优生产规模,但是由于疫情大大提高了分配、运输、贸易、交易的风险性,使得中国制造的生产方式会按照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而出现分离。
1.3人口居住社区分散化的态势可能会逐步增强
在最初的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呈现出的是自给自足状态。随着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居住集聚会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如人口数量增多带来的生活环境拥挤,环境污染的恶化,生活噪音污染的增加,人均绿化的削减,又会导致人口居住分散化逐渐兴起。在国外,此现象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在疫情带来的风险之下,居住社区分散化的趋势可能会加快。从城市层面看,主要体现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居住向郊区进一步拓展,进一步追求高质量居住环境的态势会不断增强。
1.4 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会由于疫情而向着分散化、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经典的中心外围模型所支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有所弱化。由于人群和企业在较小地理区域上的集中将会产生更大的成本和风险,这种成本不仅表现为生活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而且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与通勤成本的上升,中心区污染的加剧。如果再加上由于人员在狭小地理区域可能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传统上导致中心外围模型的成本和收益格局将发生逆转,并使得原先的集聚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变,区域经济格局将可能向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2政策建议
2.1加大力量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本次疫情波及范围远超“非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初期预警不足。此外,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少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存在失职失责的现象,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有悖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疫情过后,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对抗击疫情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全面总结,补齐短板,在社会建立起公信力。
2.2进行多中心城市改造
对于“北上广深”一类的超大城市和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特大城市,体现着明显的单中心城市布局。在单中心的空间布局下,社会经济资源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些節点,此举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我们应当将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行多中心城市改造,将多中心改造作为提升城市资源承载力、强化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2.3重提“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产业布局原则
从全国的城市—产业布局出发,在国家层面应当是适当分散布局。疫情冲击各地暴露出的弱点,为重塑生产布局提供了经验教训。生产布局不能忽视区域的层级性,应着眼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在国家—区域尺度上实现“大分散”,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也就是所谓实现“普遍沸腾”,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在城市尺度上则需“小集中”。
2.4适当限制特大城市的规模,以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主体,结合小城市发展,重塑中国的都市圈。
助推疫情迅速扩散的重要原因是人口的高度集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此建议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出发,进一步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疏解功能,促进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疏解,推进都市生活圈内部的各城市间的合理化分工,并且建议从国家规划的角度,控制特大城市规模,采用多种方式,添加城市数量,进一步平衡人口的地域分布。
3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看,新冠疫情的冲击,大大地加大了人际面对面交往、学习、贸易等活动的风险性,最终可能使得电子商务、线上学习与虚拟办公发挥出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密集型活动的依赖性下降,企业、商务以及人口居住集中化的必要性降低,分散化的趋势强化,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下降,由此,中国制造生产方式、中国人整体工作和生活方式、中国公共服务自助化、自动化水平会提升,传统上中心外围支配的发展模式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基于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在危机中把握机遇,调整我国传统的工作、学习、生产与制造、商务、学习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适当转变人口居住区布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加快自主化、自助自动化、智慧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变革,从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冲击,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德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山东:山东大学,2008. DOI:10.7666/d.y1352641.
[2]李霞,赵小辉,傅培瑜, 等.2020年新冠疫情对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当代石油石化,2020,28(3):9-13.
[3]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8.
[4]薛敏,沙晓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4):4-5.
作者简介:
莫捷(1999.02- ),男,汉族,广东中山,本科在读,现就读于广东海洋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