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报告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23岁,教师。因厌食、乏力半个月,巩膜黄染、鼻衄、齿龈出血五天,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四天,于1982年3月28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病前未服任何药物,家族中无类似病人。体检: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瘀斑,前胸及肘窝部呈片状、眼结膜及口腔粘膜亦有瘀斑,鼻与齿龈有出血。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1.5万,血红蛋白92%,红细胞445万;白细胞7,400,中性65%,嗜酸1%,淋巴34%。尿红细胞20,大便潜血(+)。血沉3mm/h,出血时间7.5分,凝血时间1.5分,凝血酶原时间9秒。血胆红素8mg%,TTT16u,SGPT240u。HBsAg(-),HBeAg(-)。IgG、IgAIgM均正常,CH5052u/ml,C30.95u/ml,免疫复合物(+)。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全片见到238个,其中原巨核8%、幼巨核19%、过度型73%、产血小板型0%、裸核型0.1%,血小板少不集堆。粒∶红=1∶1.3。粒细胞系统生成正常,幼稚型细胞减少,嗜酸细胞不增多。红细胞系统增多,成熟红细胞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以保肝和中药治疗。但出血加重,入院后呕吐咖啡样物,第四日血小板下降到1万。开始给强的松及间断输新鲜血。10天后出血停止,皮肤瘀斑消失,黄疸逐日下降,血小板上升至22万,住院33天痊愈出院。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12年来急性感染性腹泻成人患者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为常见。七十年代后期宋氏痢疾杆菌有增多趋势。此外,尚有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1981年夏秋季尚分离到9株空肠弯曲菌。
期刊
Behcet病除表现为口腔、阴部溃疡及眼色素层炎外,尚可累及人体多个系统。现将本病并发脑卒中2例报告如下。
期刊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25日在大连市召开了病毒性肝炎防治经验座谈会。参加座谈的代表40人,共收到有关学术论文55篇。会议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病理解剖、发病机理和治疗进行了重点讨论,对病原学、流行学及乙型肝炎疫苗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期刊
35例疑胰腺占位病变患者,经超声引导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26例胰腺癌中21例细胞学阳性(80.1%)、1例可疑、4例假阴性;9例胰腺炎症中无假阳性。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8.6%。该方法简便、有效、很少有并发症,值得在诊断早期及时应用。
期刊
应用低蛋白(20克/日)饮食加国产必需氨基酸注射液(EAA-TR2)静脉滴注,治疗慢性肾衰病人21例,大多数病人症状缓解,氮质血症明显减轻,营养状况改善。本法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低蛋白饮食治疗,可应用于大多数慢性肾衰患者。
期刊
患者女,20岁,社员,1978年9月19日急诊入院。
期刊
1970年Thompson报道CI-679对伯氏鼠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的无性期有作用[Thompson PE ,et al:Am J Trop Med Hyg 19∶12,1970]。1971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将该化合物制成,由第三军医大学进行了药理和毒性试验以及健康人试服后,与有关单位协作进行了临床治疗和现场防治等研究,证明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防治效果,1979年经鉴定后定名硝喹。在几年的现场
期刊
患者男性,36岁,素有胃痛史,半年前曾因上消化道出血住本院,作上消化道X线钡检,诊断胃炎。本次入院前4小时,患者感头晕,上腹不适,解紫褐色大便而于1981年4月急症住院。
期刊
患者,男,24岁,未婚,战士。因不规则发热伴腹泻一年余,于1978年9月20日入院。
期刊
本文分析总结了原发性肺部癌肿及转移性肺癌所致的胸腔积液5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6岁;<40岁者7例,≥40岁者45例。52例中有中心型肺癌23例,周边型肺癌2例,肺泡细胞癌2例,肺转移癌9例(原发部位:肝3例、乳腺2例、卵巢1例,原发部位不定3例),淋巴瘤(支气管旁)3例,纵隔恶性肿瘤(类型未定)3例,恶性胸腺间皮瘤10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