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淋巴瘤为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国外文献报道,在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有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为明确恶性淋巴瘤患者中HBV感染情况,笔者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6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HBV感染做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6.6岁, 60例中,霍奇金病(HD)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56例,病程中均无输血;非血液性肿瘤患者78名,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8.6岁,体检人员96名,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40.2岁。
1.2研究方法
用逆转录2聚合酶链反应(RT2PCR)法检测HBV2RNA。为防止污染,实验严格按照PCR操作规程进行,反应所用引物核苷酸序列如下:外套引物TS:CGCGCGACTAGGAAGACTTC, TR:ATGTACCCCAT2GACCTCGGC。
1.3统计方法
采用率的χ2检验。
2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和非血液性肿瘤患者及体检人员HBV感染率见附表
三组人群HBV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3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见,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1~13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2]。国外研究认为, HBV不但有亲肝细胞的特点,可引起肝脏病变和肝细胞癌, HBV又是亲淋巴细胞性病毒,淋巴细胞性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可能与之有关。另外, HBV感染还可促发自身免疫紊乱,自身免疫紊乱又是引起淋巴细胞性增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3],这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患者中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的原因。本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HBV感染可能是恶性淋巴瘤的病因或诱因。据1992年全国调查的数据, HBV携带者大约是总人口的9.09% ,因此,防治HBV感染可能对减少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莹婷、黄洪晖.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化疗后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肿瘤杂志.2009.20-1912-04.
[2]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 等.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619~630.
[3]PivettiS,NovarinoA, MericoF, etal.Highprevalenceofau2toimmune phenomenainhepatitisCvirusantibodypositivepa2tientswith lymphoproliferativeandconnectivetissuedisorders.BrJHaematol. 1996.95: 204~20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6.6岁, 60例中,霍奇金病(HD)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56例,病程中均无输血;非血液性肿瘤患者78名,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8.6岁,体检人员96名,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40.2岁。
1.2研究方法
用逆转录2聚合酶链反应(RT2PCR)法检测HBV2RNA。为防止污染,实验严格按照PCR操作规程进行,反应所用引物核苷酸序列如下:外套引物TS:CGCGCGACTAGGAAGACTTC, TR:ATGTACCCCAT2GACCTCGGC。
1.3统计方法
采用率的χ2检验。
2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和非血液性肿瘤患者及体检人员HBV感染率见附表
三组人群HBV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3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见,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1~13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2]。国外研究认为, HBV不但有亲肝细胞的特点,可引起肝脏病变和肝细胞癌, HBV又是亲淋巴细胞性病毒,淋巴细胞性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可能与之有关。另外, HBV感染还可促发自身免疫紊乱,自身免疫紊乱又是引起淋巴细胞性增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3],这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患者中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的原因。本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HBV感染可能是恶性淋巴瘤的病因或诱因。据1992年全国调查的数据, HBV携带者大约是总人口的9.09% ,因此,防治HBV感染可能对减少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莹婷、黄洪晖.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化疗后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肿瘤杂志.2009.20-1912-04.
[2]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 等.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619~630.
[3]PivettiS,NovarinoA, MericoF, etal.Highprevalenceofau2toimmune phenomenainhepatitisCvirusantibodypositivepa2tientswith lymphoproliferativeandconnectivetissuedisorders.BrJHaematol. 1996.95: 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