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看到一个智猪博弈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头猪去踩踏板,另一头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它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头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会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与食槽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得,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于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因为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也将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动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比原来多一倍。结果小猪、大猪谁想吃,谁就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的高福利社会里,所以竞争意识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激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踩踏板的收获刚好消费完。这是一个最佳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也许有的学校管理者并未读过这个故事,也许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但是他们的的确确在运用着“智猪博弈的策略”来管理着学校。
现代管理学之“人本原理”认为,一切管理都应以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根本。因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波特尔(Porter)和老勒(LawLer)提出的著名的“激励模式”很好地揭示了人的强大的行为动力来源于恰当、合理的激励,即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这种激励同“智猪博奕”中的激励策略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需要——动机——行动——达标——满足”,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过程,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中激励管理的过程。学校管理学理论认为,师生总是从内心需要出发,引发动机导致行动。由于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当动机尚未得到满足时,师生的心里就会生成一种焦虑和紧张,这种焦虑和紧张就会导致师生的积极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目标的实现带来的是心理的满足,这种心理的满足又会进一步强化内心需要,从而产生新一轮社会行为过程,开始新一轮激励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从需要到动机,从动机到行动的转折期是激励手段的最佳期,适时进行激励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目标实现带来的满足有时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人止步不前。适时进行引导,使之增大对需要的正强化作用,为学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在设计、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时,必须准确了解师生的需求与爱好,必须预见到激励对象对激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可以尝试以下激励机制。1.目标激励机制。一个美好而又切合实际的学校组织目标,不仅可以统一师生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调控和导向作用,还可以使师生树立信心,增强斗志,从而推动目标的实现。2.经济激励机制。经济激励是通过满足师生个体或整体经济利益的需求,以改善师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来调动师生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式。它被学校管理者普遍采用,分为货币和实物两种。实施经济激励机制时,要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3.荣誉激励机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总是期盼得到学校舆论的承认和褒奖,即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表彰,获得应得的荣誉。它是激发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源泉。4.支持激励机制。对于师生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管理者给予积极的支持,甚至当他们在受挫时给予有利的保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激励,它可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5.参与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民主的管理程序,让师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它可以提高师生的主人翁意识。6.竞争激励机制。学校建立竞争机制,设立竞争项目和内容,对于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提高师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它可以使师生产生危机感,并且变压力为动力,创造业绩。它包括“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淘汰机制,“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
当然,学校管理中的许多激励手段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并非是独立的,比如评优、评定职称,它既是一种荣誉激励,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又是一种经济激励,带给师生经济利益的满足,另外它还是一种竞争激励,它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获得。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校管理者适时、恰当地运用“智猪博弈”的策略,才能取得高效的管理效率。
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设计不是管理者凭空想象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方面:1.相对公平的原则。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也要遵循相对公平理论,因为学校师生会对自己的贡献与所受的待遇进行比较。不仅将现在情况与前面的情况进行纵向的比较,还会将自己与其他人或群体进行横向比较,如果认为正常,就会产生一种公平感和安全感,并心情舒畅的积极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和危机感,牢骚满腹,工作消极。2.动力适用性原则。要经常变换和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而不是固定一种或几种激励方式。管理学的一项调查表明,过量或滥用经济激励,后果将十分严重。因为由于被管理者经济收益过度增大,使之对经济激励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前期同档奖额对于后期必然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日益提升的需求,造成对学校管理者提供的经济提供力的挑战;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被管理者对于管理者提供的经济激励也会逐渐失去兴趣。这正如“智猪博弈”中的改变方案二一样,食物增量一倍,食客反而缺乏了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动力激励原则时,需遵循适用性原则,也就是要恰到好处,方能提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3.激励机制与心理需求相一致原则。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需求是人们积极行动的动力源泉,激励的目的就是激活这种心理需求,使之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必须考虑到激励机制与心理需求相一致这个问题,必须充分了解、科学分析、正确把握师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这才是搞好学校管理的基础条件。
那么,两头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会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与食槽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得,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于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因为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也将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动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比原来多一倍。结果小猪、大猪谁想吃,谁就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的高福利社会里,所以竞争意识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激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踩踏板的收获刚好消费完。这是一个最佳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也许有的学校管理者并未读过这个故事,也许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但是他们的的确确在运用着“智猪博弈的策略”来管理着学校。
现代管理学之“人本原理”认为,一切管理都应以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根本。因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波特尔(Porter)和老勒(LawLer)提出的著名的“激励模式”很好地揭示了人的强大的行为动力来源于恰当、合理的激励,即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这种激励同“智猪博奕”中的激励策略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需要——动机——行动——达标——满足”,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过程,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中激励管理的过程。学校管理学理论认为,师生总是从内心需要出发,引发动机导致行动。由于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当动机尚未得到满足时,师生的心里就会生成一种焦虑和紧张,这种焦虑和紧张就会导致师生的积极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目标的实现带来的是心理的满足,这种心理的满足又会进一步强化内心需要,从而产生新一轮社会行为过程,开始新一轮激励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从需要到动机,从动机到行动的转折期是激励手段的最佳期,适时进行激励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目标实现带来的满足有时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人止步不前。适时进行引导,使之增大对需要的正强化作用,为学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在设计、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时,必须准确了解师生的需求与爱好,必须预见到激励对象对激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可以尝试以下激励机制。1.目标激励机制。一个美好而又切合实际的学校组织目标,不仅可以统一师生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调控和导向作用,还可以使师生树立信心,增强斗志,从而推动目标的实现。2.经济激励机制。经济激励是通过满足师生个体或整体经济利益的需求,以改善师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来调动师生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式。它被学校管理者普遍采用,分为货币和实物两种。实施经济激励机制时,要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3.荣誉激励机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总是期盼得到学校舆论的承认和褒奖,即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表彰,获得应得的荣誉。它是激发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源泉。4.支持激励机制。对于师生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管理者给予积极的支持,甚至当他们在受挫时给予有利的保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激励,它可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5.参与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民主的管理程序,让师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它可以提高师生的主人翁意识。6.竞争激励机制。学校建立竞争机制,设立竞争项目和内容,对于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提高师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它可以使师生产生危机感,并且变压力为动力,创造业绩。它包括“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淘汰机制,“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
当然,学校管理中的许多激励手段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并非是独立的,比如评优、评定职称,它既是一种荣誉激励,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又是一种经济激励,带给师生经济利益的满足,另外它还是一种竞争激励,它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获得。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校管理者适时、恰当地运用“智猪博弈”的策略,才能取得高效的管理效率。
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设计不是管理者凭空想象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方面:1.相对公平的原则。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也要遵循相对公平理论,因为学校师生会对自己的贡献与所受的待遇进行比较。不仅将现在情况与前面的情况进行纵向的比较,还会将自己与其他人或群体进行横向比较,如果认为正常,就会产生一种公平感和安全感,并心情舒畅的积极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和危机感,牢骚满腹,工作消极。2.动力适用性原则。要经常变换和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而不是固定一种或几种激励方式。管理学的一项调查表明,过量或滥用经济激励,后果将十分严重。因为由于被管理者经济收益过度增大,使之对经济激励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前期同档奖额对于后期必然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日益提升的需求,造成对学校管理者提供的经济提供力的挑战;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被管理者对于管理者提供的经济激励也会逐渐失去兴趣。这正如“智猪博弈”中的改变方案二一样,食物增量一倍,食客反而缺乏了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动力激励原则时,需遵循适用性原则,也就是要恰到好处,方能提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3.激励机制与心理需求相一致原则。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需求是人们积极行动的动力源泉,激励的目的就是激活这种心理需求,使之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必须考虑到激励机制与心理需求相一致这个问题,必须充分了解、科学分析、正确把握师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这才是搞好学校管理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