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Pre-IPO(企业上市前投资)项目而言,“造富机器”的美名引得众多投资机构争相追捧。据Chinaventure数据,2010年共有490家中国企业实现IPO,融资1068.75亿美元,融资数量及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在此数字背后,具有VC/PE背景企业数量亦相当惊人,达220家,占比达44.8%,涉及国内外投资机构269家。
细数曾经“耕耘”在这些上市项目上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数量则更甚。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好项目,十有八九该项目已经也被其他投资机构“追求”着;如果你找到一个Pre-IPO(企业上市前投资)项目,那恭喜你,你将进入更激烈的“抢夺”之战。这样的争夺频率实在太高,因为利益丰厚且实现盈利速度较快。几十倍甚至超百的超高市盈率,一两年便可获得收益,怎会令人不心动。“这实属高市盈率、高利润率下的病态追捧。”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相比投资初创企业承受巨大风险,夭折率很高的早期投资,火线入股虽然难度更高、压力更大,但收益率更高,更吸引注重业绩的投资机构。
我们从2010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募集情况也可见一斑。2009年成长型基金募资数量及完成规模占比分别为19%和33%,2010年成长型基金的募集数量及金额分别占比为38%及60%。即使是一些所谓的早期投资基金,也将部分注意力分给了一部分成长型企业。
投资机构将过高的投资价格,寄望于通过上市退出来获得资本回报,本无可厚非。然而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相互讨价还价也造成了企业价格水涨船高。一方面是企业受到众多投资机构关注,拉高要价;另一方面众多投资机构抢夺项目,除了品牌、增值服务这类,也得以价格向企业方表示诚意。热钱过多、好项目少的情况造成这种“畸形”现象。
“以上市为中心”的利益怪圈于是形成了。许多企业在获得投资时,便定下了上市日期,为自身塑造一个美好“钱景”。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华锐风电正是其一,这家公司在成立两年后便向投资者立下三年内上市的目标,而如此立下“军令状”的企业比比皆是。
在投资机构火线入股Pre-IPO企业背后,还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也使得“关系”这个词,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有了别样的意味。
“2009年兴起的人民币基金完全不同,对于个人素质要求较低,有本土化风格,与领导关系好、与企业关系好,追随IPO(首次公开募股)。”汉能投资创始人陈宏曾如此形容某些人民币基金。不过,“有时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找不到这些项目,找着了也不一定能投资进去。”一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人士的心里话,形容了Pre-IPO项目也并非是钱就要。
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众多资本对Pre-IPO项目趋之若鹜,也使得整个社会对于什么是成功PE有了不同的答案。似乎投资项目上市数量多、助推企业上市速度快成为评判投资机构的新标准,却忽视了投资机构在推动企业创新、促进相关产业升级的真正作用。
对国内投资机构的投资及发展进行适当引导和监督自是不可缺少,此外,中国新股上市制度也亟待改革。严格的新股发行审批制度,使得通过审批成为企业跨越“龙门”的通行证,东方富海的陈玮将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红利”的产生。“Pre-IPO项目如此快速的盈利能力,核心在于资本市场中的一二级市场差价,即目前的资本市场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本红利,只要投资的公司能成功上市,投资溢价就一定可以实现。”陈玮解释道。由此,加大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数量、完善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迫在眉睫。
而推出并完善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加强对股票投资人的引导,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为任重而道远。
细数曾经“耕耘”在这些上市项目上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数量则更甚。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好项目,十有八九该项目已经也被其他投资机构“追求”着;如果你找到一个Pre-IPO(企业上市前投资)项目,那恭喜你,你将进入更激烈的“抢夺”之战。这样的争夺频率实在太高,因为利益丰厚且实现盈利速度较快。几十倍甚至超百的超高市盈率,一两年便可获得收益,怎会令人不心动。“这实属高市盈率、高利润率下的病态追捧。”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相比投资初创企业承受巨大风险,夭折率很高的早期投资,火线入股虽然难度更高、压力更大,但收益率更高,更吸引注重业绩的投资机构。
我们从2010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募集情况也可见一斑。2009年成长型基金募资数量及完成规模占比分别为19%和33%,2010年成长型基金的募集数量及金额分别占比为38%及60%。即使是一些所谓的早期投资基金,也将部分注意力分给了一部分成长型企业。
投资机构将过高的投资价格,寄望于通过上市退出来获得资本回报,本无可厚非。然而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相互讨价还价也造成了企业价格水涨船高。一方面是企业受到众多投资机构关注,拉高要价;另一方面众多投资机构抢夺项目,除了品牌、增值服务这类,也得以价格向企业方表示诚意。热钱过多、好项目少的情况造成这种“畸形”现象。
“以上市为中心”的利益怪圈于是形成了。许多企业在获得投资时,便定下了上市日期,为自身塑造一个美好“钱景”。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华锐风电正是其一,这家公司在成立两年后便向投资者立下三年内上市的目标,而如此立下“军令状”的企业比比皆是。
在投资机构火线入股Pre-IPO企业背后,还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也使得“关系”这个词,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有了别样的意味。
“2009年兴起的人民币基金完全不同,对于个人素质要求较低,有本土化风格,与领导关系好、与企业关系好,追随IPO(首次公开募股)。”汉能投资创始人陈宏曾如此形容某些人民币基金。不过,“有时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找不到这些项目,找着了也不一定能投资进去。”一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人士的心里话,形容了Pre-IPO项目也并非是钱就要。
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众多资本对Pre-IPO项目趋之若鹜,也使得整个社会对于什么是成功PE有了不同的答案。似乎投资项目上市数量多、助推企业上市速度快成为评判投资机构的新标准,却忽视了投资机构在推动企业创新、促进相关产业升级的真正作用。
对国内投资机构的投资及发展进行适当引导和监督自是不可缺少,此外,中国新股上市制度也亟待改革。严格的新股发行审批制度,使得通过审批成为企业跨越“龙门”的通行证,东方富海的陈玮将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红利”的产生。“Pre-IPO项目如此快速的盈利能力,核心在于资本市场中的一二级市场差价,即目前的资本市场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本红利,只要投资的公司能成功上市,投资溢价就一定可以实现。”陈玮解释道。由此,加大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数量、完善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迫在眉睫。
而推出并完善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加强对股票投资人的引导,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为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