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式退出PC业务的东芝
东芝前不久悄无声息地彻底退出笔记本电脑业务,将其在PC业务中剩余的不多股份转让给夏普,从而结束了长达35年的经营。
自1985年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1100后,东芝就注定会在全球IT发展史上拥有一席之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东芝一直是高端电脑制造商,曾连续七年夺得全球销量第一。
随着市场涌现出了更多品牌,如大家熟知的联想、苹果、戴尔、惠普等,东芝的地位就日渐削弱。两年前,东芝就曾将PC业务80.1%的股份以36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夏普。今年六月,夏普行使了购买剩余股份的权力。
如今,东芝彻底退出PC业务,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在我们向东芝说再见的同时,不妨再次回顾下这个被誉为“笔记本电脑之父”品牌的沉浮人生。
被误认为马甲的新品牌
2016年至2018年,东芝公司内部动荡不断,加之对PC市场前景看淡,笔记本产品更新也几乎停滞。2018年6月,夏普收购了东芝电脑业务,主打品牌也随之更换为Dynabook。
两年前,东芝将笔记本电脑改名为Dynabook的时候,许多人还不明就里,认为它们只是换了个马甲,殊不知那已是夏普宣誓主权的开端。
TCS是2016年4月为延续东芝的电脑业务成立的公司。2018年10月,东芝转让其80.1%的股份给夏普,由夏普的石田副总经理就任董事长,并入夏普集团。在2018年10月召开的“CEATEC JAPAN2018”上,TCS冠以东芝品牌,作为夏普的一部分参展。新品牌的成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培育,可看似有东芝和夏普两大巨头撑的“Dynabook”却更像是夏普宣誓主权的象征。
用两年時间完成收购的夏普
事实上,虽然现在看“Dynabook”更像是权力过度下的平衡,但两年以前,夏普官方宣布完成东芝(Toshiba)旗下从事PC事业的Toshiba ClientSolutions(以下简称TCS)的收购,已取得TCS80.1%股权,正式将TCS纳为旗下子公司行列时,“Dynabook”初上市还是颇具雄心壮志的。
当初,T C S 的石田董事长发表了关于“Dynabook”品牌独立战略。不刻意强调夏普集团旗下品牌,而是以“Dynabook株式会社的dynabook”展开营销。类似从索尼分离的电脑业务,以“VAIO株式会社的VAIO”来展开业务的构思。石田对于Dynabook公司的期许是“3年后(2021年)IPO(上市)”。但是,实际上是否能达到IPO是没办法决定的,只能说以“3年以内能够上市的经营力”为目标而奋斗。
然而,不到三年的时间,Dynabook依旧存在,东芝却完全退出PC市场。除了唏嘘,人们跟希望通过对东芝PC业务的回顾,一窥整个PC产业这些年的变化与发展。
曾经辉煌的笔记本之父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足有一个房间那么大,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可以带上逛街的笔记本电脑。整个便携式电脑的发展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东芝公司在便携式电脑的历史上开创了多个第一,是其中不得不说的功臣之一。
东芝T1100开创了笔记本电脑的先河,承上启下,在历史上留下了盛名。1986年推出世界首台16位处理器的笔记本东芝J-3100GT标志着16位时代的开启;1987年,东芝推出了第一台商用笔记本——东芝T1000,重量仅为3公斤,使得移动商务成为可能。
1991年,推出第一个采用TFT显示屏的笔记本;1994年,推出第一个采用奔腾处理器的笔记本;1995年推出第一个带有光驱的笔记本,开启了多媒体的时代;1996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小型迷你笔记本——Libretto 20,重量仅为840克;1998年推出带有DVD的笔记本……
90年代,东芝笔记本可以说独领风骚,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及强大研发、生产实力,让其在全球消费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2000年,东芝已经是全球顶级的PC制造商了。2002年第一季度,东芝一举超过戴尔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厂商。
然而,庞大的市场加上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全球PC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涌入PC市场。当IBM、MacBook、戴尔、惠普、联想都开始更新更轻、更薄、更容易携带的笔记本时,东芝开始掉队了。
进入21世纪之后,东芝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其第一次向夏普出售股份时,它的销量已经从2011年的1770万台掉落到了2017年的140万台了。
作为全球第一款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商,走到今天这一步让人唏嘘,同时也暴露其目前的困境。实际上,由于业绩不断下滑,这几年东芝不单抛售了电脑业务,就连家电、医疗、半导体也是它出售的对象。为了扭转颓势,东芝更是加紧了卖卖卖的步伐。
百年东芝的沉浮
PC并不是东芝的全部,笔记本领域的巨大成就无非让东芝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事实上,东芝品牌创建于1904年,由75岁高龄的日本发明家田中久重创立的田中制作所正式更名为芝浦制作所。
初期业务是以发电机、电动机等重型机电起步,后来才逐步拓展到家电、电信等领域。1939年,芝浦制作所与日本最早生产白炽灯泡的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合并,更名为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但直到1984年,公司才正式开始使用 “东芝株式会社”这个新品牌名称。
二战期间,东芝为日军生产了大量97、95 中型坦克、重机枪和各类山炮。靠着带血的原始积累,成为日本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东芝开始全面转战民用领域,经过朝鲜战争美国军事采购订单提振、60年代官产学体制联合技术研发、70年代美国技术扶植后,东芝成为一个拥有员工十几万人,经营范围涵盖基建、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家电、计算机、家电等领域的超级巨无霸。 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日韩半导体竞争的主要战场在DRAM。东芝也投入了340亿日元,1500人的研发团队,实施“W计划”,进行DRAM研发和生产。1985年,东芝率先研发出1M DRAM,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的DRAM。
80年代,东芝同日本战后经济一样快速崛起,可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失落的二十年”,东芝也出现迫切转型的需要。
2006年,东芝已是日本核电建设的老大,斥资54亿美元收购西屋电气77%的股份,以期成为全球核电制造的老大。然而,原本“让东芝的核电业务步入全球化轨道”的西屋电气反而成为累赘。除西屋电气收购价格太高外,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让所有国家对核电建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自此,东芝的核电部门一份新的订单都没有拿到。在行业低潮期,东芝仍寄期望于通过反周期的投入来超过老冤家日立-GE和三菱-阿海珐联合体。
遗憾的是2015年12月,东芝通过西屋电气以2.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西比埃公司的核工程业务。在收购交易完成后,才发现这项业务负债高达42亿美元,西屋需要全额偿还。
现在看来,核电业务的重大投资失误,让东芝损失惨重,而2015年东芝爆出的财务造假事件,更彻底击垮了这个曾经的巨头。东芝财务丑闻规模之大让人诧异,跨度长达8年(2008年-2015年)、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东芝甚至盖过了2011年奥林巴斯,成为日本企业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事件。
层出不穷利空利空打压下,东芝只能断臂续命。2015年10月,出售图像传感器业务;2015年12月,出售印尼家电工厂;2016年3月,出售医疗部门;2016年3月,出售白电部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卖掉一直不赚钱还亏钱的PC业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全球半导体产能转移,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美国向日本的转移。美国给了日本一架梯子,让日本半导体产业得以快速成长,然而,一度占据整个DRAM市场80%份额的日本半导体产业最终让美国感到了威胁,1985年开始的交锋下,日本半导体产品在全球是市占率与增长率双双下滑,成为全球半导体产能转移的牺牲品。
第二次是美国、日本向韩国、台湾的转移。 美国半导体产业向外转移也可以看做是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擴展。两次全球半导体产能转移过程,也是日本半导体行业兴衰史,从这个角度看,东芝的兴衰很大程度由当时的环境导致,不过2019年一场日韩贸易争端,让人见识了“扮猪吃老虎”的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实力。
2019年8月2号,日本内阁会议上决定修改政令,并通过了新版《出口贸易管理令》,将韩国剔除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设置了优惠待遇的“白名单国家”。更早时候,日本终止了出口到韩国价值1. 41 亿美元的三种半导体材料,包括“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就已经给韩国半导体行业带来了不少影响。三星太子李在镕、海力士CEO李锡熙都被曝出紧急飞往东京,希望解决关键半导体材料断供问题。
多年的韬光养晦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原料出口国,甚至是大量半导体原材料的唯一供应商。比如说这次跟韩国冲突中,被禁止出口的高纯度氟化氢,就是DRAM生产中的关键原料,日本占据其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材料、化工及高精制造让日本在半导体上游站稳脚跟,最终我们看到,日本虽然在半导体下游被打的节节败退,但上游却也始终没有停止发展脚步。
整个日本半导体产业可以凭借“韧性”完成产业改造与升级,东芝也未尝没有翻身的机会。
涅槃重生的机会依旧存在
整体格局或许不容乐观,但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巨头,东芝当下的困境虽然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可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
2019年,东芝在东京举办了战略技术说明会,CTO齐藤史郎和企业数字化CTO兼数字创新技术中心部长山本宏对2018年11月指定的“东芝Next计划”战略技术发展做出了说明。齐藤史郎称,“东芝Next计划”的财务基础准备已经完成,下一阶段将开始向CPS(信息物理系统)科技公司转型,2019年至2023年累计投入金额9300亿日元,转型技术发展政策分为三点:
1.组件强差异化,边缘化
2.深度开发基于AI的数字技术
3.展开IoT参考架构与服务
针对“组件强差异化,边缘化”,东芝正致力于电子电力、图像识别处理器“Visconti 5”、锂离子电池“SCiB”和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领域。
针对“深度开发基于AI 的数字技术”,东芝称得力于50年以上的技术积累,目前东芝的AI相关专利技术数在世界排名第三位,在日本排名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方向将从“需要人力的AI”转向“以少量数据进行学习的AI”,最终目标是创造能够自我学习的AI。
针对“展开IoT参考架构与服务”,东芝在2018年提出了“TI R A”(东芝I oT 参考架构)概念,使用TIRA模板的IoT,能够将控制、数据、分析、操作、服务、业务和系统7部分功能分配给边缘、平台和企业服务三层架构。
正如同日本半导体在材料、设备领域“深藏不露”一样,看似不断断臂求生的东芝,其在2019年就已经能够根据TIRA架构提供12种IoT服务。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再见东芝并不是一句空话。
日系笔记本的警示
东芝、富士康、索尼……一个个曾经在PC市场令人敬仰的品牌淡出人们视线,当东芝正式宣布退出PC领域的那一刻,或许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日系笔记本,预期是日系原装笔记本,曾象征着品质与创新,然而,在近乎执拗的工匠精神“魔咒”下,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它们越来越不服中国的水土,越来越无法满足所谓的中国用户的需求。退出,似乎就成为了必然。
自1997年正式推出笔记本产品到2014年黯然从索尼谢幕,VAIO这个品牌一直都肩负着索尼在创意、先进和进取精神三个方面的重任,可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却在东芝之前就选择了放弃,整个日系笔记本品牌阵营,除了定位“坚固型笔记本市场”的松下,偶尔会有见到外,大部分基本只是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日系品牌笔记本似乎更执着于高端产品的研发,虽然品质卓越,性能也不错,但是对于追求实惠的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而言,吸引力不够、说服其买单的理由也不充足。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以及竞争品牌不断涌现,日系笔记本品牌退出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代新人换旧人
在日系笔记本品牌不断退出市场的同时,国产游戏本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相对于老牌一线国际厂商而言,专注电竞游戏应用崛起的国产笔记本品牌往往在配置灵活性甚至用料上更具优势,在显卡和处理器“功耗墙”下,笔记本散热模具的设计、材料的运用非常关键,堆料的国产品牌笔记本渐渐杀出重围。
在3999元、4999元这样的主流市场价格上,日系品牌笔记本很难放下身段同国产品牌争夺市场,而本土化的贴心服务与产品设计,成为国产笔记本品牌争夺市场份额无往不利的手段。华为、荣耀、小米、红米等从手机领域“跨界”而来的笔记本新人显然更懂得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所需,并根据用户需求打造相应的产品设计或功能,从而快速获得市场份额。
随着国产笔记本精品意识的抬头,从软硬件设计到售前售后服务,众多国产笔记本新形象正在重构,在关注日系笔记本品牌沉浮的同时,相信国产笔记本品牌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尽早孵化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
写在最后
静待新生
ThinkPad之后,笔记本行业只有苹果独树一帜,想要做出苹果这样的精品,在PC行业“凤毛麟角”。随着日系笔记本品牌淡出人们视野,以及国产新锐笔记本的崛起,整个笔记本品牌市场格局变化的同时,相信在技术更迭以及创新意识的推动下,笔记本从性能到功能设计,都有望迎来崭新的一页。
东芝前不久悄无声息地彻底退出笔记本电脑业务,将其在PC业务中剩余的不多股份转让给夏普,从而结束了长达35年的经营。
自1985年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1100后,东芝就注定会在全球IT发展史上拥有一席之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东芝一直是高端电脑制造商,曾连续七年夺得全球销量第一。
随着市场涌现出了更多品牌,如大家熟知的联想、苹果、戴尔、惠普等,东芝的地位就日渐削弱。两年前,东芝就曾将PC业务80.1%的股份以36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夏普。今年六月,夏普行使了购买剩余股份的权力。
如今,东芝彻底退出PC业务,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在我们向东芝说再见的同时,不妨再次回顾下这个被誉为“笔记本电脑之父”品牌的沉浮人生。
被误认为马甲的新品牌
2016年至2018年,东芝公司内部动荡不断,加之对PC市场前景看淡,笔记本产品更新也几乎停滞。2018年6月,夏普收购了东芝电脑业务,主打品牌也随之更换为Dynabook。
两年前,东芝将笔记本电脑改名为Dynabook的时候,许多人还不明就里,认为它们只是换了个马甲,殊不知那已是夏普宣誓主权的开端。
TCS是2016年4月为延续东芝的电脑业务成立的公司。2018年10月,东芝转让其80.1%的股份给夏普,由夏普的石田副总经理就任董事长,并入夏普集团。在2018年10月召开的“CEATEC JAPAN2018”上,TCS冠以东芝品牌,作为夏普的一部分参展。新品牌的成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培育,可看似有东芝和夏普两大巨头撑的“Dynabook”却更像是夏普宣誓主权的象征。
用两年時间完成收购的夏普
事实上,虽然现在看“Dynabook”更像是权力过度下的平衡,但两年以前,夏普官方宣布完成东芝(Toshiba)旗下从事PC事业的Toshiba ClientSolutions(以下简称TCS)的收购,已取得TCS80.1%股权,正式将TCS纳为旗下子公司行列时,“Dynabook”初上市还是颇具雄心壮志的。
当初,T C S 的石田董事长发表了关于“Dynabook”品牌独立战略。不刻意强调夏普集团旗下品牌,而是以“Dynabook株式会社的dynabook”展开营销。类似从索尼分离的电脑业务,以“VAIO株式会社的VAIO”来展开业务的构思。石田对于Dynabook公司的期许是“3年后(2021年)IPO(上市)”。但是,实际上是否能达到IPO是没办法决定的,只能说以“3年以内能够上市的经营力”为目标而奋斗。
然而,不到三年的时间,Dynabook依旧存在,东芝却完全退出PC市场。除了唏嘘,人们跟希望通过对东芝PC业务的回顾,一窥整个PC产业这些年的变化与发展。
曾经辉煌的笔记本之父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足有一个房间那么大,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可以带上逛街的笔记本电脑。整个便携式电脑的发展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东芝公司在便携式电脑的历史上开创了多个第一,是其中不得不说的功臣之一。
东芝T1100开创了笔记本电脑的先河,承上启下,在历史上留下了盛名。1986年推出世界首台16位处理器的笔记本东芝J-3100GT标志着16位时代的开启;1987年,东芝推出了第一台商用笔记本——东芝T1000,重量仅为3公斤,使得移动商务成为可能。
1991年,推出第一个采用TFT显示屏的笔记本;1994年,推出第一个采用奔腾处理器的笔记本;1995年推出第一个带有光驱的笔记本,开启了多媒体的时代;1996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小型迷你笔记本——Libretto 20,重量仅为840克;1998年推出带有DVD的笔记本……
90年代,东芝笔记本可以说独领风骚,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及强大研发、生产实力,让其在全球消费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2000年,东芝已经是全球顶级的PC制造商了。2002年第一季度,东芝一举超过戴尔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厂商。
然而,庞大的市场加上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全球PC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涌入PC市场。当IBM、MacBook、戴尔、惠普、联想都开始更新更轻、更薄、更容易携带的笔记本时,东芝开始掉队了。
进入21世纪之后,东芝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其第一次向夏普出售股份时,它的销量已经从2011年的1770万台掉落到了2017年的140万台了。
作为全球第一款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商,走到今天这一步让人唏嘘,同时也暴露其目前的困境。实际上,由于业绩不断下滑,这几年东芝不单抛售了电脑业务,就连家电、医疗、半导体也是它出售的对象。为了扭转颓势,东芝更是加紧了卖卖卖的步伐。
百年东芝的沉浮
PC并不是东芝的全部,笔记本领域的巨大成就无非让东芝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事实上,东芝品牌创建于1904年,由75岁高龄的日本发明家田中久重创立的田中制作所正式更名为芝浦制作所。
初期业务是以发电机、电动机等重型机电起步,后来才逐步拓展到家电、电信等领域。1939年,芝浦制作所与日本最早生产白炽灯泡的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合并,更名为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但直到1984年,公司才正式开始使用 “东芝株式会社”这个新品牌名称。
二战期间,东芝为日军生产了大量97、95 中型坦克、重机枪和各类山炮。靠着带血的原始积累,成为日本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东芝开始全面转战民用领域,经过朝鲜战争美国军事采购订单提振、60年代官产学体制联合技术研发、70年代美国技术扶植后,东芝成为一个拥有员工十几万人,经营范围涵盖基建、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家电、计算机、家电等领域的超级巨无霸。 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日韩半导体竞争的主要战场在DRAM。东芝也投入了340亿日元,1500人的研发团队,实施“W计划”,进行DRAM研发和生产。1985年,东芝率先研发出1M DRAM,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的DRAM。
80年代,东芝同日本战后经济一样快速崛起,可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失落的二十年”,东芝也出现迫切转型的需要。
2006年,东芝已是日本核电建设的老大,斥资54亿美元收购西屋电气77%的股份,以期成为全球核电制造的老大。然而,原本“让东芝的核电业务步入全球化轨道”的西屋电气反而成为累赘。除西屋电气收购价格太高外,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让所有国家对核电建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自此,东芝的核电部门一份新的订单都没有拿到。在行业低潮期,东芝仍寄期望于通过反周期的投入来超过老冤家日立-GE和三菱-阿海珐联合体。
遗憾的是2015年12月,东芝通过西屋电气以2.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西比埃公司的核工程业务。在收购交易完成后,才发现这项业务负债高达42亿美元,西屋需要全额偿还。
现在看来,核电业务的重大投资失误,让东芝损失惨重,而2015年东芝爆出的财务造假事件,更彻底击垮了这个曾经的巨头。东芝财务丑闻规模之大让人诧异,跨度长达8年(2008年-2015年)、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东芝甚至盖过了2011年奥林巴斯,成为日本企业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事件。
层出不穷利空利空打压下,东芝只能断臂续命。2015年10月,出售图像传感器业务;2015年12月,出售印尼家电工厂;2016年3月,出售医疗部门;2016年3月,出售白电部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卖掉一直不赚钱还亏钱的PC业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全球半导体产能转移,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美国向日本的转移。美国给了日本一架梯子,让日本半导体产业得以快速成长,然而,一度占据整个DRAM市场80%份额的日本半导体产业最终让美国感到了威胁,1985年开始的交锋下,日本半导体产品在全球是市占率与增长率双双下滑,成为全球半导体产能转移的牺牲品。
第二次是美国、日本向韩国、台湾的转移。 美国半导体产业向外转移也可以看做是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擴展。两次全球半导体产能转移过程,也是日本半导体行业兴衰史,从这个角度看,东芝的兴衰很大程度由当时的环境导致,不过2019年一场日韩贸易争端,让人见识了“扮猪吃老虎”的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实力。
2019年8月2号,日本内阁会议上决定修改政令,并通过了新版《出口贸易管理令》,将韩国剔除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设置了优惠待遇的“白名单国家”。更早时候,日本终止了出口到韩国价值1. 41 亿美元的三种半导体材料,包括“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就已经给韩国半导体行业带来了不少影响。三星太子李在镕、海力士CEO李锡熙都被曝出紧急飞往东京,希望解决关键半导体材料断供问题。
多年的韬光养晦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原料出口国,甚至是大量半导体原材料的唯一供应商。比如说这次跟韩国冲突中,被禁止出口的高纯度氟化氢,就是DRAM生产中的关键原料,日本占据其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材料、化工及高精制造让日本在半导体上游站稳脚跟,最终我们看到,日本虽然在半导体下游被打的节节败退,但上游却也始终没有停止发展脚步。
整个日本半导体产业可以凭借“韧性”完成产业改造与升级,东芝也未尝没有翻身的机会。
涅槃重生的机会依旧存在
整体格局或许不容乐观,但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巨头,东芝当下的困境虽然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可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
2019年,东芝在东京举办了战略技术说明会,CTO齐藤史郎和企业数字化CTO兼数字创新技术中心部长山本宏对2018年11月指定的“东芝Next计划”战略技术发展做出了说明。齐藤史郎称,“东芝Next计划”的财务基础准备已经完成,下一阶段将开始向CPS(信息物理系统)科技公司转型,2019年至2023年累计投入金额9300亿日元,转型技术发展政策分为三点:
1.组件强差异化,边缘化
2.深度开发基于AI的数字技术
3.展开IoT参考架构与服务
针对“组件强差异化,边缘化”,东芝正致力于电子电力、图像识别处理器“Visconti 5”、锂离子电池“SCiB”和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领域。
针对“深度开发基于AI 的数字技术”,东芝称得力于50年以上的技术积累,目前东芝的AI相关专利技术数在世界排名第三位,在日本排名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方向将从“需要人力的AI”转向“以少量数据进行学习的AI”,最终目标是创造能够自我学习的AI。
针对“展开IoT参考架构与服务”,东芝在2018年提出了“TI R A”(东芝I oT 参考架构)概念,使用TIRA模板的IoT,能够将控制、数据、分析、操作、服务、业务和系统7部分功能分配给边缘、平台和企业服务三层架构。
正如同日本半导体在材料、设备领域“深藏不露”一样,看似不断断臂求生的东芝,其在2019年就已经能够根据TIRA架构提供12种IoT服务。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再见东芝并不是一句空话。
日系笔记本的警示
东芝、富士康、索尼……一个个曾经在PC市场令人敬仰的品牌淡出人们视线,当东芝正式宣布退出PC领域的那一刻,或许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日系笔记本,预期是日系原装笔记本,曾象征着品质与创新,然而,在近乎执拗的工匠精神“魔咒”下,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它们越来越不服中国的水土,越来越无法满足所谓的中国用户的需求。退出,似乎就成为了必然。
自1997年正式推出笔记本产品到2014年黯然从索尼谢幕,VAIO这个品牌一直都肩负着索尼在创意、先进和进取精神三个方面的重任,可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却在东芝之前就选择了放弃,整个日系笔记本品牌阵营,除了定位“坚固型笔记本市场”的松下,偶尔会有见到外,大部分基本只是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日系品牌笔记本似乎更执着于高端产品的研发,虽然品质卓越,性能也不错,但是对于追求实惠的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而言,吸引力不够、说服其买单的理由也不充足。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以及竞争品牌不断涌现,日系笔记本品牌退出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代新人换旧人
在日系笔记本品牌不断退出市场的同时,国产游戏本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相对于老牌一线国际厂商而言,专注电竞游戏应用崛起的国产笔记本品牌往往在配置灵活性甚至用料上更具优势,在显卡和处理器“功耗墙”下,笔记本散热模具的设计、材料的运用非常关键,堆料的国产品牌笔记本渐渐杀出重围。
在3999元、4999元这样的主流市场价格上,日系品牌笔记本很难放下身段同国产品牌争夺市场,而本土化的贴心服务与产品设计,成为国产笔记本品牌争夺市场份额无往不利的手段。华为、荣耀、小米、红米等从手机领域“跨界”而来的笔记本新人显然更懂得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所需,并根据用户需求打造相应的产品设计或功能,从而快速获得市场份额。
随着国产笔记本精品意识的抬头,从软硬件设计到售前售后服务,众多国产笔记本新形象正在重构,在关注日系笔记本品牌沉浮的同时,相信国产笔记本品牌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尽早孵化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
写在最后
静待新生
ThinkPad之后,笔记本行业只有苹果独树一帜,想要做出苹果这样的精品,在PC行业“凤毛麟角”。随着日系笔记本品牌淡出人们视野,以及国产新锐笔记本的崛起,整个笔记本品牌市场格局变化的同时,相信在技术更迭以及创新意识的推动下,笔记本从性能到功能设计,都有望迎来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