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何选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glglgl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到了中学教育界的热烈响应,也很受中学生的欢迎。目前,就我们学校而言,历史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采用这样一条途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取历史长河某一片段,某一现象或现实生活某一情境作为研究对象组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资料搜集、整理,最后得出研究成果。通过以往多次的实践,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那么,根据我们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经验,觉得选题是关键,教师在指导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话题的现实性原则 对于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以为研究中国史必要讲皇帝,研究世界史必要讲两次世界大战。这虽然与高中历史教材编排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缺乏指导。其实,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很多,不一定非要教材十分强调的东西。我们主张的“现实性”包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历史、出现的原因及演变”——“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的研究课题,如《对巴以冲突的思考》。这不管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是落实教育学宗旨都是有益的。《历史教学大纲》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当然,我们主张的“现实性”,并不是要研究一些在政治上容易产生误导和副作用的问题,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我们也并不是要他们去参加“十六大理论”研究或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并不提倡过多的政治性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观点的新颖性原则 一个课题,观点是灵魂。老调重弹的东西总是惹人厌烦,观点要“新颖”。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观点本身而言是新颖的。(至少在教师们看来是挺有新意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学生观点本身有很多是非常有创意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创造性。第二种情况是,就话题本身而言可能是老的,但完全可以以新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战国中后期的“合纵”“连横”与中国的统一》,这样的课题很明显是老话题。但是假若变成这样《“连横”与中国的统一》,并且分别从“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思想、“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格局,三个角度来研究。这样就推陈出新。换个角度看问题,自然妙不可言。
  内容的地方性原则 这一点很关键。尽管我们并不是非提倡地方性不可,但是或许地方性研究更容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是可以真正学习历史的。他们一边看,一边会像考古学家一样地探索,提出各种假设,“现场”寻找自己的证据,探讨分析的逻辑,如《河阳古民居研究》。研究的地方性趋势明显在加强。地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可以方便学生实地考察、询问,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也节省了时间,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我们的乡土教育在无形之中也得到贯彻,让学生自己发掘家乡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切入点的适度性原则 研究性课题切入点首先要防止过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最初所提出的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普遍都是大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课题:《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隋》由于初中教材讲隋朝承上启下作用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讲的,因此学生也容易形成简单的思维定势。假如真的如教科书那样立意,可以说,研究很明显便失去价值。但假如仅从政治、经济、文化某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承上启下”性,那是有意义的。避免了“全面出击,全而不实”的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切入点过小。如上例子,若选文化当中的文学,甚至是文学某一方面的诗歌发展这一角度来看隋朝的“继往开来”。这对于中学生是太难了。毕竟文学素养是一个问题,而且资料搜集也犹如登天之难。这样出现了矛盾:切入点大,容易导致泛泛而谈;切入点太小,则资料无法搜集,学生本身是无法把握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课题的具体情况来帮助学生选择。
  操作的可行性原则 在选择课题时,研究性课题引导探究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探究的深层次问题原样地端给中学生,这样就使他们望而却步,倒了他们的胃口。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与课题的联系。教师帮助选定的课题,或许具有现实性,体现了时代特色,非常新颖,但是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相关的资料是不是容易寻找、理论研究的程度是高是低等问题都是影响到研究性课题能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操作,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参与指导的角色。在研究中,特别是选题时,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不同,师生冲突是难免的。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相信学生,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地去做。因为学生是操作的主体。教师的过多参与,势必造成学生的被动态势,往往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研究性课题完全变了味,教师反客为主成为研究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了搜集资料的工具,从根本上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真正在过程中得到贯彻,而不应成为一句口号。
  总之,历史研究性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经验,才能学到如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 (上接第233页)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國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的刺激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区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通过引导,学生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
  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藏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因此,怎样提高藏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藏语文的应用水平,已成为藏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该文就如何提高藏语文
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容易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抱着满腔的热情,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后进生在爱的阳光
【摘要】讲评课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上好历史讲评课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做题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办法予以解决。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地上好历史讲评课,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将“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讲评课上,提高教学效率。文中会根据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怎样来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  【关键词】“四步骤四重视”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段适当布置一些作业也是必要的,它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语文老师的作业设计也应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和开放的,应努
尽管一度为互联网视频的“跨界乱入”所冲击,但一直以来,直播仍是作为主流刚需而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1.7亿,可见,电视大屏所独具的视频观看魅力是电脑或是
期刊
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把他们牢牢地栓住,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将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的根植,才能够使其枝繁叶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对大语文环境加以营造,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不断促使语文教学向
纵观雕塑艺术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雕塑艺术与现代雕塑艺术存在诸多的差异,与其说这种差异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倒不如说是不同时代所赋予雕塑艺术的使命。而对雕塑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他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一、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
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结合作者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对于当前语文小学提出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