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公民需要怎么做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环保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足、环境的舒适优美,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资源被过度利用,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面对污染,公民应该怎么办,本文将进行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 公民建议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公民必须认识到目前的经济与环境现状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要想经济与环境共生,我们应当在新工业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优化调整产业层次和经济结构,努力改变经济增长形式,提升循环经济的效益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关闭资源浪费严重的设备、项目、企业。加大力度发展降耗、排污、节能的高新型技术产业,把污染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度之内。
  (二)、公民必须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主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了寻求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并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新型工业化道路。
  2、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党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对公民的建议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公民舆论的监督。公民监督环境质量和环境信息,环境管理或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时,公民要积极参与。
  3、是积极上“公众参与”的平台。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参与为社会力量参加环境保护搭建的各种平台,公众进行积极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把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4、环境保护是公民法定义务。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单位担任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从政建设的一项要求,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的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
  5、是积极参与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傳环境保护的知识、政策、法律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
  结束语:传统经济为生产而生产,往往把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分隔开,眼光短浅,根本不考虑环境的效益,因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要建立新的环境价值观,保护环境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每个公民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有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匹夫有责的观念,改变人们对环境破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的不良风气,共同保卫地球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国梅,唐志鹏.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政策[J].2008.108.
  [2]于杨,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理论探讨,2010(6)
  [3]周石如.经济与环境如何双向发展[J].经济参考周刊,2009,04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介绍了用三性法(周期性、公度性、黄金分割性)对1999年9月21日台湾7.6级大震的三要素预报,并用构造分段公式、“静中动判据”补充作了讨论.鉴于短临预报的重要,我们还用磁暴倍
期刊
摘要:节能是国内住宅建设的重中工作之一,建筑节能更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人们对发送建筑热环境的迫切需求,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以下针对房屋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节能设计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其关乎着国家发展中的可持续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的国策之一,通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现阶段,各种电能计量系统开始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电能计量系统为节能减耗提供重要的依据,电能计量系统在维护电力系统,防止电能损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对电能计量系统在节能降耗中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以求促进电能计量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能计量;节能降耗;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摘要: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环境工程改造中充分应用环境监测,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改造的重要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工程改造的主要污染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
摘要介绍了脱氮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脱氮的传统工艺,简述脱氮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几种脱氮技术的优缺点,重点介绍生物脱氮新技术,展望了脱氮技术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脱氮技术;生物脱氮;硝化与反硝化;脱氮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O62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是90年代中期美国和南非等国的水处理专家们在对化学、催化和生物处理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废水生物脱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