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的类型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我们和幼儿园教师一起参与了园内组织的以“制作小汽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每次制作活动都由固定的几名中班幼儿参与,我们对孩子的全程操作活动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本人自始至终观察一名幼儿,无论是在观察过程中,还是在后期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都明显感觉到被观察幼儿存在诸多的模仿行为。这引起了我对幼儿模仿行为的好奇:是不是参与活动的其他幼儿也存在类似的模仿行为,或者其他幼儿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模仿行为出现呢?幼儿的模仿行为都有哪些呢?本文以模仿者的模仿行为是否为了达成某种目标为标准把中班幼儿的模仿行为分为有目的的模仿行为和无目的的模仿行为。
  一、有目的的模仿
  人在进行活动之前,头脑中已观念地存在着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了,这就是目的。人的活动就是要实现这个预定的目的,因此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目的是引起、指导、控制、调节活动的自觉的动因,是人的需要的反映。[1]因此,本文把有目的的模仿界定为在一定情境下,幼儿为了达成预定的目标做出与他人的行为表现相一致或相似的行为。按照模仿者想要达成的目标不同又可将其划分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模仿、以社会交往为目的的模仿和以展示自我能力为目的的模仿。
  (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模仿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会通过模仿同伴的行为动作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此类模仿行为中,由于作为模仿者的幼儿在认知水平、问题表征、个体经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就出现了“为了模仿而模仿”的“无效模仿”行为、趋同且有效的模仿行为和创造性的模仿行为三种情况。
  1.无效的模仿。
  这类模仿是指幼儿会去模仿其他幼儿的一些无助于甚至是阻碍当前问题解决的无效行为。扮演模仿者角色的幼儿没有认识到某行为与达成个人目的之间并无因果关系,而是“自认为”这些行为有助于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比如说在幼儿园开展的“制作小汽车”活动中,A幼儿与B幼儿是邻座,当A幼儿遇到滚动车轮,车轮总是从车轴上掉下来的问题以后,就去看邻座B小朋友的操作。此时B小朋友正在拿一个孔很大的串珠作为轮子往车轴上串,他看见B小朋友这样做,就笑着把自己原来用的瓦楞纸做成的轮子全部拆掉,接着去材料处取回四个大串珠,拿起其中一个开始往车轴上串。显然,A小朋友在遇到车轮总是掉的问题以后急于寻找解决办法,当看到B小朋友往车轴上串大串珠这一操作行为时,觉得此种方法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上或许行得通,于是就对B小朋友的行为进行了模仿。显而易见,A小朋友在模仿操作之后并没有帮助他解决问题。
  2.趋同且有效的模仿。
  这类模仿是指当幼儿遇到问题以后会去完全模仿其他幼儿的一些有助于当前问题解决的有效行为。幼儿在模仿之前能够对同伴的一些操作行为是否有益于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据此来决定是否模仿、模仿的对象和内容等。儿童在模仿时会同时考虑演示者行为意图和行为有效性,据此来决定模仿什么或者不模仿什么,而不是不加区分地模仿演示者的所有行为。[2]
  比如说同样是在制作小汽车的活动中,L小朋友坐的位置正好在公路模型对面,他很容易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公路上检验自己制作的小汽车是否会滚动的行为。就在他反复用手拨动车轮,检查车轮是否转的“顺溜”时,他被公路边小朋友的嬉笑声吸引了,就抬头看那里发生了什么。看了一会儿后,他把目光集中到一个小女孩身上。这位小女孩把小汽车放在倾斜的车道上,用手用力一推,小汽车就快速地从车道上跑了下来,而且汽车脱离车道以后跑到了离车道很远的地方。其他小朋友都拍手叫好,她又再次进行试验。等女孩把车拿到手里时,L小朋友一直在观察她的汽车构造,之后他一拍脑袋,笑着说道:“原来是车轮!”于是就赶紧去材料处取回跟小女孩一样的孔很大的串珠车轮开始进行组装。L小朋友认识到了小女孩使用的大孔車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他就对装大孔车轮这一行为进行了趋同且有效的模仿,帮助自己完成会滚动的小汽车这一制作任务。
  3.创造性的模仿。
  这类模仿是指当幼儿遇到问题以后不是对其他幼儿的一些有助于当前问题解决的行为进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的模仿,而是要在对某些行为进行一些加工、处理后的再模仿,这种模仿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被模仿行为的一种创造。
  例如L小朋友需要在车身(牙膏盒)两侧确定四个高度一致的点,以使车轴串入车身以后可使之保持平直。他手拿了一根勾线笔一直没有操作,而是先观察了旁边的G幼儿如何找点(观察了39秒),G是在车身一侧先点一个点,然后用目测的方式大概看了看这个点离盒子侧边的距离,于是就以同样目测的方式确定了横侧面对称点的位置,接着他还以此类方式确定了其他两个点的位置。L小朋友观察过后,也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确定横侧面点的位置,确定过后开始拿尺子放在横侧面进行比量,看点的两个点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在找纵侧面的对称点时,他也使用了尺子这一测量工具辅助自己完成找点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L幼儿除了模仿G幼儿目测的方式以外,又创新性地加入了尺子这一元素,更好地帮助自己完成了任务。
  (二)以社会交往为目的的模仿
  幼儿会通过模仿其他幼儿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行为表现与之进行互动,向被模仿者传达一种“我认同你的行为”“我和你一样”“我很喜欢你”等信息,以此来博得他人的好感,从而达到和其他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目的。
  如果两名幼儿是好朋友关系,那么出现此种类型的模仿行为,模仿者主要是想对被模仿者传递一种认同感和依恋感。比如说午餐后的过渡时间,阳和花都早早地吃过午饭,抬着椅子去了指定的位置坐好后,两个人开始闹着玩,于是研究者就走了过去。研究者正在和阳聊天,聊着的时候班上另外一位教师问:“有谁还想要蔬莱饼的?”阳听到后,立即将自己的手举了起来。当阳举手时,花依旧在很认真地看着研究者说话,研究者在听到教师的话后停顿了一下。在研究者停顿时花见到阳将自己的手举起来,于是立即将自己的手也举起来,并向阳露出安稳的微笑模样。[3]在这个案例当中因为阳和花是好朋友,花举手这一行为可以看作是花对阳这位好朋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依赖性情感流露。   如果两名幼儿对彼此不太熟悉,那么出现以交往为目的的模仿就带有一种模仿者向被模仿者“讨好”的意味,这种“讨好”反映的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模仿者深切地渴望得到被模仿者的“认可”“接纳”“关注”和“垂青”。例如在制作小汽车活动一开始,G先坐在了一张桌子旁(之前L参与制作小汽车活动时从未和G坐在一起过),L看见G坐那里后,就主动搬着小板凳笑着走过去坐到了J的旁边,坐下后冲着G开始笑。J的注意力完全在制作小汽车上,对L没有回应。接着J拿着自己选的纸盒子对着老师说:“我想要个大点的盒子。”于是L也赶紧笑着说:“老师,我也想要个大点的盒子。”说完后笑着看G。之后见老师没反应,G就开始往盒子的缝隙里串竹签,L看见了也笑嘻嘻地赶紧拿起竹签往盒子缝里串,串完后再笑着看看G。这个案例中L小朋友先是搬着凳子笑着坐到G的旁边,这是他发出的第一个对G感兴趣的信号;接着是通过模仿G的语言并对G微笑,企图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之后他发现此举没有奏效后,就又及时抓住模仿G串竹签的机会再次向他进行第三次示好,希望引起G的关注和好感,以期能达成G能够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的目的。
  (三)以展示自我能力为目的的模仿
  有时候幼儿在对看到的行为进行模仿时会包含有一种极力想要展示“我能行”“我也可以”的动机在里面,模仿的幼儿希望通过行动证实自己的想法,实现自我肯定,同时也达到向其他幼儿展示自己实力的目的。例如:小班早操等待时间教师带领幼儿到旁边的固定位置后,凯跳起来想要摘树叶,摘到了树叶很开心。此时燕就站在凯的旁边,看到凯摘到树叶以后,也开始跟着很开心地往上跳了一次,想要摘树叶,但是并没有摘到树叶,于是燕开始持续不断地跳起来摘树叶。[4]案例中燕看到凯一次摘树叶就成功后,她认为自己也是可以摘到树叶的,于是她就开始了第一次模仿行为,但是没有成功,这就更加激起了她想要摘到树叶的欲望,于是她就很不甘心地一次次跳起来,企图摘到树叶,以此证明我也行。
  二、无目的的模仿
  无目的地模仿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情境下,幼儿把做出与他人的行为表现相一致或相似的行为当成是一种游戏,幼儿不关注模仿了什么,而比较关注模仿过程中的娱乐性体验。模仿者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追求的是一种游戏精神,而不是游戏以外的其他目的,更不是把游戏作为获得其他利益的手段。因此本文就把这种模仿行为界定为无目的的模仿,下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幼儿的这种行为:
  L和J小朋友面对面坐着,都在制作各自的小汽车,突然J拿起一根竹签开始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往车身(纸盒)上扎,并发出了一阵响声。于是L小朋友就抬头看J小朋友的动作,他边看边笑,接着也拿起一根竹签开始往自己的小汽车车身上扎,也发出同样有节奏的声音,并尽量和J小朋友在节奏上保持一致。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两人一直笑着看着对方,时不时地还共同改变下扎的频率和力度,两人完全沉浸在该行为带来的乐趣之中。一开始,L小朋友在观察J小朋友的行为时就觉得该行为既有趣又好玩,于是他就欣然模仿了J幼兒的行为,在模仿J的过程中跟J有眼神之间的交流互动,两人还默契地创造一些扎的动作。整个模仿过程两人就像在玩一场游戏,模仿者与被模仿者都深深地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模仿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机制。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模仿对人类学习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5]虽然上述对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概括不是那么全面,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模仿对幼儿学习和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认为幼儿的一切模仿行为都是可取的,我们要客观辨证地看待幼儿的模仿行为,充分考虑模仿者的性格特点、模仿的动机、内容和后果等因素,对幼儿的不良模仿行为进行适时地干预,尽量发挥幼儿模仿本能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82-283.
  [2]Williamson,R. A.,Meltzoff,A. N. & Markman, E. M.. Prior experiences and perceived efficacy influence 3-year-olds ’imitatio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44):275-285.
  [3][4]李雪.中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研究——以某幼儿园Z班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32-34.
  [5]郑名.韩增霞.王志丹.效率至上还是忠实优先:学前儿童模仿学习机制探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6(5):716.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提出了“幼儿园环境应当为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墙面环境教育功能”的观点。因此,我们应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下面我以本学期开展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为例,基于“生本观”探讨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环境的动态变化与幼儿学习同步推进的价值。  一、主题基本情况  (一)主题目
期刊
当今的学前教育,早就走进了“授人以渔”的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长期一线工作中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比成人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作为教师,如何发现问题、直面问题,不断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地朝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靠近,是值得当代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对老师而言,能不能对大班下学期的孩子们开展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深度学习”呢?  在区域里,孩子们如何使用材料?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什么?他们有什
期刊
2015年的9月,我班接纳了一名女孩入班。第一次进班,这个女孩怯怯地躲在奶奶的后面,一双恐惧的眼睛偷偷地望着我。和她打招呼,可她并没有理我,当时我很不理解,怎么了呢?难道是性格比较害羞,对我不熟悉?原來,因为先天的原因,她左耳闭合,对听力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很多时候她都是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她语言发育的迟缓,虽然到了大班年龄,但是口语表达仍不清楚,更多的时候都是只能咿咿呀呀
期刊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突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强调“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确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增强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而见实习正是“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未来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不断完善见实习体系的建设、组织和实施,才能满足人才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实践教学课程特指包括了所有类型的见实习计划、组织、
期刊
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第一片乐园。”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步,幼儿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在父母爱的教育的沐浴下日益成长。有人观察到,儿童所处环境中,成人的学习态度,对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如父母爱学习,常谈学习的重要性,善于给儿童买些有益的书籍等,儿童对学习便会产生兴趣,对各门学业会倾注很大热情,所以父母要善于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以
期刊
花鼓灯是幼儿园开发音乐园本课程的重要源泉。花鼓灯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满足了幼儿园音乐园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探讨幼儿园音乐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和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揭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对于花鼓灯融入幼儿园音乐园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花鼓灯艺术的音乐形式  花鼓灯“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融舞蹈、音乐、民歌于一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它是一门流传于淮河流域两岸的广场艺术。花鼓灯包括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生命弥足珍贵,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当前新闻媒体接二连三的幼儿园事故报道,触目惊心,这给幼儿园领导、教职工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幼儿安全这个重大课题。在此,本人就近年来的工作实际结合自身感受,浅谈一下如何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一、落实责任,把“被动”变成“主动”  
期刊
淮北市二幼现有1800名在园儿童,近200多名教职工,辐射区域从主城区到郊区,并连带两个乡镇,五所园布局覆盖大约20万人口。摊子大,孩子多,管理难,是不言而喻的。近五年来,二幼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大园管理、以点带面、“一拖四”式管理发展模式,为相山区及整个城区学前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办园
期刊
我园地处丹阳市最西边,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园所周围资源丰富。这里是近现代教育家戴伯韬的家乡,戴先生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对科普教育情有独钟,编写了50本儿童科学读本。他指出:“小把戏,是打开自然之谜的一把钥匙”“教授者要从动手做的过程中将学习者引导到近代的新奇发明上去,引导到科学原理上去,引导到日常生活和环境的改造上去”。这句话指引我们要明白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从不同
期刊
设计思路:  游戏是幼儿快乐学习的载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如何将游戏贯穿在集体活动之中,打造幼儿快乐的学习生活,发展幼儿自主、乐观、积极向上等美好的学习品质呢?活动中,我以绘本为主线,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
期刊